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新生入學了,在家長、孩子和老師的心中有一個共同的「痛點」,那就是最最最難熬的第一周。特別是小學階段從來沒有經歷過住校生活的新生,更是家長擔心,老師操心,孩子傷心,真正的讓你我他「百感」交集。
家長們在「神獸」歸籠的短暫輕鬆之後,對自家的孩子不免產生種種擔心:上課認真嗎?聽得懂嗎?生活習慣嗎?吃得飽嗎?睡得著嗎?和同學相處怎麼樣?想家了嗎?會不會因為環境改變一時不能適應而「水土不服」?……天下父母心,心心念孩子。
老師們從新生報到第一天開始,就一直處於忙碌狀態:從早上6點左右到學校準備督促學生起床,到晚上學生就寢安靜下來之後離校,一般都是22:00了,天天早出晚歸兩頭見月。從對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讓學生收心就位,到學籍、保險等各種資料表冊的信息收集整理上傳,乃至給家長當通訊員聯繫學生,各種各樣急事、雜事樁樁件件都馬虎不得。為了讓家長放心,讓孩子安心,老師們心細如髮,吃喝拉撒睡,樣樣叮囑明白;站立坐行走,種種講解清楚;一日三餐,師生同在;學習休息,師生不離。一眾老師心,圍著學生轉。
作為初一新生,逐漸從第一天報到入學的新鮮感步入常態化。短暫的興奮過後,孩子們開始出現不同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迅速適應型。
有的孩子活潑開朗,屬於「自來熟」,在新的學校沒有明顯的不適感。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一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他們主動出擊,積極與同學交流,結識新朋友,仿佛沒有任何障礙。他們是新生中最快樂的一群人。
(二)平穩融入型。
大多數孩子有一點點離開親人的憂傷,有一點點對陌生環境的戒心,但是他們並不強烈排斥,雖然不主動,但是能夠接受新環境,經過三四天的磨合,對新天地基本上適應了。他們是新生中最多的一群人。
(三)困難過渡型。
這一類新生一般都是從來沒有住校生活的經驗,並且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他們往往是在父母的翼護下度過了小學時代,基本上沒有長時間離開家長生活的經歷。
他們對新環境憂心忡忡,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沒精打採,鬱鬱寡歡,對周圍的歡聲笑語充耳不聞。對家的思念佔據了這一類新生的頭腦。極端的甚至於還提出轉學退學的要求。 這種學生幾乎每一個初一班級都有一兩個。這是最讓家長牽腸掛肚的孩子,也是老師重點關注的學生。老師們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開導他們,不厭其煩地勸解、安慰、鼓勵,使他們逐漸擺脫孤獨感,融入班集體。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這類孩子,要講究方法幫助他們度過這個轉折時期。有的家長出於擔心,三天兩頭給老師打電話,結果適得其反,送來的不是溫暖,而是引爆孩子本來已經逐漸平復的情緒。所以家長應該相信孩子會在老師的引導下順利度過難關,應該相信:雛鷹經過苦練,終將翱翔藍天。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