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痰與化痰中藥,你了解哪幾種?如何應用,值得收藏

2020-12-23 玥亮說藥

如果路上遇見隨地吐痰者,大家都會覺得不衛生,避之不及。那麼痰為何物?為什麼會產生各種痰?用什麼藥物可以化痰呢?今天玥亮說藥給大家說說。

痰,狹義上是指我們平時看得見的咯出來的那些痰,是人體呼吸道分泌的病理產物;廣義上是指一些疾病的病理產物,或者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因脈治之痰症》有記:「痰之為病,變化百出,皆內因七情,外感六氣,中宮失清化之令,燻蒸結聚而成,須分所兼之邪治之。」如痰涎內壅,肝陽化風,可發為風痰;痰寒互凝則成寒痰;痰熱互結,發為熱痰;痰兼溼阻則成溼痰;痰阻津液造成津液不足者則為燥痰;痰阻經脈,血不暢行,為痰瘀互結,等等。

痰的產生與脾、肺兩臟腑緊密相關,素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健康的情況下,肺與脾相互配合,可保證人體津液的產生與輸布正常;但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體內津液停滯中焦,阻滯肺氣宣發,水溼過多則聚而成痰,積存於肺;再如,肺失宣發肅降功能,通調水道作用減弱,機體水道不通,脾受溼所困,又可進一步累積肺。因此,脾肺任何一方出現病變都會導致痰的產生。

化痰藥可祛痰或消痰,多經肺經,按功效可分為燥溼化痰、清熱化痰、潤燥化痰、溫化寒痰、治風化痰等類型。一起來看看,你都了解哪種化痰中藥,又該如何應用呢?

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本品善祛脾胃溼痰,內服能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是治溼痰、寒痰、嘔吐的要藥。外用能攻毒散結而消腫,可以治癭瘤痰核及癰腫等。

使用注意:半夏有分類,法半夏長於燥溼,姜半夏長於降逆止嘔;清半夏長於化痰;竹瀝半夏長於清熱化痰;生半夏外用。因為半夏溫燥,所以陰虛燥咳、津傷口渴、出血證及燥痰者禁服;孕婦、熱痰慎服。生用毒性大,一般不作內服。

臨床應用:

治痰溼壅滯,症見咳喘聲重、痰白質稀者,可配伍陳皮、茯苓,如《和劑局方》的二陳湯;

治溼痰上犯清陽,症見頭痛、眩暈,甚至嘔吐痰涎者,可配伍天麻、白朮以化痰息風,如《古今醫鑑》的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痰熱阻滯致心下痞滿者,可配伍乾薑、黃連、黃芩,以苦辛通降,開痞散結,如《傷寒論》的半夏瀉心湯;

治梅核氣,氣鬱痰凝者,可配伍紫蘇、厚樸、茯苓等,行氣解鬱化痰散結,如

《金匱要略》之半夏厚樸湯。

芥子——溫肺祛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

芥子味辛,性熱;歸胃、肺經;也就是十字花科的芥菜及油芥菜的種子;本品既能溫肺臟、豁寒痰、利氣機,善治寒痰及痰飲諸證,尤其是痰在皮裡膜外(深筋膜)及經絡者最宜。又能通經絡、散寒結,止疼痛,可治痰阻經絡之肢體關節疼痛,陰疽流注,風溼痺痛,肢體麻木等。

芥子不適用於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內服過量可致嘔吐,外敷會刺激皮膚,一般不超過10到15分鐘,時間過長可引起發皰,皮膚過敏者慎用。

臨床應用:

白芥子配伍蜜麻黃、葶藶子、紫蘇子、桑白皮、陳皮等,如降氣定喘丸,可降氣定喘,除痰止咳;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咳喘氣促等症;

炒白芥子配伍肉桂、淡附片、蒼朮、麩炒白朮、炒紫蘇子、炒萊菔子、乾薑、炙甘草等,如痰飲丸,可溫補脾腎,助陽化飲,適用於脾腎陽虛、痰飲阻肺,症見咳嗽、咯吐白痰、氣促發喘、腰痛背冷、畏寒肢冷、腹脹食少。

芥子配伍梔子、紅花、苦杏仁、桃仁等,如吊筋藥,可舒筋活血,消腫止痛;適用於內氣扭傷,局部腫痛。

相似知多點:區別半夏、天南星、芥子功效,一表讀懂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氣止嘔

旋覆花味辛、鹹,性微溫;歸肺、胃經;本品既下行行水消痰,治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痰飲蓄結之胸膈痞滿;又可降胃氣,止嘔噦,治噫氣、嘔吐及胸脅痛等,是治肺胃氣逆的要藥。可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源性心臟病等屬於痰涎壅盛者,以及急慢性胃炎、神經官能症屬於寒溼蘊結者。

