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2021年元旦了。這也意味著不平凡的2020年終將成為了歷史。這一年中,有太多的大事要留在歷史上——特別是中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偉大勝利一定將彪炳史冊!這一年中,我們也見過了太多的生死,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感染者已達8千多萬人,累計死亡170多萬人(據騰訊健康12月28日實時數據)。這場新冠肺炎奪去了太多人的生命!不過,新冠肺炎雖然今年在全球導致的死亡人數眾多,但它並不是每年奪去人們生命的「第一殺手」。實際上,在以往年份裡,奪去人們生命最多的是心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多於任何其他死因。2016年,估計有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佔全球死亡總數的31%。其中,85%死於心臟病和中風。最新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也指出,中國心血管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據測算,中國現患心血管疾病人數達3.03億。
市疾控中心提醒,秋冬季節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每年這個時節的發病比其他季節要高70%以上,致殘、致死率均較高。其中,冠心病,尤其是心梗在這個季節更易高發。請市民在做好新冠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要切實防控心梗在內的各種心臟疾病,平安過冬,健康生活。
心梗其實是冠心病的一種
12月25日下午,被稱為「中國最美機長」的南航賀中平機長突發心梗離世。6年前,賀中平因執飛一架廣東珠海飛往北京的飛機,遭遇發動機故障時成功迫降,被外界譽為「英雄機長」。聽聞賀中平機長離世的消息,網友們都自發地在朋友圈表示痛心和哀悼。
今年因心梗離世的知名人士並不只有賀中平一人。5月27日,演員劉宇因突發心梗去世,年僅38歲;6月20日,前中國體操隊主教練陸善真因心梗去世,享年63歲;11月26日,阿根廷傳奇球星馬拉度納因心梗去世,享年60歲……
可以這樣說,在全球每年心肌梗死的「死亡名單」上不僅有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而且運動員、商界精英、政要、演員導演、醫護人員等也都赫然在列,當然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
那麼心肌梗死是什麼?其實,心梗是冠心病的一種。簡單說就是心臟的動脈血管,因為血管斑塊破裂形成血栓,血栓堵塞了血管,導致血管失去血流,從而引起心肌細胞壞死的一種心臟病(冠心病)。
冠心病冬季易高發,與心臟怕冷大有關係。因為寒冷首先會讓我們人體的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我們知道,人類是恆溫動物,常年的體溫恆定在37℃左右。人體一旦遭遇外環境和/或自身體溫的降低,就會不遺餘力,不惜代價地調動全身力量來保持體溫,最主要的反應就是收縮外周血管,從而減少皮膚散熱。而血管一收縮,血壓就噌噌地竄上去啦。血壓增高意味著血流對血管的衝擊增大,更容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破壞血管壁。血管壁不光滑了,血液中的脂質就更容易沉積到血管壁上形成斑塊,進而使管腔變狹窄,造成血管堵塞。如果斑塊堵住了冠狀動脈,心臟的供血就會減少(造成冠心病),嚴重時會導致心肌細胞死亡(造成心肌梗死)。血壓增高還會衝擊心臟,導致心臟的負荷增加,使心臟變得肥厚,心臟變肥厚,就需要更多的血液供應。但是心臟肥厚卻會導致心臟毛細血管改變,供血能力變差。心臟的血液需求增大了,供應能力卻變差了,心臟要「罷工」就一點不奇怪啦。
心肌梗死不但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而且如果不積極正規治療還會引起心衰,一旦發生心衰,5年死亡率是50%。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它,並加以預防和控制。
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典型和非典型症狀
既然心肌梗死作為冠心病的一種嚴重症狀,那麼預防心肌梗死就首先要知曉冠心病的這些高危因素:年齡,好發且多見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性別,男女比例約為2:1,女性絕經期後患病率可增加;血脂異常;高血壓;吸菸;糖尿病;肥胖;缺少體力活動;進食過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糖和鈉鹽等。在這些高危因素中,除了年齡和性別我們無法改變之外,其他的因素都是可以通過人為的幹預進行防控的。可以這樣說,防控得當,就可以大大減少冠心病的發生,從而也就可以相應地大大減少心梗的發生。
實際上,許多心梗的症狀並不明顯,並且極容易被忽視。據統計我國急性心梗及心絞痛患者中,有1/3以上患者的症狀,是不典型的疼痛症狀,稱為「不典型心梗」「無症狀心肌缺血」。另外,還約有20%的急性心梗患者,沒有任何疼痛症狀,稱為「無痛性心梗」。
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微」信號,其實是可以看出端倪的。專家提醒市民,當您這些部位發生疼痛時,就要當心是不是心梗來襲了:
