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楓葉教育集團中方副校監許盛貴先生做客微博教育,以「國際教育正在經歷疫情考驗」為主題向聽眾進行分享。
許校監從「對國際化教育的反思是否更客觀,更科學,更真實」、「社會家長對國際化教育的再認識」、「國際化教育將如何迎接未來的挑戰」三方面解讀疫情對國際教育的考驗。
以下為直播視頻及演講原文,歡迎感興趣的學生、家長、社會人士關注,與我們共同探討。
這個時期,正是全世界共同抗疫的時候。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的時候,中國政府表現出來的強大號召力和組織力,中國人民表現出來的超強執行力和凝聚力都令世界關注。每每想到那些在生死抉擇面前的逆行者、醫務人員、解放軍官兵、社區服務人員、志願者、海外華人以及留學生,他們心繫祖國,共克時艱,團結一致,無私奉獻的精神,都令每個國人自豪,正應了那一句「今生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這種自豪感根植於內心。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許多感動的人和事,同時我們也看到聽到了一些國家一些政府罔顧事實,對中國進行詆毀和限制,但更讓我們難以接受的是部分留學生一些不合時宜、不顧事實的不當言論。這些問題體現在極個別留學生身上,但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從社會角度、家庭角度,特別是教育角度去反思教育工作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因此我將以「國際教育正在經歷疫情考驗」為主題與大家進行交流和探討。
要探討國際化教育,就應該對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有利於後面我對觀點的闡述。國際化教育在我們國家最早開始於清朝末期、民國初期,當時正是西方文明進步的時候,西學東漸成為教育主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國家也成立了類似南洋公學、中西女子學校、清華留美預科學堂等學校,這是我們開放國門的開始階段,為國家國際化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1949年新中國成立,由於中國蘇聯同屬於社會主義陣營,所以當時國際化教育等同於留蘇教育。
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留蘇停止,國際化教育蕩然無存。
改革開放,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一些國外人士進入國內,使得國外的子女教育成為新的國際化趨勢,所以在國內湧現出一批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國際教育真正為國人開放,是在上世紀90年代,專門為中國百姓、中國學生提供國際化教育,大連楓葉國際學校就是其中一員,乘勢而行,建立國際學校,為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
目前中國的國際化教育呈現出以下幾種形式:一種是全盤引進,招收外籍人員子女的國際學校;一種是像楓葉國際學校,中西教育優化結合的國際學校;一種是以出國為目的的培訓機構、培訓中心;還有一些公立學校中的國際班、國際部。
上世紀90年代至今,是國際化教育發展迅猛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國際化教育滿足了國家、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滿足了家長對子女成為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教育自身發展的需求,使教育的內涵更加多元,百姓對教育的選擇更加多元。國際化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為祖國的繁榮,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巨大的人力支持。
事物發展的同時總是伴隨著經驗和教訓,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面對極個別人的不當言論、辱華宣言,使得我們必須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思考:國際教育正在經歷疫情的考驗。考驗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對國際化教育的反思是否更客觀、更科學、更真實?
需要從三方面進行探討:
1.國際化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國際化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培養國際化人才,為祖國發展貢獻人力支持,我們在過往的教育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樣的人才是國際化人才。
國際化人才要具備文化之根、全球視野、多元思維、行為規範、普世價值等素質素養。反思過往的國際教育,一些學校機構把出國教育等同於國際化教育。出國留學曾是一段時期的熱潮,在這種熱潮中,紛紛湧向國外是我們蹭熱度的表現:一些學子面臨國內就業壓力,出國留學鍍金成為就業砝碼;一些學子學業不佳,家庭條件允許,出國留學也是無奈之舉;但更多的是一些學子想通過走出國門,接觸不同的文化,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學成後回到祖國,貢獻智慧。無論是鍍金、無奈之舉、還是貢獻智慧,出國是第一步,這就是社會對國際化教育的第一要求。為滿足這一出國要求,很多學校把國際化教育等同於出國教育。出國理念第一,成人成才理念滯後,大量的標準化考試,做題刷題成為基本的教育方式。刷題考試增加,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引導缺失,過度看重成績的提升,培養正確思考問題能力的機會缺失。出國留學之際,正是學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之時,在這關鍵時期,由於缺失了正確價值觀的引領,正確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得孩子走出國門的剎那,就成為了無根之人,文化認同身份模糊,特別是近年來低齡化出國趨勢的增長,使得學術質量降低,價值觀扭曲,未來堪憂。缺少了正確價值觀的引領,缺少了正確思維的培養,當這些孩子面對新事物、新環境、新問題的時候,出現一些偏執極端的表現不足為奇。這些都使真正教育目的受到出國留學單一目的的影響,使得我們目的不能圓滿呈現。
2.國際化教育是否真正融合?
