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東徵傳繪卷:從鑑真成功東渡到圓寂於唐招提寺(下)

2020-12-16 澎湃新聞

日本重要文化財《東徵傳繪卷》描繪了鑑真從出家到東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的輝煌一生。該件作品共五卷,其中兩卷——卷二(展出時間2019年12月17日至2020年1月12日)和卷五(展出時間2020年1月14日至2月16日)日前正在上海博物館「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特展中展出,備受關注。澎湃新聞分上下兩篇,推出

《東徵傳繪卷》的賞析

上海博物館《東徵傳繪卷》展出現場

卷三

卷首題跋:

「奉施人,唐招提寺,永仁六年戊戌八月日,極樂律寺住持沙門忍性。」

卷尾落款:

「永仁六年戊戌八月日,畫工六郎兵衛入道蓮行,筆師大炊助入道見性。」

本卷以神話故事的形式描繪了鑑真第五次東渡時所遇到的艱辛和苦難,一連失去了榮叡和祥彥兩名愛徒,仍以失敗告終的悲壯場面。

第一段:渡海船逢兇化吉

748年鑑真一行從揚州出發在海上再次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眾人饑寒交迫、瀕臨絕望。航船在大風和巨浪中不停地搖擺,眾人嘔吐不止,不斷地誦經。一群巨大的飛魚出現在船的周圍,上下翻滾露出白色的魚肚,人們沉浸在恐懼之中。第二天又有大鳥來襲,巨鳥不停地飛到船上,船體不斷地下沉,大家奮力驅趕,精疲力竭。突然間四條大金魚出現了,它們圍繞在船的周國,久久不願離去,人們不知兇吉忐忑地望著四條一丈多長的金魚。此時暴風雨驟然停止,遠處浮出了海市蜃樓。

《東徵傳繪卷》卷三第一段:渡海船逢兇化吉(局部)

第二段:榮叡夢中求甘露

鑑真一行在海上乾渴難耐。畫中鑑真和榮叡端坐在大船的中央,榮叡向鑑真講述他昨晚夢見貴人送得甘露。畫面中央是榮叡夢中場面:榮叡正坐著小船趕往天宮,聳立雲端的天宮中榮叡正懇求天神為他授戒。結尾部分再次回到鑑真一行的船上,天空中烏雲滾滾,海上下起了大雨,船上大家紛紛拿著木盆盛雨水解渴,此時雨水亦是甘露。「異時同圖」是「繪卷」常用的表現手法,也是本繪卷中的常用表現手法。

《東徵傳繪卷》卷三第二段:榮叡夢中求甘露(局部)

第三段:祥魚迎眾人登岸

四條閃著淡紅色光芒的大魚,章引著鑑真的船隻駛向岸邊。船上眾人欣喜若狂。岸上山石平穩松柏蒼綠,畫師雖然旨在描繪他胸中的理想之都大唐,但在表象手法上依然沿用「大和繪」中典型的描寫「浜松」即海邊山石和松林的傳統手法和景物。四條淡紅色的大魚形態酷似鯛魚,鯛魚在日本傳統文化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東徵傳繪卷》卷三 第三段:祥魚迎眾人登岸(局部)

第四段:第五次東渡失敗

鑑真上岸後遇到了四位好心的商人,他們告訴鑑真這裡的村民會吃人,於是大家即刻起錨,尋找可以停靠的漁村。本段的結尾處鑑真一行終於得以上岸,大家依次搭上小船登岸,有的頭頂行李,有的手捧水桶,疲意的面龐上浮出了安心的微笑。畫師對海邊巖石的描寫中依稀可以看到宋代繪畫的影響,這已是畫師對所謂「唐繪」的最大限度的理解和運用。

《東徵傳繪卷》卷三 第四段:第五次東渡失敗(局部)

《東徵傳繪卷》卷三 第四段:第五次東渡失敗(局部)

第五段:鑑真飄臨海南島

鑑真一行來到振州,正欲上岸時一名身穿紅色短衫的彪形大漢,手持短刀衝向鑑真,而鑑真卻泰然地命人遞上了食物。鑑真應邀來到振州大守的府邸,款步走入府邸,大守伏地相迎。堂內鑑真坐於高座之上,大守陪座一旁,弟子們則端坐一側。眾人在堂外聆聽鑑真說法。此段中鑑真反覆出現了五次,畫師運用「異時同圖」的手法描繪了鑑真從登岸到拜訪大守府即的過程。

