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何安安
4月29日,故宮發布公告稱自5月1日起有序開放。公告顯示,根據當前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勢,結合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故宮博物院實際情況,目前開放前三殿、後三宮、御花園、外西路、壽康宮、慈寧花園區域的室外展區及東西六宮部分院落。珍寶館、鐘錶館等室內展廳和室內服務場所暫不開放。午門城樓、東華門城樓、神武門城樓及相連城牆暫不開放。開放的原狀陳列殿宇採取殿外護欄隔離的參觀方式。
故宮博物院自5月1日起有序開放。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好久不見,對於一別數月的故宮,大家都分外想念。
今年是故宮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為了慶祝這個特別的「故宮之年」,許多與故宮相關的展覽、紀念品和圖書等都相繼推出。按照原本的計劃,故宮博物院今年將在九月、十月間推出大批重磅展覽。從一個戒備森嚴的皇家禁苑變成了面向公眾開放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故宮擁有著六百年的滄桑歲月,六百年的紅牆碧瓦,六百年的宮廷故事。
為此,我們特別整理了一份和故宮有關的書單,希望閱讀這些圖書,可以讓我們對故宮的深厚底蘊和豐富內涵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讓小朋友從這座宏偉博大的建築之中尋找到屬於孩子的快樂,學習到相關的知識。
走進故宮: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
《如果故宮會說話》
《如果故宮會說話》,楊原著,九色鹿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北京的紫禁城是清代的皇宮,內中的每一處都有著帝後生活的遺蹟。隨著近些年清宮戲的熱播,人們對清代宮廷生活也越來越關注,如后妃的生活,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個性,皇帝每天的飲食……諸多話題早已成為社會熱議的談資。
這部書希望以故宮的實地為線索,將與之相關的清代宮廷歷史向讀者進行介紹,例如故宮御花園是清代宮廷秀女選看時最常用的場所,通過歷史檔案和官書記載,向讀者介紹清代皇帝在這裡選秀的制度和故事,讓讀者能夠對北京故宮的各處景物有一個更為深度的體悟。這部書以20至30個宮廷生活的側面,從故宮談起,一處景物帶入一段歷史的話題,以歷史的角度來了解故宮,以故宮實地為線索閱讀歷史。
《兩岸故宮的世紀傳奇》
《兩岸故宮的世紀傳奇(1925-2015)》,[英]馬可·奧尼爾著,張琨譯,生活·讀書·新知聯書店2020年4月版。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舉行了開幕儀式,紫禁城中的皇家藏品和藝術珍寶首次對公眾開放,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其後,奇蹟一般地,故宮文物安然度過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動蕩不安的年代,所受損失微乎其微。「九一八事變」後,政府「認為日本人得到了東北,野心絕不滿足,將來在平津,難免一戰。故宮文物,是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結晶,毀掉一件,就少了一件,國亡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便永無補救之方了」。為此,國民政府決定轉移部分珍貴文物。
這是一本關於歷史、政治和藝術珍寶的書,講述的正是20世紀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轉移避險的這段偉大而充滿戲劇性的非凡經歷,以及何以在海峽兩岸創建兩座故宮博物院的傳奇故事。作者根據兩岸當事人的一手資料、對其後人和兩座博物院院長的專訪,完成了這次完整的陳述,文筆細膩,扣人心弦。
《故宮五十年》
《故宮五十年》,那良智著,博集天卷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4月版。
以1925年由紫禁城更名為故宮博物院為開端,故宮開始了其近50年的動蕩歲月,先後發生了文物清點造冊、國寶疏散後方、文物出國展覽、文物精品運臺等諸多重要歷史事件。尤其是抗戰期間,百萬件國寶在戰火中南渡北歸、西遷東還,顛沛與流離中,故宮文物及其文化傳統不但沒有斷絕,反而獲得接續和新生,堪稱一個歷史奇蹟。
《我是故宮「看門人」》
《我是故宮「看門人」》,單霽翔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0年4月版。
作為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常說,「我只是故宮的『看門人』」。本書以第一人稱講述了「網紅院長」單霽翔在故宮博物院擔任院長期間,讓故宮文化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故事。作者用豐富的人生積澱、獨特的敘事視角、流暢的語言和珍貴的圖片,解讀了故宮博物院的社會形象轉變,同時也向公眾傳遞了作者的文物觀、文化觀。
《故宮的古物之美3》
《故宮的古物之美3》,祝勇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3月版。
《故宮的古物之美3》是祝勇繼《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之後推出的又一部「故宮美文」。它不是一部藝術史的學術著作,而是一場精神上的尋根之旅。它或許會讓我們知道這些古代藝術品是怎樣出生,又在經歷了怎樣的坎坷之後抵達我們的面前。面對那些久遠的墨跡,除了感嘆古代藝術家的驚人技法,不免心裡還會聯想到那些紙頁背後的故事,浮現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現過又消失掉的人與事。
「雲遊」故宮:
融歷史檔案與現實生活為一體
《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 七十二候》
《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 七十二候》,宋英傑、王璡著,故宮出版社2019年12月。
穀雨已過,意味著立夏這一節氣即將到來,也就是說,我們很快就會辭別春季,迎來夏日。《故宮知時節》這本書的緣起,是故宮博物院藏但從未示人的《月令圖》冊——傳為南宋夏璉,實為明人繪製。這部月令圖,是現存最早的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候圖解(古時通稱:月令七十二候)。
該書以《月令圖》為脈絡,以宋英傑的文字為基礎,再配以王璡的宮中攝影圖片,從全新的故宮視角解讀節氣,解讀我們的傳統文化。書中有對每個節氣的解讀,基於氣候大數據(包括現代氣候數據,也包括清代欽天監的觀測數據)的解讀。也有命題作文——從文化和科學的兩個維度,逐條解讀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候。包括講述節氣「物語」中的氣候邏輯、物候標識中的爭議以及科學謬誤。
《謎宮·金榜題名》
《謎宮·金榜題名》,王志偉、徐奧林、陳振、李慧婷著,故宮出版社2020年1月版。
自《謎宮》系列互動解謎遊戲書的首部作品——《謎宮·如意琳琅圖籍》推出以來,這一系列就受到眾多故宮粉絲的喜愛。這一系列通過遊戲互動體驗的方式,將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歷史檔案、解謎遊戲、文藝創作巧妙地融為一體。
在《金榜題名》中,故事的主人公陸明淵是鹹豐年間的一名訟師,無意間加入了朝廷的秘密查案機構——察事廳子,參與戊午科場大案的偵破。陸明淵和他的好友同時也是科舉狀元的翁同龢通力合作,陸續經歷了平齡中舉案件、羅鴻繹通關節案件、平齡在獄中離奇自殺等案件。查案之事兇險異常,每一個案件看似獨立其實都有聯繫,兩人每解決一個案子,就又會出現新的難題和無辜的受害者。經過抽絲剝繭,幕後黑手終於浮出水面。而他/她的身份對陸明淵和翁同龢都構成了巨大的考驗,兩人又是如何查明真相,還公平於天下的?