旋覆花不適用於陰虛癆嗽,津傷燥咳者;因其有絨毛,易刺激咽喉作癢致嗆咳或者嘔吐,入煎須用布包。

臨床應用:

治寒痰咳喘,可配伍紫蘇子、半夏;

治痰熱者,可配伍桑白皮、瓜蔞,可清熱化痰;

治頑痰膠結胸中滿悶,可配伍海浮石、海蛤殼等,可化痰軟堅。

旋覆花配伍麻黃、陳皮、清半夏、桔梗、款冬花、葶藶子、馬兜鈴(蜜炙)、五味子(醋炙)、苦杏仁(去皮炒)、黨參、甘草、知母、阿膠(蛤粉燙),如潤肺化痰丸,可潤肺止嗽,化痰定喘,可用於肺經燥熱症見咳嗽痰粘,痰中帶血,氣喘胸滿,口燥咽幹。

川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癰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本品為清洩潤肺之品,善清肺化痰、潤肺止咳,是肺熱燥咳及虛勞咳嗽之要藥;又可開鬱散結,治痰熱或火鬱胸悶、瘡腫瘰癧。可應用於治療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咽炎等屬於熱痰、燥痰及肺陰虛者,以及急性乳腺炎、淋巴結核、乳腺小葉增生等屬於痰火鬱結者。

川貝母甘潤苦洩,功專清熱化痰,但脾胃虛寒及寒痰、溼痰者慎服。

臨床應用:

川貝母配北沙參:可養陰潤肺、化痰止咳,適用於陰虛肺燥有熱症見乾咳少痰、咳血或咽幹音啞等;

川貝母配蒲公英、魚腥草等,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適用於熱毒壅結之乳癰、肺癰;

川貝母配知母:可增強清肺潤燥之力,適用於肺熱燥咳、咯痰黏稠者;

常見的中成藥有川貝枇杷糖漿、複方川貝精片、複方川貝母片、川貝梨糖漿、川貝銀耳糖漿等。

相似知多點:區別川貝母和浙貝母功效,一表讀懂

總結一下,使用化痰藥前應注意首先要辨別痰的性質和病因,對症選方。結合藥物性質,患者體質特徵,如咳嗽痰黏難咯,或有咳血傾向者,不宜用辛溫燥烈之品;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潤之品。另外,注意多喝水,不要吃刺激的食物,最好清淡飲食。