《東徵傳繪卷》卷三 第五段:鑑真飄臨海南島(局部)

《東徵傳繪卷》卷三 第五段:鑑真飄臨海南島(局部)

六段:榮叡在途中去世

鑑真一行由梧州去往端州的龍興寺。途中榮敘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他拼盡最後的氣力,懇請鑑真大和尚一定要達成他們的願把戒律傳到日本。畫面中鑑真與榮叡對坐在綠樹環抱的山間,場面莊嚴肅穆。後半段描繪了榮叡去世後鑑真一行為他安葬的情景。畫師很好地抓住了各個細節,整個畫面寂靜而莊

重,人物生動,催人淚下。

《東徵傳繪卷》卷三 第六段:榮叡在途中去世(局部)

第七段:鑑真再次失愛徒

鑑真一行來到法泉寺,受到當地官員的款待。在火紅的楓樹與翠綠的松柏環抱下的法泉寺裡,普照提出想要回到阿育王寺。鑑真潸然落淚:「榮叡已經離我而去,現在你又要離去,誰帶我去日本授戒呢?」四座皆陷於沉默。鑑真決定先回揚州,船至江中祥彥突然感到死期降臨,誦經未了人已離去。船上眾人悲痛萬分。

《東徵傳繪卷》卷三 第七段:鑑真再次失愛徒(局部)

《東徵傳繪卷》卷三 第七段:鑑真再次失愛徒(局部)

《東徵傳繪卷》卷三 第七段:鑑真再次失愛徒(局部)

卷四

卷首題跋:

「奉施人,唐招提寺,永仁六年戊戌八月日,極樂律寺住持沙門忍性。」

卷末落款:

「永仁六年戊戌八月日,畫工六郎兵衛入道蓮行,筆師足立伊豫守後室。」

此卷描繪鑑真參拜了各地的名剎古寺後重返揚州,重新尋找東渡日本的機會。753年日本遣唐使來朝途經揚州,通過周密的安排終於帶著鑑真東渡日本,實現了鑑真東渡的心願。敘文由足立伊豫守家族的一位未亡人書寫,這在當時是極其罕見的。

第一段:鑑真途中訪名寺

鑑真一行來到東林寺,寺內殿字雄偉莊嚴。寺僧帶著鑑真一行在寺內參拜,聽聞當年惠恩法師主持寺院時曾建戒壇,受戒時天降甘露,故命名「甘露壇」。畫中鑑真面對甘露壇雙手合十,以示敬意。畫面後半部分描繪鑑真一行穿過巖洞豁然間又一座美麗威嚴的寺院出現在眾人眼前,這便是著名的龍泉寺。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一段:鑑真途中訪名寺(局部)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一段:鑑真途中訪名寺(局部)

第二段:鑑真重返龍興寺

751年鑑真一行參拜了各地名剎古寺之後坐船回到揚州,眾人紛紛到岸邊迎接。傘蓋下鑑真身披袈裟款步走進域中,百姓們興奮不已,已經列隊等候多時。鼓樂聲中,百姓們奉上寢具、衣服、膳食和藥材以表達對鑑真大和尚的崇敬之心。時隔數年又見到了家鄉父老,鑑真滿懷感激之情回到了寺中。畫面中連續出現鑑真的形象,畫師同樣運用了異時同圖的手法描繪鑑真回歸揚州的壯觀場面。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二段:鑑真重返龍興寺(局部)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二段:鑑真重返龍興寺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二段:鑑真重返龍興寺

第三段:遺唐使拜會鑑真

753年日本道唐使藤原清河率船出訪大唐,從長安返回日本時途經揚州,在延光寺拜會鑑真大和尚。鑑真不顧朝廷的反對,決意跟隨唐使團東渡日本,時間定在10月19日。寺門前身穿淡色「直衣」的日本貴族男子便是藤原清河。初次來到大唐,一行在嚴肅緊張的氣氛中步入莊嚴的寺院正殿,頭戴「rui冠」的武官分坐在席下,殿外隨從依次就座。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三段:遺唐使拜會鑑真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三段:遺唐使拜會鑑真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三段:遺唐使拜會鑑真

第四段:力排眾異再東渡

遣唐使的來訪引起了揚州僧眾注意,眾人出於好意密切監視著鑑真的動向。相約出發的日期一天天臨近,鑑真焦急萬分。此時弟子仁婺突然造訪,進言師父乘他的小船倫倫離開。畫面中龍泉寺內眾人聽聞鑑真又要東渡,試圖阻止,緊接著又轉到了室外屏風後面眾人正在竊竊私語,似乎是在商量要如何阻止鑑真再次東渡。隔著屏風仁婺帶著鑑真悄悄等待上船,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小船正使向岸邊。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四段:力排眾異再東渡