國際化教育不是單一的教育,國際化教育是不同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載體,其真正內涵是中西教育優化結合,只有結合才能體現國際化教育的真正價值。過往教育沒有充分考慮到東西方精華文化的結合,以此培養國際化人才,其具體表現在過分強調西化,忽略本土化,弱化優化。
過分強調西化表現為西方課程全盤引入、西方教師全面引入、西方管理模式全面實施、西方文化全面進入,使得國際化教育中西方文化教育佔有主導地位,對國際教育主權提出嚴重挑戰。
忽略本土化表現為中方課程缺失,數量不夠,中方課程核心文化嚴重不足,參與西方課程整合力度不夠,忽略本土化課程就喪失了教育主權,使得在國際化課程中,中方課程處於非常不利地位。
弱化優化,由於本土化課程缺失,核心課程嚴重不足,就構不成文化融合的基本條件,沒有融合何談優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優化,國際教育真正的含義就沒有得到完美體現。
教育主權的喪失,使得我們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難以達成,單一的課程體系使得我們培養的不是國際化人才,這樣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國際化教育。接受單一西方教育的孩子,走向國外,面對新環境、新問題、新事物,只能用西方價值觀和單一思維去面對,出現一些偏激、極端的行為不足為奇,以上是我們思考的國際教育應該融合,融合還有相當大的空間。
3.國際化教育是否解決了傳統教育中的共性問題?
有的學校有中方課程,和西方課程平等地位,但是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是否通過優化,解決了傳統教育的共性問題,我們的民族教育有著非常優秀的傳統,有很多至今仍在採用的先進教育理念,但同樣存在一些教育的弊端和共性問題,比如,教育的功利問題、急功近利問題、表層化形式化問題、重知識輕能力問題、重知識輕思維培養問題、重結果輕過程問題,這些是否通過優化,得到解決。有的在解決,比如評價問題,有的由於自身自信心不強,課程地位不足,使得解決起來無處下手,有的受自身研究能力限制,找不到解決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舉一個例子,疫情期間出現在個別留學生身上的現象,留言最多的是這些孩子不知感恩。教育是否可以改變這些現象?中國的教育和教師更多的是給予過多、包辦過多;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的是無怨無悔,任勞任怨。無論是學校教師的付出,還是家長的付出,在體現愛的同時丟失了教育的責任。我們不僅要為子女服務,更要為子女的成長盡力;我們不僅要給予他們愛,更要賦予他們教育,承擔起孩子成長應該提供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是否要在教育孩子知恩上下功夫,是否減少過多的給予,多付出一些尊重和責任。只有在孩子知恩的前提下,孩子們才會嘗試去感恩。我們的感恩是否只停留在形式上,是否要把這種感恩融入在孩子的血液中,成為一種自然的行為,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比如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在中西方教育優化過程中,我們總是表揚過多,在教育界曾經有一句流行的話「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無端、過分、誇大的表揚,是否能夠培養自信的孩子,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不能!只能培養循規蹈矩,不敢嘗試,不敢冒險,縮手縮腳的孩子,一旦挑戰失敗,將得不到表揚。在教育中讓孩子過多的反思、檢討,是不是能夠換來孩子的自信,答案是不能!只能讓孩子唯唯諾諾,不敢越雷池半步。我們以往的反思更多是思過,能不能引導孩子在反思中加入思好,不斷肯定自我,找出自身不足,才是反思真正的內涵價值所在。一個孩子對自我肯定,建立自信就不難。
當孩子面向國際競爭時,失敗往往不是因為學業成績,而是因為學生的素質和素養,我們是否更多的關注了學業成績,而忽略了素質素養的培養。很高興這些年我們在關注孩子的素質素養和良好習慣,但我們在關注過程中,沒有找到一條更有效的途徑,沒有通過優化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提出要培養習慣,卻只是在學校提出,家庭忽略;班主任重視,科任忽略;活動中強調,課堂教學中忽略。不能形成培養的合力,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習慣也難以形成。我們是否只關注常規習慣,忽略影響人自身發展,終身受益的思維及學習習慣。傳統教育的共性問題沒有在國際化教育中通過優化得到解決,所以孩子在面對新事物、新環境、新問題的時候,自信心不足。沒有良好的素質素養支撐,不懂得感恩,易出現極端偏執行為。
