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知道刎頸之交的典故?舉手示意一下

2021-01-21 無名說歷史

刎頸之交是一個成語,許多人都知道其意思是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其出處。

這個成語的創造人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馬遷,出處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此可見,典故的主人翁是廉頗與藺相如。

廉頗大家都知道,是戰國的四大名將之一,非常善於城戰,也就是守城和攻城。在長平之戰中,廉頗採用固守不出的方法,令秦國束手無策。

最後還是秦國採用反間計,令趙國廟堂撤換掉了穩重的廉頗,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成為了趙國的主將。可想而知,最終趙國以戰敗告終。

後來廉頗在為趙國的徵戰中也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績,更是曾擔任過趙國的丞相,只不過被趙偃和郭開陷害,不得不出走他國。

而對於藺相如,有的人熟悉,有的人則顯得有些陌生。不過說到一個成語,想必大家都會想起來,那就是完璧歸趙。

藺相如原本是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使秦國,最終,他憑藉著過人的勇氣和智慧,使得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趙國,這便是完璧歸趙。

這件事後,藺相如得到趙王的賞識,被封為上卿,其爵位甚至比廉頗還高。

廉頗一生徵戰無數,對於此等只會玩弄嘴皮子之人,自然是看不上眼,對於藺相如很是不服氣,還準備要羞辱藺相如一番。

藺相如得知此事之後,並未與廉頗計較,反而是處處忍讓,甚至還處處避免與廉頗見面,甚至連上朝也不去。

後來,功夫不負有心人,藺相如終於被廉頗的門客給堵住了,藺相如無奈,只好打道回府。對此,廉頗很是得意,處處宣揚。

藺相如的門客知道後,紛紛不願意再跟著這位窩囊的上卿了,提出要離開,此時藺相如才說明了自己的想法,說他連秦王都不怕,還會懼怕廉頗麼?只不過是因為現在有藺相如和廉頗這一文一武守護著趙國,秦國才不敢侵犯。他不能因私怨而廢公事。

這話傳入了廉頗的耳中,廉頗不由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掉上衣,背負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賠罪。於是二人不僅冰釋前嫌,還成為了好友。

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這個典故其實並非刎頸之交的典故,而是負荊請罪的故事。那這個故事與刎頸之交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是我前面說到的,刎頸之交這個成語是太史公司馬遷有關,在史記中,司馬遷描述完這個故事後,加了一句話,「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這才是刎頸之交的典故來源。一篇列傳中竟然創造出了三個成語,司馬遷之能何其大也!

