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孩子,一天比一天焦慮,現在的父母怎麼這麼難啊...」
感嘆半天之後,又忍不住追憶起自己小時候,父母是多麼地省心。
像我這一代人,身邊的父母幾乎是不怎麼管孩子的。他們經常看著不小心就長大了的孩子,一臉驚訝的表情:「這孩子怎麼就長大了呢。」
我的父母也是如此,他們從早忙忙到晚。可是一到快過年的時候,我們總會拿回一堆獎狀,把整面牆都糊滿了。他們一邊貼,一邊嘖嘖稱讚:「你們真是好孩子,真讓人省心啊!
可一轉眼,輪到自己結婚生子了,一直順風順水的人生,卻在育兒上跌了大跟頭。
以前,孩子多家長少,整體貧困,家長忙著生計,孩子反而一天天省心地長大;
現在,孩子少家長多,條件改善,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團團轉,依然抱怨「太難帶了」。這是為什麼呢?
01對孩子期望太高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這本無可厚非...然而,越來越多的家長,卻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花錢送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
面對層出不窮的幼小銜接班、補習班;
一位媽媽的話恐怕道出了很多媽媽的心聲:
「不上怎麼辦,上了不一定能領先,但不上,那是肯定落後。」
之前,一位65歲退休老教授的文章《牛蛙之殤》刷屏。
文章寫道6歲的外孫,竟然患上了「小兒抽動穢語綜合症」,會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亂蹬腿。
而這一切源於孩子從3歲開始,就被家長打雞血,誓要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
「要讓孩子成為牛蛙(娃),成不了的話,至少要成為青蛙(普通的娃),不然我的孩子就只能成為小蝌蚪。」
為此,孩子每一天、每一周、每個月都被設置著不同的考核。
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孩子最終落榜了,因為長期處於高度壓力下,孩子生了病。
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超出孩子承受範圍的期待,只會扼殺孩子的無限可能。
之前,有一篇「佛系」小學作文走紅網絡,被網友稱為「一股清流」。
作文的題目是《藏在角落裡的我》,孩子在文中表達了對教育的一些思索。
也許我並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樂就好。
人家還沒綻放才華呢,就被選為『沒用的人』。
並不是每個人都不能呆在角落裡,因為角落裡的花朵一樣芬芳,我就是那個藏在角落裡的人。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請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發掘孩子的優點和特長,畢竟,在孩子感興趣的領域深耕,比一味逼迫孩子有用多了。
我們常常看到國外一個媽媽帶著兩三個孩子,卻依然遊刃有餘,井井有條。
而中國家庭的典型景象,卻是一隊人,帶一個娃,爸爸媽媽呵護著,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伺候著,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兒委屈。
問題來了,雖然有人幫忙照顧孩子,父母確實能輕鬆不少,但是參與的人一多,難免會因為教育理念發生碰撞。
有家長說:辛辛苦苦教孩子立規矩,一個周末立刻回到解放前。
什麼不要餵飯餵菜,睡前要刷牙,周末參加親子班,在老人面前一概前功盡棄。
一位年輕的母親在微博上傾訴:
隔代教育真的給我帶來很多困擾,我對婆婆的言語和行為忍無可忍。
吃飯的時候,婆婆堅持要給孩子餵飯,我覺得孩子已經大了,餵飯餵得多了不利於培養獨立習慣。
婆婆執意要喂,我苦勸不止,誰知道婆婆一把抱過孩子,做出趕我走的手勢,惡狠狠地說:
「我管教我家孫子,你一個外人插嘴幹什麼?」
之所以說攀比心過重,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環境造成的。
比如一部分優質學校,錄取人數有限,而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只能硬著頭皮買學區房、給孩子早早啟蒙、報各種才藝班,只求能在孩子人生第一場競爭中就把握先機。
看到微博上一位媽媽的吐槽:
今天是KET,PET.FCE等報名的日子。
劍橋五級官網從十點開始就處於半癱瘓狀態,北京22個考點沒有挺過3分鐘就滿了,然後天津、河北秒沒,大連和瀋陽也沒挺過兩分鐘,現在ket全國已滿,pet上海和甘肅還有部分名額,部分地區的黃牛代搶報已經炒到了4000塊錢。
朋友圈看到大連黑龍江已經沒有名額了,可以去貴州……
不讓考奧數了,瘋狂拼英語。
瘋狂……
字裡行間能看到媽媽的焦慮和無奈。
大環境如此,能做到「佛系」,不為所動的家長,真的是不容易。
「媽,我襪子呢?」
「爸,幫我拿下腳巾~」
「媽,幫我背書包,我要遲到啦!」
這樣的對話,在不少家庭裡非常常見,只要寶貝孩子「一聲令下」,夫妻倆立刻上前,毫無怨言。
父母把孩子該做的事全部代勞了,又怎能不累呢?