這些個別現象帶給我們的思考,使我們為未來打下堅實基礎。對國際化教育的考驗之一就是是否反思的更客觀、更科學、更真實,除了是不是在辦真正的國際教育,是不是得到了真正意義的融合,是否解決了傳統教育中的共性問題,實際上,國際化教育還深受課程、教師隊伍、評價方式的影響,國際教育任重道遠。這是疫情期間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考驗,值得引起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反思。
第二,社會家長對國際化教育的再認識。
國際化教育近30年來發展迅猛,為國家、家庭、教育本身帶來巨大的支持。改革開放後,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這就使得我們對國際化人才、國際化教育的需求加大,這種需求讓社會、家長對國際化教育的認識比較充分。
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各個國家的表現,開始階段各自為政,本國優先,交通阻斷,自我封閉,使全球一體化和國際化進程受到衝擊。隨著疫情加重,每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合力抗疫,雖然疫情帶來了全球化進程的衝擊,國際化教育隨之受到影響,但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仍在,國際化教育的需求仍在,這是疫情期間對國際教育的第一個基本判斷。
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應將是未來國際關係的主旋律,這種交往一定是依靠國際化人才來實施和完成,國際間的交往和發展需要大批國際化人才,這是疫情期間的第二個基本判斷。
疫情期間的第三個基本判斷,來自於疫情後,世界各國一定會針對疫情期間的表現進行自我反思,反思大致來自兩個方面:
第一,思考國內問題,國內政體、制度、自我管理能力的優劣,國內真正意義上民主文明自由的含義,國內經濟發展的架構,國內人權人性等問題,這些都將帶來國家自我的思考。
第二,各國在疫情期間的表現會重新思考國際關係秩序,重新考量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重新定位本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無論是國內的自我反思,還是國際關係秩序的考量,中國都將是研究比對的重點。在研究比對過程中,中國一定會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加大,「天下大同,美美與共」的理念最終將成為全球的概念。國際化、全球化、一體化的進程,不會因為疫情而倒退,而會因為疫情加速發展,這是未來世界的發展需求。以上判斷,使得國際關係的發展就需要國際化教育的加大和重視,因為教育就是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國際化教育的發展,精英人才的培養仍需要國際化教育發展。
以上反思,理性將代替偏見,客觀將代替狹隘,相互借鑑,相互學習,是未來社會的主旋律,所以國際化教育大有用武之地。
第三,國際化教育將如何迎接未來的挑戰。
我們要反思辦學當中的真正目的,真正的融合,解決教育中的共性問題,彌補以往國際化教育當中的過失和不足,是我們迎接未來國際化教育挑戰的基礎,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研究國際化教育的真正含義。培養國際化人才,用國際化人才標準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們要做到真正的中西教育優化結合,使得我們形成多元文化載體,具備多元思維。我們要克服教育的表層化、形式化、急功近利化,真正地探索教育的本質規律,用尊重的理念,用教育的規律去實施教育,去培養教育當中的人,這是前提也是基礎。
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四方面的論述:
1.國際化學校的底線是教育主權,辦學自主權。
