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口縣與越南老街省以紅河為界,經常有貿易往來。正常情況下,商人們要經過海關安檢和辦理相關手續才可以來往於中越兩國之間。但是這樣的話,邊民辦理相關手續就會佔用太多時間,也過於繁雜。所以除了正規的貿易往來之外,兩國邊民之間也有偷渡的情況存在。這種現象可能在內地人看來是一種違法行為,但是在邊境上,這好像是一種隱性的潛規則,來往於中越兩國的邊民對此也都習以為常。
紅河岸邊偷渡的船隻。如果不是由於國際事務或者旅遊,兩國邊民穿梭於中越兩國之間,最有效的途徑還是偷渡。只要人們帶上自己有效的通行證或者邊民證,不是去做什麼違法亂紀的事情,比如走私、吸毒或者販毒之類的,一般情況下兩國政府是見怪不怪的,都允許他們來往通商、做生意。中越兩國處理這樣一種經濟交往關係,遵循靈活、變通的原則,紅河兩岸的偷渡,大家都容易接受,只要是正當的經濟往來,國家的相關政策是允許的。
駐紮在紅河渡口的中國邊防武警告訴我們:「越南人過來中國都有通行證,他們過來,我們都會檢查,不然如果夾帶走私毒品就不好了,這個渡口只允許壩灑兩邊的人通行。」
就在我們去往紅河渡口進行調查的時候,正好遇到兩位從越南那邊偷渡過來中國做生意的越南婦女,她們正坐在岸邊,等待著貨物的運達。渡河的過程一般是先運人再運貨,首先是坐船的人先過來,接著再用船把她們售賣的物品運過來。這些貨物大多數是越南那邊的農副產品,主要包括甘蔗、花生、紅糖、幹筍、大米、包穀種子等等。
正在做生意的越南人。據她們跟我們介紹,這些農副產品的價格分別是:
包穀2.3元人民幣一公斤;
花生12元人民幣一公斤;
甘蔗7元人民幣一根;
包穀種子23元人民幣一包;
紅糖5元人民幣一塊;
大米5元人民幣一公斤……
越南人從紅河口岸渡船過來,坐船費要十塊錢人民幣,一袋貨物的運輸費收取五塊錢人民幣,幫他們運送這些貨物到中國的幫工,一袋貨物的搬運費付給他們十塊錢人民幣,這些貨物的重量大概是七八十公斤左右。
這些過來賣東西的越南人都會說一點簡單的中國話,以方便和客戶交流。她們告訴我們,她們要把這些農副產品拿到中國河口的壩灑鎮集市上去售賣。
越南貨比中國貨便宜一位偷渡過來中國做生意的越南婦女告訴我們,她今年50多歲了,在河口壩灑鎮做了幾十年的生意。
我們遇到她的時候,她已經賣完了東西,今天就要回越南了。她跟我們說,如果她的東西賣不完,就會把商品放在集市旁邊的一個商家店鋪裡,給一定的費用叫店主幫忙照管一下,自己就可以輕鬆回越南了。
這些來中國做生意的越南婦女都有臨時的居住點,她們會幾個人一起約著在中國租一間房子,每個月付給房東500塊錢人民幣的住房費。吃飯的話,就隨便在街上買一點東西吃,也可以自己做飯。
這位越南人非常會招攬生意。在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她看見一個之前買過她東西的中國顧客,於是就衝上去詢問她還需不需要養豬、養雞的玉米或者其他的商品,並表示可以為顧客預定這些商品。
我們問她:「你會不會進口中國的東西回越南售賣?」
她說:「中國的東西在越南並不好賣,老街省該有的全部都有。」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和越南的貿易逆差還是比較大的。越南人一般不會購買中國的商品,更多的是越南的商品拿到中國來賣。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人購買越南的商品是相對便宜的,而越南人購買中國的商品是昂貴的。這些越南的農副產品拿到中國市面上來賣,總體上要比中國人自己的商品便宜一點,所以也就更受顧客歡迎。
湖廣寨的羅姐也跟我們說,來湖廣寨務工的越南人經常會帶一些牛肉和酒(自釀米酒)過來中國賣。「從開始40元人民幣一公斤的牛肉,現在已經漲到60元人民幣一公斤。」羅姐說。
羅姐接著說:「但是不管價格怎麼漲,都比中國的牛肉要便宜。所以湖廣寨的農戶會跟越南人預定牛肉,然後越南人從紅河口岸把牛肉偷渡過來湖廣寨賣。越南那邊帶過來的一些農副產品售賣的價格要比中國的價格低很多。所以在中國,越南的這些牛肉都非常受歡迎。」
「中國·越南城」大門。略顯蕭條的商貿城「中國·越南城」是河口當地政府專門為來中國做生意的越南人修建的一個商貿區。這裡有很多越南人租設店鋪售賣越南的商品,是一個越南商品的聚集區,有點類似於昆明的螺螄灣商貿區。
越南人到「中國·越南城」做生意,河口當地政府對他們有優惠政策,這裡的店鋪租金較便宜。所以,商品的價格也就會相對低一點。例如,在「中國·越南城」賣25元人民幣的咖啡,在外面的市場上要賣30-50元人民幣。