對孩子事物插手過多,非但換不來孩子的感恩,很有可能培養出我們所謂的「巨嬰」。
記者柴靜在《看見》一書中描述了一個跟她合租的「巨嬰」師姐:
師姐大她4歲,卻還不習慣自己收拾衛生,床和桌子都只能用「豬窩」來形容,全靠她媽媽來看她時幫忙收拾。
師姐每天最喜歡做的,就是趴在床上跟父母嬌滴滴地打電話,其次是買,再其次是吃。
儘管年紀最大,但事事都要別人忍讓,忍受不了不受寵,不高興了就大罵,高興了就大笑(一般發生在夜深人靜大家都睡著的時候)。
柴靜用一句話形容:她的人生標準就是四海之內皆她媽。
過去沒有這麼多信息可以借鑑參考,家長都奉行「佛系」教育法。
根據過來人的經驗,或者乾脆放養,特別是第一個孩子,沒有經驗可參考。
現在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加入了無數個專業育兒群,教育群,專家群,被灌了各種亂七八糟的「雞湯。
卻覺得更加迷惘無措。
■ 「我看懂了,但孩子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技巧用不上啊?」
■ 「我看有些文章說不要孩子一哭就抱,容易養成溺愛的習慣,但我又看到別的文章說一哭就抱寶寶會很有安全感,我該聽誰的?」
本來想通過信息分享獲得一些先進的育兒理念,將各位媽媽豐富的育兒經驗化為己用。
結果發現,隨著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不僅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卻讓自己更加焦慮。
「拉粑粑,去找媽媽」
「衣服髒了,去找媽媽」
「睡前講故事,去找媽媽」
……
都說爸爸們有兩大「殺手鐧」:玩手機、找媽媽。
「隱形爸爸」幾乎成了很多家庭的常態,經常能聽到一些媽媽對爸爸的吐槽:
「自從生了女兒,我就生活突變為兒女雙全,我老公就是那個大兒子」
「老公有什麼用,結果還不是單親媽媽。」
「抱起孩子就說手疼,打起遊戲全年無休。」
有兩檔父母帶孩子的真人秀節目,一個叫《媽媽是超人》,一個叫《爸爸去哪兒》,兩個節目名字似乎有趣地組成了中國家庭育兒的現狀:
爸爸不知道去哪了,媽媽像超人一樣獨自承擔育兒壓力。
中國很多家庭都面臨父親缺失的問題,媽媽成為了家裡最忙碌的人。
除了自己的事業,可能還要餵奶、哄睡、帶娃、洗衣服、買菜、做家務、做飯、陪孩子、陪公婆、孩子生病了帶孩子打針、哄孩子吃藥、督促孩子寫作業、練鋼琴、說英語......
一個10歲的的男孩子在作文上寫:「都說父愛如山,我爸是不動如山。」
我們班很多男孩子都說,自己的第一個偶像是爸爸。關於這一點,我實在無法理解。
我搞不懂,那個家務活一點不做,襪子亂丟的人,有什麼值得崇拜;
我搞不懂,那個在外對所有人都笑嘻嘻,卻對家裡人大呼小叫的人,有什麼值得崇拜;
我搞不懂,那個看不到我媽的好,天天眼神在其他阿姨身上亂看的人,有什麼值得崇拜。
我媽也掙錢給我吃喝,生我養我,怎麼不見你們誇她?
我不想成為我爸那樣的男人。
育兒從來都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如果爸爸缺失,擔子都壓在媽媽一個人肩上,又怎能不累呢?
以上6個原因,導致了現在很多家長覺得養娃太累,不知道你中了幾個呢?
其實,育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
爸爸媽媽也不要給自己過大的壓力,只要用心,給孩子樹立好榜樣,相信孩子都會好好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