我們在觀看一些黑洞的模擬圖像時,經常會看到從黑洞的兩端噴射出超長的「光柱」,這種現象在天文學中稱為「黑洞噴流」,而實際上從黑洞中噴出的「光柱」,是由大量的帶電粒子所組成,而這些帶電粒子流在天文觀測中比較容易被發現,因此也成為證實黑洞存在的一個間接證據。不過,在我們的印象中,黑洞是一個引力非常巨大的天體結構,外界物體受到的都是向黑洞核心的引力作用,這種「噴流」現象為何反其道而行之,向外散發出去呢?
我們知道,黑洞是通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出來的一種天體,根據引力場方程,凡是有質量的物體,對其周圍的時空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彎曲效應,如果天體的質量夠大,那麼時空的彎曲就會非常劇烈,以至於光線在沿著測地線運行時,會產生圍繞質心旋轉的現象,從而逃離不出這種時空的「漩渦」,科學家們將能夠形成這種超強時空曲率的天體稱為黑洞。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們利用引力透鏡法、引力波動法等不同的方法,跳過了黑洞不能發射或者反射光線的這個屏障,間接獲取得到了有關黑洞的特徵,並且拍攝到了黑洞的「間接圖像」。
大質量的恆星(生命末期殘餘質量仍大於4.2倍的太陽質量)經過超新星爆發之後,除了那些被拋灑出去的巨量組成以外,剩餘的核心區域物質繼續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坍縮,最終將所有質量都集中在一個奇點之上,於是坍縮形成黑洞。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當一個物體距離黑洞的奇點距離達到一個臨界值之後,由於超強的引力使得光線都無法逃逸出去,在這個臨界範圍以內,黑洞內部的所有信息都無法向外界「展示」,成為名副其實的「無底洞」。黑洞的這個臨界範圍,科學家將之稱為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其計算公式為R=2G*M/c^2,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M為黑洞的質量,c為光速。
黑洞的史瓦西半徑所圍成的區域,所表達的概念就是光線都無法逃逸的極限範圍。所以,「黑洞噴流」的產生,必然是在黑洞的史瓦西半徑之外。由於黑洞造成的時空彎曲,在史瓦西半徑之外的物體會沿著黑洞的測地線進行運動,而通常情況下物體的運行方向,是與黑洞奇點與物體連線呈一定的夾角的,一般不會垂直墜入黑洞的奇點,那麼在此種引力及方向的作用下,周圍的物體基本上是呈螺旋型墜落的,而且距離黑洞越近,在角動量守恆以及重力勢能轉化的雙重作用下,物體的運動速度就會越來越快。當達到史瓦西半徑附近時,由於強大的引力,可以將組成物體的原子都「撕碎」,轉化為亞原子狀態,並且以較快的速度圍繞黑洞公轉,從外界看來,就像黑洞周圍有一個盤狀結構一樣,這種盤狀結構被科學家們稱為黑洞的吸積盤。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黑洞「噴流」所發射出來的粒子,都源於黑洞周圍物質在向黑洞中心的墜落過程,沒有外界物質的輸入,是不可能從黑洞的內部主動噴射出這些帶電粒子流的。那麼,物體在向黑洞墜落的過程中,能夠發射「噴流」的能量從哪裡來呢?這裡面牽涉到引力能量轉化的問題。在黑洞的吸積盤內,物體被引力「撕碎」的微觀粒子運動速度肯定不盡相同,那麼在墜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相互碰撞和摩擦,從而使得亞原子的內動迅速提升,一部分以高能射線(比如伽馬射線、X射線)激發出去,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總能在黑洞附近觀測到高能射線的原因。
另外一部分微觀粒子則在迅速提高的內能作用下,在史瓦西半徑之外達到了黑洞的逃逸速度,而向著與奇點相反的方向逃離出去,然後在黑洞(準確地說應該是旋轉著的黑洞)的磁場作用下,這些帶電粒子沿著磁力線的方向開始遷移,最終被引導到黑洞的「兩極方向」。這一點,與太陽風被地球磁場引導到地球兩極後形成極光的原理相同。這些被引導到黑洞兩極的高能帶電粒子,最終以「噴流」的方式從兩端發射出去,形成壯觀的黑洞噴流。由於噴流所攜帶的能量巨大,其噴射的距離一般都可以達到幾千光年,如果在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的黑洞,這種噴流的作用效果會更加強烈,影響距離甚至能達到幾十上百萬光年,沿途所經過的區域,在巨量高能粒子的衝擊下,任何星體都將承受不住這種「煎熬」,不是被摧毀就是被「烤焦」,破壞力驚人。
在最後再提一下霍金輻射的概念,它也是從黑洞中釋放能量的一種方式,但卻與黑洞的噴流產生的原理截然不同。黑洞噴流是帶電粒子在黑洞的磁場作用下,產生的一種定向發射形式,其物質來源於黑洞史瓦西半徑的範圍之外。而霍金輻射的物質來源於黑洞的內部,它是根據熱力學定律,當黑洞的平均溫度高於外界宇宙環境溫度時,所引發的熱輻射。根據科學家們的推測,黑洞輻射的產生機理,有可能是處於黑洞事件視界邊緣處產生了一對虛粒子對,恰好一個在視界以內,一個在視界以外,在視界以內的虛粒子墜入奇點,視界以外的虛粒子以輻射形式被「踢出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正負虛粒子對湮滅的發生,好像黑洞出現了「蒸發」現象一樣。
按照霍金輻射理論,任何黑洞都會因這種「蒸發現象」而最終煙消雲散,只不過質量越大的黑洞,其整體溫度越接近宇宙背景溫度,蒸發的作用越不明顯,壽命也越長,在以億年為單位的時間測算尺度內根本覺察不到這種變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