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純從數字上來看,每年存1萬,連續存10年,25年後能拿20萬,好像還不錯,翻了一倍,具體劃不划算要計算一下才知道。如果我們前10年按照基金定投的方式計算收益,後15年採用複利計息的方式計算,那麼其實25年後給20萬的整體的收益率就只有3.3%左右。可以說這個收益率是相當低的,而且25年的時間太長,不確定性因素太多,所以是相當不划算。
很多人認為保險公司就是騙人的,其實也是很不客觀的。一款保險產品都是由精算師通過精心計算確保能夠盈利才會推向市場,想要從保險公司那裡獲利是很難的,精算師會用各種各樣的保險條款來保障保險公司的利益,明著佔你的便宜,你也沒辦法。
而且有一點要講的是,表面上講的是25年後給20萬,但是到期後真實的收益可能會達不到20萬。因為,根據原保監會2016年9月6日發布的《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萬能險的保證利率上限為3%。解釋一下就是,3%以內的收益如果明明白白寫在合同中,是有保證的;超過3%的收益,估計不會寫在合同中,就屬於不確定收益。
即使到時候同意給你20萬,但是有可能不會一次性付清,每年給1萬或者5萬,在分幾年的時間付清這20萬,時間長度一拉長,實際的收益率就更低,大概率是會低於3%。理財型保險要求的條條框框太多,很多人都不會去仔細看,這也是為什麼銀行售賣理財保險會經常被投訴的原因,也讓更多的人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
今年年初河南一家媒體報導過一款商業養老保險的案例,兒子每年為母親繳納6115元保費,連續交10年,10年後卻只能拿回5.8萬。10年時間先不說通貨膨脹的問題,連本金都拿不回來,更不要提收益的問題了。
保險公司所謂的預期收益率都是不靠譜的,實際上很難能夠達得到。到期的收益率還不如銀行的定期存款收益,即使按照每年4%的收益率來計算,最少也有22萬,假如採用複利計息的話會更多。如果是存在當前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的民營銀行,5年定期利率5.45%,每年存1萬元,25年後的本息都能超過30萬,比保險公司的還划算。
綜上所述,理財型保險雖然有保障功能,但是條條框框太多,真要理賠的時候很難,而收益率比銀行定期還低,是相當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