相關焦點

  • 【定州典故】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定州典故】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2020-06-06 0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歐盟峰會上領導人打招呼的新方式:舉手示意、雙手合十、擊肘
    歐盟峰會上領導人打招呼的新方式:舉手示意、雙手合十、擊肘  Emma Chou • 2020-10-04 08:57:31
  • 【睡前故事】| 很多人都誤解了,這才是「刎頸之交」典故的來歷!
    2021/01/26   星期二「刎頸之交」是一個成語,許多人都知道其意思是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圈裡能有一個這樣交情深厚的朋友,恭喜你中大獎了!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其出處。這個成語的創造人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馬遷,出處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 戰國時期典故多,6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一說起春秋時期,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說起春秋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一個時期,今天小編盤點了一些較為冷門的戰國歷史典故安利給你們:戰國時期典故多,6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1.前298年,癸亥,周赧王十七年,趙惠文三何元年,蔻頃襄王橫元年,秦昭王九年,齊潛王三年。①秦取楚十六城。
  • 班主任說:我為什麼不喜歡上課總愛舉手的孩子 ▏教育
    很多父母都鼓勵孩子上課有積極舉手發言,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及時解決不懂得問題;二是引起老師對孩子的關注,讓老師喜歡;三是培養孩子的勇氣
  • 不做課堂「小啞巴」,讓孩子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不是完成學習任務
    上課舉手回答老師問題,被定義為是好學生才會有的行為。如果是一個性格內向,或者不太敢表達自己訴求的孩子,儘管學習成績很好,也會被定義為性格不好。那麼怎樣讓孩子鍛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勇氣呢?作為老師,一堂課不會讓一個班的同學每個人都能有舉手回答問題的機會,但老師都會喜歡孩子們能積極舉手,活躍課堂氣氛。舉手不單是示意回答問題,有問題也可以提出問題。
  • 他主動的舉起酒杯,對蘇銳示意了一下,然後一飲而盡!
    萬一砸著人怎麼辦?」看著蘇銳浮誇的表演,白秦川臉上的肌肉控制不住的抽搐了一下。而那個司機則是狐疑的看著眼前的情況,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嘖嘖,這輛梅賽德斯好歹也得有個一百多萬,被砸成了這個樣子,估計都不能開了吧?」蘇銳一臉心疼的模樣。看著蘇銳假惺惺的樣子,白秦川差點沒吐血,他搖了搖頭:「早知道我就開那輛老奧迪來了,損失也會小一點。」「嘿,你還在意什麼損失?都這麼有錢了啊。」
  • 《刎頸之交》:印證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說法
    歐亨利的短篇的短篇小說《刎頸之交》講述了主人公和朋友同時喜歡上的一個女人,在這場競爭當中,他獲得了女人的喜愛。但是,相比於愛情,他更看重友情,到最後竟然失去了一隻左耳。雖然說,主人公守道德,信守諾言。但是,他未免太過於固執和墨守成規,在愛情和友情之間不懂得變通,以至於演變成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
  • 劉禹錫這首詩含義雋永,既用了典故,又抒發了熾熱的情感
    很多詩人們喜歡在詩詞中運用典故,一來可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二來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讓語言更加精練、含蓄,有一種張弛感。所以理解詩詞不僅要有點文學素養,還要知道歷史知識、人文常識、天文地理、軍事韜略等等。由此看來雖然寫詩是件苦差事,欣賞詩詞卻可以增長知識、涵養性情。
  • 提升內涵的文史知識,你所不知道的五個交友故事,出處及含義
    文/馮玄一第一個:知音「知音」這個典故經常被人提起,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它的出處,也不知道原文是怎麼說的。這個典故出自《列子》一書的「湯問」篇,原文如下:伯牙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 【文化】這些茶成語典故,你知道多少?
    有沒有用錯地方呢?看過有些成語的出處和表示的意思後,【昔和君】嚴重懷疑自己的中文水平,考慮著要不要報個中文班再進修一下呢?有沒有一起的小夥伴啊!《禮記》《禮儀》等著作對此均有記載.茶友們的好朋友結婚時有沒有跑來找你幫忙的,讓你準備結婚時的這「三茶』啊?生普、熟普、白茶什麼的都來點!【昔和君】只想採訪一下你當時的心理感受!是不是要吐一口老血啊?
  • 古人講「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為何不敢輕易結拜
    有何典故?你先看看都是哪「八拜」,心裡就有譜了。第一、什麼是「拜把子」現實生活中大家都以朋友相稱,所以「拜把子」這種獨特的漢族交際習俗,已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可是早在封建社會中,「拜把子」卻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結盟方式。
  • 你會舉手嗎 |職場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業績平平、不被上司看好的員工,多半是因為太悶了:開會不舉手發言,回答老闆的問題羞答答,和同事合作後分攤業績時,也是只點頭少說話……害得老闆跟著他傻眼,就差要學唐僧傳經授道——想要的話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呢!
  • 「舉手表決」別說成「decide by raising hands」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舉手表決, 這個短語的含義不是指「decide by raising hands」,其正確的含義是:a show of hands 舉手表決
  • 少女上課來姨媽三次舉手被拒,老師:你要學會控制你的月經!
    各位姑娘們在上學的時候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上課的時候突然來姨媽,礙於面子,只需要舉手告訴老師說肚子疼。一般這個時候老師一定會心領神會的讓你去上廁所的。畢竟妹子們,每個月都會有好幾天被姨媽折磨到痛不欲生的時候。
  • 掌握這六個歷史典故,以後說話更有水平,都來學一下
    掌握這六個歷史典故,以後說話更有水平,都來學一下中國的文化深厚而悠久,這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然而現在的流行元素過於繁雜,一些經典的典故在時代的洪流下逐漸被人們遺忘,這是非常不應該的,我們就算平日裡不用這些歷史典故了
  • 「舉手表決通過」是怎麼通過的?
    在會上,代表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上海「一府二院」的有關工作報告。在相關報導中也有應到代表864人,實到831人,合乎應到法定人數等消息。但筆者作為一個有多年選齡的老選民,對此似乎仍有點不太滿意。因此想說出來,作為意見供有關部門參考:   首先,人大會議用舉手表決的方式的確符合有關規定,但即是如此,其中還有不少內容是選民想知道的。
  • 開學了,鼓勵孩子多舉手
    要知道,專注力是成功的必備素質。很多一事無成的人,都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缺少專注力,無法對一件事情保持長久的興奮狀態。02多舉手,能活躍孩子的思維聽完老師的問題後舉手發言,需要孩子在一分鐘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快速運轉一下大腦,理清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並把語言組織一下。先不管孩子回答的到底對不對,這個過程本身就很有意義。
  • 「無妄之災」的典故,改寫了中國歷史,可知道來龍去脈的人不多!
    江西老徐,大多時間寫開國將軍,今天,就給大家講述一下成語典故。上下五千年,成語典故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處世哲學,是一筆價值連城的精神遺產。「無妄之災」的典故,改寫了中國歷史,可知道來龍去脈的人不多!其實,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出乎意料。
  • 「人盡可夫」本來是什麼意思?「人盡可夫」有什麼歷史典故?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就是一個不遵守婦道的女人。擅長亂搞男女關係,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關係。現在這種女人,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公交車」。事實上人盡可夫,並不是這個意思。說到這裡還是有一個典故的,我們說一下這個典故的出處吧,相信講完這個典故,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盡可夫了。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盡可夫這個詞,是和鄭國的權臣祭仲的女兒雍姬有關。古代的時候,若是女兒出嫁了,她們都是跟隨丈夫的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