如需了解更多健康與用藥問題,可@玥亮說藥加關注,查看更多疾病用藥有具體文章介紹,如閱讀,學習對你有幫助,請轉發,評論,讓更多的朋友受益。

相關焦點

  • 各種咳嗽與止咳平喘中藥,你了解哪幾種?如何應用,一文讀懂
    我們知道,咳嗽可以是有痰的,或者無痰的乾咳,有實證和虛證之分,有日咳有夜咳,有急劇咳嗽,有反覆發作的慢性久咳。。。那麼,這麼複雜的咳嗽要怎麼辯證呢?都有哪些病機呢?哪些中藥可止咳呢?今天玥亮說藥給大家說說。咳嗽既是肺系病症的一種症狀,也可以是獨立的疾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言: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溼動而為痰也。
  • 中醫治「熱痰、老痰」最給力的方子!化痰、清熱、順氣,值得學習
    文中方劑須在專業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現代臨床方劑學》、《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我為什麼孜孜不倦地做中醫科普?   因為中醫學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這裡面蘊含著獨具中國特色的智慧。   我們多體會一些,多了解一些,不只是為自己增進保健素養,更是在為傳承中華文化而盡力。
  • 焦樹德:幾張化痰、攻痰方劑的應用與辨別
    幾張化痰、攻痰方劑的應用與辨別作者/焦樹德一、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制半夏150g,橘紅150g,本方與景嶽化痰丸(膽南星、半夏、礞石、枳實、麝香、硃砂)相比,前者功在清熱化痰以清順火熱之氣而化痰止咳;後者則功在清熱化痰、鎮驚開竅而安神,主治小兒痰熱壅盛、喉中痰鳴、驚風抽搐等症,藥力迅猛,只宜臨證選用,不可久服,且久病虛證的慢驚風忌用。
  • 一個方子,幫你「咳出黏痰」!收藏十年之後,我決定不再保留
    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本文理論依據:《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中華藥海》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今天這篇文說,我想跟你聊聊,如何把我們嗓子裡的黏痰咳出來。嗓子眼裡有黏痰,怎麼咳也咳不出來——這可能是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的問題。在我的後臺上,關於此類問題的諮詢,數不過來。
  • 結節、增生、囊腫皆因「無形之痰」,清代名方三味中藥,化痰散結
    中醫認為,結節、增生、肌瘤、囊腫的產生與痰的關係密不可分。這個痰不是能夠看得見,咳得出來的有形之痰,而是無形之痰。無形之痰是中醫特有的說法,特點就是視之不見,觸之不及,聞之無聲。中醫沒有發展解剖學,對於身體內臟腑組織器官所出現的一些異常形態結構方面的改變,比如像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卵巢囊腫等等,都與無形之痰相關。所以中醫在治療這類疾病的時候,就重在化痰軟堅。
  • 怎麼才能祛痰化痰,不生痰?聽聽醫生怎麼說
    怎麼才能祛痰化痰不生痰?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正常情況下呼吸道會有產生少量痰液,而且這些痰液對保持呼吸道清潔是有益的,所以沒有必要去幹預。如果存在呼吸道疾病時,痰液大量形成且黏稠,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才需要祛痰化痰。
  • 寶寶咳嗽有痰能吃肉嗎?用對化痰三寶就不怕
    人們對咳痰有一種粗淺的認知,覺得孩子是因為喉嚨有痰咳不出,才導致咳嗽。因此急急忙忙亂用各種化痰方法,導致病情加重。今天我們主要解決以下問題:咳和痰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如何通過不同顏色的痰,幫助診斷孩子病情?哪些常見的化痰法,實際上反而會讓孩子的咳嗽加重?
  • 中藥調理養生,一種中藥治療一種疾病,早知道早受益,值得收藏
    中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藥養生已成為人們重要的養生調理。近年來,市場上越來越多的保健食品,其大多有效成分來自中藥。因此,中藥養生保健越來越受大家的青眯。中醫藥膳在民間已經很普遍,有很多藥食同源的中藥,採用煲湯、煲肉、煲茶等做法用於保健防治疾病。
  • 抽菸痰多的人,怎麼才可以祛痰化痰不生痰?你真知道?看專家理解
    而且嘴裡有一定的異味,起床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程序愛你咳嗽,而且有很多的痰,咳完之後才能覺得呼吸比驕傲舒服一些,白天再吸菸的時候就會好很多。但是第二天早上又會這樣有痰和咳嗽,相信很多由於吸菸咳嗽的人也都有這樣的體會,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哪?你真知道?今天相關專家帶各位一起了解一下。
  • 百病皆因痰作祟:「痰」會引起這5個危害,想化痰應多吃什麼?
    感冒咳嗽,鼻炎、老慢支等似乎都和這個「痰」有關。  中醫常說的痰包括經咳嗽、嘔吐排出體外的有形之痰,也包括不可見的、彌散於全身各經絡臟腑組織的無形之痰。所以中醫有句名言:百病皆因痰作祟,痰阻則不通,不通則病。「百病皆因痰作祟」,這句話也同時意味著,祛痰能防治很多疾病。