第五段:諸沙彌合掌相送

鑑真坐上小船偷偷離開龍泉寺,然而剛剛上船就有ニ十四個小沙彌坐船跟了上來。大和尚您不辭辛苦東渡日本,路途遙遠相見無期,請再讓我們看看您慈祥的面龐,也算是在此結緣了。小沙彌們的一席話讓鑑真感動不已合掌相送,船上眾人也都合掌為鑑真大和尚送行。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五段:諸沙彌合掌相送

第六段:鑑真登上遣唐使船

鑑真一行帯著如來肉身含利三千粒、佛像、經書、佛珠等到達黃泗浦,靜坐岸邊等待上船。海面上四艘遣唐使團的大船正在準各啟航,碼頭上眾人忙碌著將行李搬運上船。畫面最前端的船上,鑑真與弟子相對而坐。畫師依然用異時同圖的表現手法描寫鑑真上船的情景,預示鑑真的第六次東渡即將啟航。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六段:鑑真登上遣唐使船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六段:鑑真登上遣唐使船

第七段:鑑真抵達太宰府

船到廣陵郡,為了躲避搜查,副使大伴古麻呂讓眾僧佯裝下船,機智地將鑑真藏到了他的船上。畫面中鑑真一行被趕下了船,正在岸邊嘆息遣唐使的大船正欲離去。然而鑑真的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了。六天後他們到達阿兒奈波(今衝繩島),接著到了薩摩(今鹿兒島),奈良大安寺僧人延慶迎接鑑真到太宰府。畫面尾聲鑑真一行歷經千難萬苦終於踏上了日本列島,在眾人的注目下走進檜皮葺頂的大宰府觀音寺。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七段:鑑真抵達太宰府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七段:鑑真抵達太宰府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七段:鑑真抵達太宰府

《東徵傳繪卷》卷四 第七段:鑑真抵達太宰府

卷五

卷末落款:

「永仁六年戊戌八月日,畫工六郎兵衛入道蓮行,筆師田民部大夫行兼。」

本卷除開頭四行敘文外,各段前均無敘文。卷中描繪了鑑真抵達日本後受到款待,在東大寺為太上皇和皇太后授戒,建造唐招提寺作為日本眾僧學習戒律和修行的聖地。

第一段:副使進京天皇

754年正月,鑑真抵達大宰府後,遣唐副使大伴古麻呂即趕到奈良上奏天皇,天皇命其即刻迎鑑真入大京。畫面依然用異時同圖的手法描繪了古麻呂的牛車停在官門前,下車後與隨從進入宮門,進入宮內的過程。畫中的宮殿格局不是奈良時代(710-794)的風格,作為12世紀的民間畫師如此描寫也是情有可原的。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一段:副使進京天皇

第二段:鑑真一行抵奈良

二月初一,鑑真來到難波(今大阪中部)拜會了先期到達的崇道。亞相藤原仲麻呂派使者到河內國(今大阪東部)宴請鑑真。畫中山水環繞的山莊中櫻花盛開,鑑真一行端坐屋內正與前來拜訪的公卿座談。四日,鑑真一行到達奈良南端的羅城門,敕使安宿王到城門迎接,路旁百姓們紛紛上街一睹大唐高僧的風採。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二段:鑑真一行抵奈良

第三段:鑑真東大寺接詔

鑑真在孝謙天皇之弟安宿王的陪同下進入東大寺。畫中東大寺南門人頭攢動,各級官員紛紛來朝。畫面尾聲,鑑真端坐在雄偉壯觀的大佛殿中,與前來參拜的文武百官一同聆聽聖武太上皇的敕使真備宣讀詔書:「自今以後,傳授戒律,一 任和尚。」畫師生動地描繪了東大寺中的各個場面,人物形態各異,殿宇莊嚴肅穆。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三段:鑑真東大寺接詔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三段:鑑真東大寺接詔

第四段:鑑真東大寺授戒

四月,鑑真在東大寺建戒壇為聖武太上皇和光明皇太后授菩薩戒,又為四百四十名沙彌授戒。畫面中央紅色的廊柱中間嵌著綠白相間的牆壁,鑑真端坐屋內為眾人授戒。此後這裡便成了保存至今的東大寺「戒壇院」。畫面右側擺放著皇太后的鳳輦。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畫中眾人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緊張地忙碌。鑑真歷盡千難萬苦終於實現了弘揚佛法的夙願。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四段:鑑真東大寺授戒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四段:鑑真東大寺授戒

