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朋友都說:「你嫁的是人是鬼,生個孩子就知道了。」
據調查,讓很多全職太太寒心的一句話是:「你不就帶一個孩子嗎?你沒工作,不掙錢,是我養的你。」
在日本,全職太太的地位是很高的,受到家庭尊重。但在中國,大多數全職太太只能在婚姻裡為了孩子委屈求全,默默承受著曾經信誓旦旦託付終身的男人的指責、輕視、嘲笑。
他們不覺得全職太太有多少價值,付出了什麼?不就是在家享清福、要錢最積極。
真正一把屎一把尿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寧願幹千斤活,不願帶肉坨坨。」
網友提問最多的是:「生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人說是為了擁有愛情的結晶,有人說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人說是為了家庭圓滿,有人說是為了自己生命的延續。
紀伯倫的詩中寫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是啊,孩子的美好明天是他們自己創造的。能給予孩子的是我們的愛和尊重。
女性在孩子出生後會有產後抑鬱的情況?
原因一是身體激素的陡降不適應,情緒會不受控制的低落。
二是不適應立即當母親的焦慮,如何照顧好小肉坨坨的焦慮?第一次當母親,啥都不會,育兒知識一大堆,不停的手機百度各種查閱、各種腦補。
三是身體上的透支。哺乳、漲奶、哄睡、給娃按摩、睡眠不足、家庭關係的考驗等等,身和心的打仗啊。
「人生是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從小生命的出生到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作為父母都想把自己最好的技能都教授孩子,希望孩子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記憶英語單詞很迅速。
孩子小一點的時候不厭其煩的告訴他如何識別顏色、動植物、蔬菜水果、家庭電器物品、交通工具、數字等基本常識。大一點的時候各種十萬個為什麼?再大一點的時候各種課業上的輔導。
小編認為,不應該說是簡單的帶孩子,而是父母跟著孩子一起成長。從身體到心靈的成長。我們要為自己、為孩子更健康的生活著,相應的生活技能必須要會。
抗壓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強大,有獨立自主能力和經濟基礎,明確肩膀的責任和擔當,在孩子迷茫的時候可以有正面的榜樣示範。
關於育兒問題,很多家庭矛盾重重,很多老人帶娃會要求從小給孩子樹立規矩意識,根據自己認定的價值觀,要求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你應該如何如何的?
魯迅說:長者須是指導者和協商者,而不是命令者。
對孩子的教育上應該是自我先學習充實再去引導尊重孩子的行為,保護孩子的童真,培養和尊重孩子的洞察力和判斷力。
小編挺喜歡孫儷和鄧超兩口子的帶娃趣事,一般三歲後的孩子十分熱愛色彩繪畫,家裡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畫板。
尤其是潔白的牆壁,孩子的首要選擇。很多家庭對於這樣的行為是打擊否定,諸如會指責孩子:這是錯誤的行為,不愛衛生,把家裡牆壁畫髒了,應該在紙上作畫。
但鄧超說:別阻止孩子的創作,牆紙可以換,可是靈感被抹殺掉就沒有了。
創造性的靈感在於一瞬間,孩子抓住了就會更加懂得、掌握和精進。如果在開始的時候各種阻攔,就失去了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好時機。
上圖是小編的一個朋友昨天發的朋友圈動態。講的是:她和老公一起整理孩子的玩具和書本,棄舊的過程中用視頻徵求3歲兒子的意見,沒想到小朋友狠狠的說:不要扔他的玩具,回來要教育父母,還會討厭父母。
看起來很有愛的一個小家庭,充滿活力,充滿溫馨,充滿尊重。給孩子準備了獨立學習玩樂的房間。年輕的父母休息的時候一起收拾家務,給孩子樹立以身作則的榜樣。
在整理的過程中明確物品的歸屬,懂得尊重請示3歲孩子的意見,從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以行為告訴孩子:你的所有物、你有權做主支配。家長給予絕對的尊重。
伏爾泰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帶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修煉的過程。這個小生命會讓你看到很多東西,甚至是表象和潛意識的碰撞。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任何一個有品味有志趣的人,都會向著更高的方向,努力擺脫自身的缺點,獲得更加真善美的人生。只有如此,我們才會感嘆,生而為人真好。
原創作者:夢醒長歌。感謝閱讀文章的朋友們。和我一起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塑造靈魂、治癒心靈吧!感謝點讚加粉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