  • 怎麼才可以祛痰化痰不生痰?你或許真的不知道,今天告訴各位答案
    怎麼才可以祛痰化痰不生痰?你或許真的不知道,今天我們來告訴各位答案。咳嗽咳痰是我們身體呼吸系統病變的最為主要的表現之一,除了咳嗽咳痰之外,其他比較常見的呼吸疾病的表現還有氣促呼吸困難,胸部的疼痛,甚至是會出現痰中帶血。
  • 中醫上痰也分種類,不同顏色的痰代表不同疾病,及時了解注意身體
    痰液是通過氣道和肺部排出的一種液體,一般情況下是沒有痰液的,當人的肺部受到刺激或者呼吸道受到傷害時會有他也咳出。在中醫上,痰是一種病理性的產物,它會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導致身體出現很多的慢性疾病,中醫中痰被分為幾種類型,根據不同類型的痰來進行化痰治療。中醫上痰液分為哪些類型?
  • 整理,常用中藥100味,值得收藏
    在百度圖片上搜索天麻,馬上就可以理解,無論外界狂風如何肆虐,天麻自巋然不動的原因。天麻作為今天比較貴重的滋補品,用於有中風跡象的中老年朋友日常保健服用,可以起到較為理想的預防中風的作用。 鉤藤,常與天麻配合應用於中風眩暈頭痛等病症,用於平息內風,功效較為緩和。
  • 嗓子有痰咳不出?學會這3個小妙招,或能幫你化痰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會出現嗓子有痰,咳不出又咽不下,一直卡在喉嚨裡,十分難受還讓我們呼吸不暢。那為什麼有的人有痰,有的人沒有痰,而這些痰優勢從哪來的呢?二、痰該如何化解有的人會產生痰多,有的人卻幾乎沒有,其實這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一般愛好吸菸喝酒的人,還有食用過多豬肉的人都會產生痰,而想要化痰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的同時還可以多吃一些山藥、大棗、龍眼等進行食補,調理脾胃。另外如果能夠堅持運動,也可以幫助脾臟健康,減少痰液的產生。
  • 建議每家每戶:7大止咳化痰的中藥,潤肺養肺,幫你給肺「洗個澡」,提高免疫力
    建議每家每戶:7大止咳化痰的中藥,潤肺養肺,幫你給肺「洗個澡」,提高免疫力.感冒是最常見的疾病,除了鼻塞比較煩人外,還有咳嗽祛痰藥,包括止咳祛痰中藥,如川貝、桔梗、百合、苦杏仁、藤、桑白皮等,可以起到滋陰補肺、化痰止咳的作用。七、止咳化痰中藥第1.100部
  • 早晨起床喉嚨總有痰怎麼辦?這些方法幫你緩解
    說是有痰粘著,卻咳不出來。到了夏天,天氣炎熱,屋裡面空調長開,環境乾燥。要是這段時間吃得還油膩,咽喉上火,這種情況還會加重。如果你的生活中也面臨這些問題,這些化痰止咳妙方,要收藏哈!水雖然沒有」化「痰功能,但是它可以稀釋痰液。痰液越粘稠,越難排出,多喝水可使喉嚨內的分泌物容易咳嗽出來。另外,長時間咳嗽會引起咽部腫痛,喝水還能緩解這種痛疼。要記得,這時就不要喝甜飲料和冷水了,多喝35度左右的白開水吧。2、銀耳銀耳有滋陰降火、潤肺止咳的功效,適用於陰虛咳嗽。
  • ​中藥連花清咳片治療痰咳有多重優勢
    對於感冒、流感、新冠引發的咳嗽,中藥治療效果有優勢。經典名方名藥發揮止咳化痰作用中醫藥在呼吸系統疾病治療方面具有療效確切、不易產生耐藥性、安全性高等特色優勢。以中醫絡病理論為指導,集合傳統經典名方及臨床實踐研製的專利創新中藥連花清咳片,成為氣管-支氣管炎咳嗽患者的專用藥物。
  • 老中醫教你軟堅散結、調節痰氣血,專治各種結節
    結節的主要病理是在於痰,如果沒有痰的參與,結節就不會產生。同時,痰又可以隨著氣機的升降無處不到,外可以存於我們皮毛腠理經脈之間,內陷可以到達我們的臟腑,外就形成了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皮下的脂肪瘤和筋瘤;到內就會形成肺結節、肝結節、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腸息肉、胃息肉、膽息肉等等。所以,不管是結節、囊腫還是息肉,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病機,就是痰與氣相駁結。所以治療也得根據這個病機和病因,抽絲剝繭來解決。
  • 6種養陰清熱中藥你了解哪種,如何應用,一文詳解
    如何理解陰虛內熱?如果你有仔細閱讀中成藥說明書,會發現有些藥品使用的注意事項裡會提示:「陰虛內熱者慎用/忌用。」那麼,什麼是陰虛內熱呢?6種常用中藥,善養陰清熱,用於陰虛內熱證地骨皮——退虛熱,涼血,清肺降火,生津。地骨皮味甘,性寒;歸肺、肝、腎經;主治陰虛發熱、盜汗骨蒸,肺熱咳嗽,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等;傷寒、副傷寒、肺結核屬於陰虛者及各種出血屬於血熱妄行者均可應用。
  • 告訴大家:喉嚨有痰咳不出來?三味中藥煮水,清熱利咽,排出老痰和黏痰!
    古語云:「痰生百病,百病兼痰。」痰是津液氣血「化失其正」,凝聚而成,而機體上下內外又無處不存在著津液氣血,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中醫學中,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醫家對「痰」就十分重視,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虻(貝母)和漏蘆等藥物治療痰症和痰瘀相兼的病症。經過長期發展,在當代,一個以痰為中心的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