第五段:唐招提寺的建造

朝廷將已故新田部親王的府邸賜予鑑真。當鑑真邁進這座山水環抱的美麗宅院時決心將其改為寺院供眾僧學習戒律、修行之用。畫面同樣運用異時同圖的手法描繪了鑑真告訴弟子決定在此建寺,在園中巡視寺院的建設,身披袈裟的僧人們正欲走進新建的唐招提寺聆所鑑真說法,寺內全堂莊嚴地聳立在中央,其後講堂中鑑真正在說法。這裡便是唐招提寺,建成之初所有一切都滿懷鑑真胸中的鄉情。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五段:唐招提寺的建造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五段:唐招提寺的建造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五段:唐招提寺的建造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五段:唐招提寺的建造

第六段:鑑真領大和上號

758年淳仁天皇即位,下詔封當時統領日本僧尼的「大僧都」鑑真為「大和上」。畫中同樣用異時同圖的手法描繪了鑑真受「大和上」號時的情景。侍從們守在宮門內外,負責傳詔的藤原仲麻呂東帶戴冠,長長的後裾掛在腰間的刀鞘之上。宮中殿內仲麻呂居上坐向鑑真宣讀詔書,殿舍上下坐著參列儀式的僧人和官員。畫面結尾處描繪了天皇日常起居之所清涼殿中的情景,左右大臣端坐在天皇兩邊,官員們一字排開正經危坐在殿外。這是日本繪畫中描繪清涼殿的典型手法。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六段:鑑真領大和上號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六段:鑑真領大和上號

第七

:唐招提寺中圓寂

寂靜安寧的唐招提寺,松柏挺立,雲霧繚繞,空氣中飄著一絲淡淡的清香,西方遙遠處似乎傳來了悠揚的樂聲。鑑真大和尚結跏趺坐,在諸弟子的陪伴下走完了不凡的一生。畫面沉靜莊重,諸弟子表情沉重複雜,默默合掌。大和尚為了弘揚佛法不辭辛勞遠渡重洋,架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七:唐招提寺中圓寂