「中國·越南城」周圍的車流量並不多,只有幾輛計程車等待接送人員,看上去不是很熱鬧。商貿區劃分成一個個的單元格店鋪,出租給來中國做生意的越南人。
這些越南人說著一口不是很流利的中國話,每個店鋪門口都坐著店主或小工,與來往的顧客打招呼、招攬生意,並邀請來往的顧客進店購物、試吃、試穿。
越南的零食。這裡的商品琳琅滿目,但是每一家的商品種類都差不多。有越南當地的衣服、帽子、人字拖鞋,有咖啡、乾果、麵包、餅乾、香菸,也有玉石、珠寶首飾、沉香木、紫檀香以及生活必需品,一些小零食、小部件、稀奇古怪的玩具和手工藝品應有盡有,讓人眼花繚亂。
越南的珠寶首飾。我們總體感覺,越南人售賣商品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所有的越南人似乎都在售賣同樣的東西,也沒有什麼特色,吸引的顧客不是很多。所以,「中國·越南城」給我們的印象有點蕭條。
在「中國·越南城」一樓,我們認識了店主越南人阿麗。她告訴我們,她今年27歲,老家來自越南河內省,在「中國·越南城」已經工作兩年了,一共有兩間店鋪正在經營,其中一間是姐姐租給她的,一年的租金是12000元人民幣。阿麗說,她在越南那邊有兩個孩子,她自己每年回家兩次。
「你別看這些商品都差不多,但是裡面也都會摻雜了一些假貨。」阿麗說。
進店以後,阿麗把真假兩樣咖啡放在面前,告訴我們市面上的假貨是什麼樣子的,真貨又是什麼樣子的,假貨一般會怎麼售賣,真貨又怎麼售賣。她之所以這樣說是想強調她家的貨物絕對是真貨,請我們放心購買。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拉近與顧客之間的距離,獲取顧客對他們家商品的認同、信任。我們在她的店裡試吃了餅乾,喝了咖啡,她向我們熱情推薦她的各種商品。
「我們這裡的越南貨大多是從越南內地進口過來的。」阿麗說。這些越南商品大多數是從中國海關那邊用自行車運過來的。阿麗很熱情,也很會招攬生意。在我們的訪談過程中,老師和師兄、師姐購買了他店鋪裡面的餅乾、咖啡、酸角、麵包、紅牛飲料等商品,一共花了300多元人民幣。
在「中國·越南城」的二樓,也有一些店鋪,但是相比一樓就略顯稀疏了。據我們了解,來這裡做生意的一部分越南人大多數都是親戚關係。據一位賣香菸的女老闆介紹,她旁邊的店鋪就是她姐姐開的。因為二樓的生意不是太好,所以當有顧客臨門的時候,店老闆就抓住一切機會想把自己的商品推銷出去,難免讓人有一點強買強賣的感覺。
在這裡做生意的,不僅僅有越南人,也有中國的商人。
楊姐是來自河口本地的中國人,在「中國·越南城」二樓經營一家藤條手工藝品店鋪。她告訴我們:「『中國·越南城』一年的租金要兩萬一人民幣,我在這裡進行批發和零售一些越南進口過來的藤條手工藝品,總的來說,生意嘛勉強可以維持。」
越南秋藤手工藝品。她說:「2017年的生意不是很好做,有一次半個月我都沒有開張,所以經常是靠批發來賺錢,零售的情況不是很好。」
楊姐告訴我們,她的貨源在越南河內省的一個村莊,那裡有專門編織這些藤條工藝品的越南人。楊姐說:「我是唯一一個與這個村編織藤條工藝品的越南人合作的中國人。越南那邊農忙的時候,就會停止供應藤條給我,要等到過年的時候,貨源才會更加充足一點。我一個月進貨一次,每次去越南進貨,這些藤條工藝品都在不斷漲價,我也很為難,成本越來越高。」
楊姐每次去越南進貨,都會帶一個越南翻譯過去幫她打理生意,並付給翻譯2000元人民幣的酬金。楊姐說:「一年下來,招攬這一趟生意,大概的利潤只是10%左右。」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認為對於中越兩國跨境的民族來說,他們所處的地域環境、人文風俗基本上是相同的,儘管他們分屬不同的國家,但是長期以來在邊境互動過程中獲得的地緣、人緣關係大致上是相同的。他們生於斯,長於斯,邊境貿易為他們提供了謀生的條件。
一般來說,國境線是在民族國家出現很久以後才出現的,隨著國境線的產生也才有了跨境民族的概念。如果我們不去談論國家政治形成的制約,將橫跨在其中的國境線從我們的研究視野裡暫時抹掉,將跨境民族居住的地域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話,我們將會發現邊境的地理、地域很多時候是相似的。
其實說穿了,在中越兩國邊民的眼裡,國境線並不像我們內地人想像的那樣神秘和神聖。邊界是流動的通道,它為中越邊民的跨境互動提供了平臺。邊民遵循歷史的傳統,在這個平臺上做生意、謀生活,互利共贏、各取所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