「宮裡過節系列」之《宮裡過端午》
宮裡過節系列之《宮裡過端午》,《紫禁城》雜誌編輯部編,故宮出版社2018年4月版。
五一假期就在眼前,端午節還會遠嗎?如果想了解明清兩代宮廷之中的年節習俗,這套書顯然助益良多。「宮裡過節系列」共包括五冊,分別是《皇帝大婚》,《宮裡過大年》,《宮裡過中秋》,《皇家過生日》和《宮裡過端午》。書中將讀者最感興趣、禮數最為神秘的過年、中秋、端午、大婚、生日、七夕「六大慶典」,以及皇帝的吃、穿、用、度包括其中,方便速覽皇室生活點滴。比如在這一本《宮裡過端午》中可以看到,端午節不止有吃粽子和賽龍舟,宮廷之內還有穿紗、賜扇、採艾蒲、飲雄黃、佩五毒和看端午的節令大戲《闡道除邪》等一系列的應景物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蕭寒主編,綠妖撰稿,嚴明攝影,新經典文化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懷絕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復師,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他們是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是故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宮牆外的世界鬥轉星移,宮牆內的他們卻要用幾年的時間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宮廷鐘錶上千個零件要嚴絲合縫;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銅器要拼接完整;一幅古畫揭一兩個月;一幅畫臨摹耗時幾年到幾十年……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來詮釋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擇一事,終一生」的牢固信仰。他們或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他們的身上還留著濃重的匠人氣息;他們離開故宮,和普通也沒有區別,他們用一輩子醫治歷代大師被歲月腐蝕的作品;最後,他們將自己的痕跡抹去。他們在故宮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們的欲望,還有我們自以為是的價值標準,這也許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閱讀故宮:這些故宮故事可以講給孩子聽
《我要去故宮》
《我要去故宮》(套裝全20冊),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編著,果美俠主編,中信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我要去故宮》由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編撰,是專門為孩子系統講解故宮的文化通識讀本,全書按建築空間區域分20冊編撰,每冊對應多個主題,建立起建築風格、歷史功用之間的關聯性,強調觀察細節,以小見大。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別具匠心地採用三種顏色封面,幫助讀者區分故宮不同功能區域。
紅色為外朝,介紹舉行朝會和盛大典禮的場所,包括《探秘午門》、《探秘太和門》、《探秘太和殿》、《探秘中和殿保和殿》等。紫色為內廷,介紹帝後和妃嬪的居住場所,包括《探秘乾清門》、《探秘乾清宮》、《探秘交泰殿坤寧宮》、《探秘御花園》、《探秘東六宮》等。黃色為內廷,介紹太上皇、皇太后的養老之處及故宮專館,包括《探秘慈寧宮》、《探秘寧壽全宮外朝》、《探秘寧壽全宮內廷》、《探秘乾隆花園》等。
《故宮裡的大怪獸(第五輯)》
《故宮裡的大怪獸(第五輯)》,常怡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年4月版。
《故宮裡的大怪獸》系列童話,通過小學生李小雨在故宮撿到了一個神奇的寶石耳環而展開。李小雨藉助「洞光寶石」的神奇魔力,得以聽到在故宮裡生活了幾百年的怪獸、仙人們開口說話,並經歷了許多驚險故事。在第五輯中,李小雨不小心打開了古老怪獸書的封印,遇到了「大明星騶虞」。遇到了故宮書店的員工接二連三地「變成樹」的奇異事件,還被龍派去和楊永樂解決兩個怪獸的爭鬥……作者通過故宮實際存在的、看得見的這些「怪獸」和看不見的「神仙」,巧妙而深入地挖掘眾多中國神話和傳統文化資源。
《故宮裡的博物學》
《故宮裡的博物學》,小海、夏雪著,[清]餘省、[清]張為邦、[清]聶璜繪,故宮出版社丨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7月版。
清代乾隆時期,由皇家收藏的動物圖鑑《獸譜》、《鳥譜》、《海錯圖》,是中國古代動物物種的一套傳世巨著,在中國古代文化史和科技史上,實為罕見。《故宮裡的博物學》以這套清宮典藏為藍本,精選其中120種神奇動物,用大幅故宮藏畫,講述讓人大開眼界、聞所未聞的動物傳奇。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董牧孜
校對丨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