《東徵傳繪卷》卷五 第七:唐招提寺中圓寂

(本文圖文資料來自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展覽配套圖錄《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通往唐招提寺之路
    雖然鑑真沒有著作和言論流傳下來,但在他圓寂(公元763年)後的公元779年,日本高僧著《唐大和上東徵傳》,吸引著後世的日本人不斷走向唐招提寺,緬懷這位先賢。揚州大明寺內建有梁思成設計的鑑真紀念堂,是1963年鑑真逝世1200周年之際,由日本文化代表團和中國文化界與佛教界一起共同奠基的,紀念堂正中供奉著的鑑真雕像,則是以唐招提寺內鑑真乾漆夾薴像為藍本,用楠木雕刻而成。唐招提寺還藏有《東徵傳繪卷》全五卷,紙本,著色,卷子裝,長二十餘丈。
  • 鑑真帶去日本的舍利首次回鄉 不能錯過的上博唐招提寺展
    展覽現場展覽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遙凌滄海,遴選唐招提寺珍藏的5組與鑑真相關的文物,包括日本孝謙天皇(749—758在位)仿王羲之筆意所題的「唐招提寺」敕額;為供奉鑑真東渡帶去的舍利的「金龜舍利塔」(日本國寶);描繪鑑真弘揚佛法、壯烈人生的《東徵傳繪卷》(日本重要文化財);宋刻本與和刻本的佛教典籍《一切經》;以及日本室町時代(15世紀)的設色畫軸「鑑真和尚畫像」。
  • 謁唐招提寺-奈良自由行
    鑑真就在這個時期東渡,唐招提寺遂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約莫十分鐘,來到丁字路口,右拐見一公交站牌寫著「唐招提寺奈良公交」兩行漢字。 奈良唐招提寺公交站抬頭一看,前方一座中國風格的古建築,殿宇儼然,乃唐招提寺!曾在揚州大明寺參觀鑑真紀念館,為大師的執著和勇氣所折服,猜想其在東瀛怎樣開花結果?如今,夙願以償,欣然於懷。
  • 不可戰勝的中國人——鑑真
    唐招提寺內的鑑真像只有在每年六月六日前後三天內對公眾開放。(攝/小川光三)鑑真的傳奇經歷被日本學者「淡海三船」記錄在《唐大和上東徵傳》內(日語「和尚」寫作「和上」),這本寫於公元779年的著作成為研究鑑真最詳實的史料。
  • 風車車侃歷史:西域餘聞之唐招提寺的故事
    在唐招提寺所見的西域的影子,不只是鑑真和上坐像眼部的手術疤痕以及藥師如來立像。如果把安如寶的存在考慮在內,可以說,我們所見的唐招提寺本身,就被包容在一一層薄霧般的西域氛圍之中。如唐招提寺這個名稱所示,「唐」才是核心意義所在。如果沒有從唐朝渡海而來的鑑真和上,自然也不會有唐招提寺。現在的唐招提寺是一座宏偉的大伽藍。
  • 一周觀展指南|唐招提寺「再現」上博,極簡抽象呈現古根海姆
    此次上海博物館以鑑真營造的唐招提寺為具體背景,遴選了描繪鑑真弘揚佛法、壯烈人生的《東徵傳繪卷》(重要文化財)等5組該寺珍藏的與鑑真相關的珍貴文物。此外,展覽還將展現東山魁夷為唐招提寺創作的隔扇畫,以彰顯中日文化交流的淵源,續寫中日兩國的友好篇章。
  • 梁思成與鑑真紀念堂
    二、梁思成主持設計的鑑真紀念堂揚州鑑真紀念堂的建築體量雖然不大,卻包含了大量宗教、歷史、建築等多領域的文化信息,具有非常典型的樣本意義,註定成為「梁思成」研究的經典案例。(一)鑑真紀念堂是仿照金堂設計唐招提寺金堂(日本奈良)鑑真紀念堂是仿照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設計的。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這種行為在今天就是「偷渡」,鑑真順利到達了日本! 鑑真帶了什麼去日本,讓人詬病呢?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封他為傳燈大法師,把新田部親王的舊宅送給他,建立寺廟,就是現在的奈良唐招提寺,從天皇到普通民眾紛紛接受鑑真的受戒,建立了日本出家和受戒制度。
  • 上海博物館今恢復開放996人進館參觀 唐招提寺文物特展將延期至4月...
    「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展廳(央廣網記者林馥榆 攝) 不少人直奔二樓「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
  • 致敬鑑真、回望「揚州八怪」,揚州作家散文登上國內著名文學期刊
    「我站在鑑真的尊像下靜默許久,這是他圓寂前的樣子——身披袈裟,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瞑目凝神,雙手疊放在膝蓋上。這篇散文是闕雅萍的一篇日本遊記,分為「能劇」「祗園」「唐招提寺」三篇,前兩篇主要寫了日本的藝術與飲食,而在「唐招提寺」中,則寫了前往唐招提寺,以家鄉人的身份,「看望」鑑真大師的過程。   就算在暑假,唐招提寺還是一處靜謐之地。在這篇散文中,闕雅萍既回顧了鑑真大師東渡日本的艱辛,也穿插日本詩人的徘句。整篇散文情感真摯,語句流暢,一句「我來看你了!」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唐大和上東徵傳》的作者淡海三船生於公元722年,他曾留下這樣的文字記載:隋代南嶽衡山,有思禪師常願言:「我沒後必生東國,流傳佛法。」過海大師東徵傳公元742年十月,日僧一行在揚州大明寺見到了五十五歲的鑑真,當時的情形,日本歷史上的著名作家淡海三船著於公元779年的《過海大師東徵傳》(此書以鑑真弟子思託所寫的《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上鑑真傳》為底本)中留下這樣的記載:
  • 梁思成: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國唐代的建築
    但唐招提寺講堂原是以平城京的東朝集殿遷建的。它是當時留下的一座宮殿建築的罕貴的實例。總的說來,無論是長安還是平城京、平安京,無論是城市規劃抑或是宮殿建築,我們都只能從文獻紀載和考古發掘方面去得到一些不完整的知識,尚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 奈良,尋找鑑真足跡
    去奈良,不是為了貪吃的小鹿,是為了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去朝聖。我並非佛教徒,但對於有信仰,並為了自己信仰而執著付出的人,我視之為佛,為神。去奈良,可坐JR或近鐵。近鐵離商業街和春日大社更近一些,多數人還是會選擇近鐵。不過,在京都車站找到近鐵的車站,還真是不容易。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