1. 心前區疼痛。如果出現突發性的心前區壓榨性疼痛,持續20分鐘以上仍然不能緩解,並且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嘔吐、噁心、瀕死感等症狀,就要考慮是心梗。
2. 前胸、左肩、左腋下疼痛。心臟病會導致左臂和左肩疼痛,有時也會反射到右臂。疼痛一般為鈍痛而不是劇痛,通常僅限於前臂內側,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無名指。尤其是伴有胸悶、氣緊時,更要警惕心梗。
3. 胸骨後、頸部痛。平時有冠心病史的人,如果出現胸骨後、頸部疼痛,呈陣發性脹悶痛,有明顯的胸部緊迫感,並可牽引或放射至肩臂部等處,應警惕是急性心梗。
4. 後背痛。有研究發現,男性急性心梗發作症狀很明確,主要是持續胸痛和大汗;女性患者則主要是放射痛、後背痛、噁心嘔吐多,胸痛和大汗相對少見,有時「自己都說不清楚」。
5. 上腹部疼痛。沒有明顯原因的氣喘,突然脈搏過快、過慢或不齊,四肢發冷,感覺「胃痛」等,也應警惕急性心梗的可能。心臟病引發的「胃痛」,有壓迫、灼熱或擠壓感,有的可擴散到左肩、背及左上臂內側。
6. 頸部痛、咽喉痛。嗓子疼、咽喉部辛辣感也是心梗的一種非典型表現。咽喉和心臟的神經由同一節段脊神經支配,當心肌缺血、缺氧時,產生的酸性物質及多肽類物質,會刺激神經產生疼痛,並擴散至咽部神經。若突然出現喉部堵塞感並伴呼吸不暢、大汗淋漓等症狀,又無哮喘或上呼吸道感染,就要考慮心梗。
7. 下頜痛、牙痛。少數情況下,心梗可以表現為牙痛或者下頜痛,但它往往不僅有牙痛,多數會伴隨其他的一些表現,包括胸痛、肩膀痛、出冷汗、瀕死感等等。另外,這種牙痛還跟運動相關,人在靜止狀態時並不痛,一走路、運動就會疼痛,或是疼痛不止。
8. 偏頭痛。有一種說法是,偏頭痛和心臟異常都是自主神經系統失衡的結果。還有人認為,心梗表現出偏頭痛,是由於心梗前血管痙攣期伴發腦血管痙攣所致。
9. 左下肢、左腹股溝疼痛。突然左下肢劇烈地疼痛,並出現胸悶、憋氣及出汗,應警惕急性心梗。
10. 無痛性心梗。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或腦血管病史者或長期大量吸菸的人群,如突然發生無誘因可尋的咳喘、胸悶、氣短、急性心衰、嚴重心律失常、暈厥及噁心嘔吐等表現,要想到發生無痛性心梗的可能,立即就診。另外,60歲以上的健康老年人應定期體檢,以減少完全無症狀性無痛性心梗的漏診率。
突發心梗,正確搶救才能救命
心肌梗死作為一種致死率高的急症,發病後不僅患者感到恐懼,而且家屬或周邊人也會慌亂不堪。由於慌恐,搶救方式不對,反而讓患者白白失去了生命。據統計,由於心肌梗死而死亡的患者當中,超過半數是因為在到達醫院之前沒有得到正確的搶救。心肌梗死搶救的黃金時間就是發病後那短短的一小時,而有些錯誤的搶救方法,不僅不能救命,反而更會要命。
如果突發心梗,患者及家屬一定要記得四個「千萬不能做」!
首先就是千萬不能獨自去醫院。這可能是最普遍同時也是最錯誤最危險的做法了。有了病知道去醫院是好事,但是有了心梗還獨自去醫院,就是要命的事。懷疑自己心梗發作,一定不要獨自前往醫院。這種情況下,任何輕微的活動都會增加心臟負擔,也許前一秒還沒事,後一秒就倒下了。去醫院路上、自己掛號、檢查,過程煩瑣,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如果沒有人陪在身邊,一旦發生心跳呼吸驟停,很可能錯失最好的搶救時機。二是千萬不能擅自服用硝酸甘油。心梗的發病症狀之一,就是心絞痛,所以很多人會服用硝酸甘油。但心梗和心絞痛是不同的疾病,心梗的疼痛感更嚴重,並伴有瀕死感。對於低血壓的急性心梗患者來說,硝酸甘油就是毒藥,它會增加休克的發生風險。三是千萬不能喝水。患者意識不清,喝水很容易導致誤吸,發生吸入性肺炎,另外,如果心梗患者一次喝下太多水,會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給心臟增加額外負擔。四是千萬不能擅自做心肺復甦。心肺復甦不是一定不能用,而是要先判斷情況。這種急救方法適用於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而急性心梗患者並非都會沒了呼吸和心跳。對於沒有出現心跳呼吸驟停的人來說,心肺復甦反而會增加致死性心律失常發生的風險,而且不專業的心臟復甦手段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患者和家屬一定要記得四個「一定要做」!
首先是一定要立即撥打120。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在等待的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徵,比如血壓、心率、呼吸等,幫助醫生第一時間了解病情。二是一定要停止一切活動。懷疑心梗發作,患者要立即停止活動,而且是任何活動。立即就地休息,避免外界幹擾。三是一定要保持呼吸通暢。停止活動後,要盡力保持患者呼吸通暢。若患者有缺氧指徵的話,可以進行吸氧,這樣可以迅速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況,控制或縮小梗死面積。如果患者已經昏迷了,要把患者的頭偏向一側傾斜,及時清除嘴裡和鼻子裡的分泌物。四是一定要舒緩心情。心梗發作,著急慌亂是人之常情,但是為了患者病情穩定,大家還是要第一時間保持冷靜。家屬自己首先不要過分慌張,別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患者,給患者增加額外的心理負擔。、
來源:荊門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