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從昨天開始,已經正式進入下半年。今年的上半年,卡圈可謂風波不斷。由招行引發的權益大砍,逐漸蔓延到各家銀行。也針對上半年的情況,寫過幾篇刷卡習慣需要調整的文章
今天,不談太沉重的東西,聊點下半年個稅政策上發生的小調整。
2018年個稅改革
對2018年個稅改革已了解的小夥伴,略過圖,直接看下面文字。
個稅改革影響每個人的生活。這次個稅調整,看似重點起徵點提高到5000/月,
其實重點是首次增加了專項附加扣除。
一、突然不用交稅了
以前收入在5000左右,扣除五險一金還能繳稅的人,這次改革之後有可能不夠門檻可以不用繳稅了。
個人的稅單,其實是一份很好的信用卡徵信材料。這跟可以造假的流水和年收入不同,實打實的繳納的。
二、稅後門檻的變化
一些要求稅後收入才能辦理的信用卡門檻變相變低。比如浦發AE白,要求的稅後40萬收入門檻,在這次調整後,所需要的稅前年薪肯定變少了。
比如北京稅前月收入50132元,年收入約合60.2w;
稅改前全年繳納個稅9695*12=116340元;
稅改後全年繳納個稅91080元(合每月元);
減稅25260元減稅比例約合22%;
稅後收入448,920元
這還沒有考慮專享附加扣除的因素,之前月薪5萬,稅後才勉強40萬的門檻,修改後最可觀的情況可能只需要3.5萬左右。(別覺得5萬和3.5萬一個樣,月薪35K,很多北京高級碼農就覆蓋到了)
有人會說,銀行肯定會相應調整門檻。
但1、調整需要時間2、不可能每家銀行每張卡都調整。
三、房貸成本進一步降低
房貸利息計入專項抵扣費用,意味著買房門檻再一次降低。
當然也意味著,信用卡買房的成本進一步降低。
信用卡買房,一直都存在著。不同城市、不同銀行、不同政策時間段、甚至不同網點在房貸問題的操作上都有差異。多問,多試就行了。問一下失敗了就說不行的,就是懶。
當然了,政策是趨嚴的。比如信用卡刷卡繳納契稅個稅現象很普遍,但是平安銀行從上個月開始,境內房地產商戶交易單月限額從3萬調整到1萬。要知道月限額3萬這一規定是去年10月才修改的,現在限額一萬意味著用一張卡刷掉房稅是很難的。
農業今年4月,也宣布境內房地產單日交易限額從5萬下調到了3萬。
目前各家銀行信用卡針對涉房交易的具體限制分為三類。
四、個稅未來防止避稅的趨勢
這點其實才是我比較擔憂的,眾所周知的原因,DLB通過一些方式周轉資金,錢進入了自己的帳戶。既然有收入,就應該繳稅。每個月天量的收入一旦繳稅,基本上意味著這個行業的終結。
這對於勞務報酬、稿費等收入較高的混合職業者來說,簡直就是砍頭殺。原本20%的個稅,綜合計稅後按照累進稅率制,最高可以達到45%。
比如一月入10萬的網絡作家,個稅改革以前按照上述計算公式得出的應交稅費為1.12萬元;新的個稅改革後每月應交稅費為4.14萬元;每個月需要多納稅3萬元;全年納稅額高達50萬元,相較以前多交36萬。
實際上,年收入12萬以上人群個稅自助申報,在今年就支持支付寶了。幾個北京純工資收入不足12萬的朋友表示居然收到了支付寶催報的提醒,細思極恐。
但我認為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仍然不具備多渠道監測個人收入的條件。
關於個稅改革對自己的影響,大家還有什麼補充的嗎?
關注更多良心原創文章
您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