之前我們探討了國際化教育的真正含義,教育的主權問題,如果一味全盤引進,而沒有本土化和優化,教育主權就要喪失。楓葉教育集團從建校開始就意識到國際教育的教育主權問題,所以楓葉建校之初提出了堅持「中西教育優化結合,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楓葉25年的發展歷程就是優化的歷程,優化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實際操作的辦法。我們不斷優化課程、優化中外師資隊伍、優化楓葉教育體系、優化支撐楓葉發展的楓葉文化,使得楓葉用25年時間,培養了萬餘名畢業生,大批的精英人才,為祖國和家族貢獻力量,這就是教育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表現。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禁止在基礎教育階段辦國際班,學國際課程,使用國外教材,除了意識形態的原因外,更多的是民族文化認同、教育的主權、教育自主辦學的問題,所以未來的國際化學校一定是中西教育優化結合、強調教育主權、擁有自主辦學的國際化學校。
2.優化課程充分體現辦學自主。
辦學主權受到挑戰,辦學自主權的缺失,是因為核心課程的缺失。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一路坎坷,中國國際化教育的發展面對同樣的問題,全盤引進將喪失辦學主權,一旦西方社會進行打壓和限制,學校就無課程可上。所以在這種認識條件下,學校要全力研發自己的世界課程,世界課程不但會強化辦學自主,更會強化國人自信。國際學校課程相當於華為精密儀器中的晶片一樣,我們不能穿著國際學校的外衣,喪失自己文化的內心。
我們非常驕傲和自豪,作為一名楓葉人,成為楓葉教育的一部分,因為楓葉經過25年的發展,經過對課程的不斷開發和完善,在2019年,楓葉教育對外推出了楓葉世界學校課程。課程的推出是楓葉發展的必然,是楓葉站在國際教育高度對未來的思考和負責。楓葉世界學校課程的開發形成,也必將促進中國世界課程的崛起。中國國際化教育的崛起,世界課程的形成是必由之路。楓葉世界學校課程一經推出,就得到了美國英國等國際課程機構的認可,得到了數個國家數十所世界名校的認同。這反映了國力的增強,也反映了中國國際化前進的腳步得到了世界的認同。發展的必然將帶來國際化教育的蓬勃發展,所以國際化學校一定要研究自我的課程,有了自我課程,就能夠真真實實的擁有教育主權和教育辦學自主權。
3.未來的國際學校,一定要堅定國際化學校的培養方向。
國際化學校的培養方向就是站在世界的舞臺發出中國人的聲音。這也是我們培養的方向和目標,我們要培養具有文化之根、全球視野、多元思維、行為規範、普世價值的精英人才。為此我們要經過幾方面去實現這些目標:
第一,文化引領,在我們的課程中要加大民族文化課程,在社團活動和選修課中加入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通過文化課程的引入,學習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立身立命之根,形成無論走到哪裡,都有鮮明的文化印跡和身份認同。
第二,榜樣引領,賦予學生精神信仰。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這是不對的,中國人信仰自己的祖先和家族,信仰如何為國家和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們要提供榜樣,讓榜樣成為孩子成長的精神標杆。楓葉國際學校就把我們民族的驕傲,世界的偉人周恩來先生作為思想精神之柱。要了解他的生平、成長、貢獻、精神品質,把這些精神和品質內化為楓葉學子的血液,帶著這種精神和品質走向世界,就一定能夠能站在世界舞臺發出中國的聲音。
我們很高興看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之際評選出了國家功勳、國家英雄、國家先進人物。這些功勳、國家英雄、國家先進人物都應該成為國際學校學子的精神支柱和榜樣,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榜樣的力量使我們有了明顯的身份認證。
4.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素養
經過國際化教育,孩子們要走向國際社會,他們不僅要具備語言能力,具有安全意識和適應能力,更要具備綜合素養,健全人格。這些綜合素養包括思維獨立、行為規範、知情通達、身心強健。具備了獨立的思維,就能正確的判斷事物,找到問題癥結,就能選用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具備了行為規範使得我們懂得尊重自我、他人、社會、規則,在尊重的前提下,不斷熟悉規則,打破規則,建立新的規則,在不斷熟悉打破和建立過程中,引領社會不斷前進;通過培養知情通達,知情合一,使我們的文化知識智慧統一,使我們站在更大的平臺,用悲憫情懷去看待世界,包容社會,面向未來。我們提倡身心強健,有強大的心理,強健的體魄,去面對未來方方面面的挑戰。具備這些素養,加上健全的人格,正確面對困難,面對問題,未來就一定光明。
當國際學校實現了教育主權,辦學自主權,實現了核心課程,培養了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素養,國際化教育一定能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