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車時尾氣檢測施行I/M制度至今已有十天,該政策的實施有效防止了車檢不合格車主使用各種造假手段矇混過關。然而近日市民周先生卻遇到了怪事。審車時他的車因尾氣不達標被強制「送」往M站維修,其間卻遭遇檢測合格仍要交錢維修的問題。間周先生開始對新制度產生疑問,甚至一度認為是「壟斷」。
12月1日,濟南實施機動車排放檢驗與維護(I/M)制度,並遴選了第一批機動車尾氣超標治理站(M站)。(資料片)
而濟南市交通運輸委回應,該情況可能因車主私自找黃牛維修等或I站檢測結果存在問題導致。不過,在周先生看來,如何完成審車才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還沒維修結果竟「合格」
周先生告訴記者,他駕駛的車輛已有8年,行駛5萬公裡,算得上一輛老車,但由於平時格外愛惜,且不經常使用,整體車況還算不錯。12月7日他駕車來到車檢中心審車,由於尾氣未達標,被強制送往M站。據周先生表示,往年審車尾氣都是兩者取其一即可,但今年卻直接否定,而且數值與標準差距並不大。無奈之下,他還是於當天來到35家M站的其中一家進行維修。「到了M站還沒維修,結果一檢測竟然合格了。」周先生說,檢測結果符合要求,M站就應出具檢測合格書以便後續復檢,但M站卻要求花費3000多元更換三元催化器。周先生始終想不通,結果明明符合要求,為何M站還要平白無故花大把錢維修。
不維修就無法復檢
「如果我車真不符合規定,我肯定按要求修,但結果檢測合格,為什麼還要維修?這不就是強制消費嗎?」周先生說。而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後,工作人員一直回應,如果不維修就不會出具檢測合格表,從而導致車輛無法復檢。
周先生表示,根據政策,到達M站維修後,工作人員按照檢測結果出具一份檢測合格表並上傳網站,之後M站解鎖才可允許返回審車線復檢。「在來M站的路上,短短40分鐘的時間,我未找過黃牛或自行修理過,說明車輛沒有問題啊,但工作人員卻依然要求維修。」一氣之下,周先生選擇離開。此後,周先生因審車問題向多個部門反映。「每個部門都在推,最後不了了之,我現在也沒維修,希望在車輛脫審前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
各方說法
審車機構:審車通過還須以I站數據來決定
就周先生遭遇的問題,記者先後到I/M站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車輛在審車時尾氣達標排放,哪怕經過維修後也會通過,但極少數車輛存在類似I/M站檢測結果不統一的情況,結果就是來回往返於I/M兩站之間。
周先生在審車時尾氣排放不合格。
M站工作人員表示,站內的檢測設備都是統一配備,不合格車輛到達站內,先對車輛進行檢測以便後續處理。經過維修後,在站內進行尾氣檢測並將結果上傳至平臺,若檢測合格,車主便可回到審車線上復檢。其餘一切情況站內不會出具尾檢結果。「其實我們遇到一些問題,例如汽車維修後在站內檢測是合格的,但在審車線上卻未通過。當然只是極少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類似未維修卻合格的情況,站內並不會出具尾檢合格的原因是防止存在車主私自尋找修理廠自行維修的情況。但凡站內出具尾檢結果並蓋章後就要負責,出於該原因,只有在M站維修過並通過後,才可復檢。
I站即審車機構。記者在一家審車機構看到,業務大廳門前張貼著新政策的具體流程以及35家M站的名稱等文件。據某審車機構負責人介紹,審車尾檢方式與M站方式不同,標準也不同,審車方式為簡易瞬態工況法,即模擬車輛行駛過程中加載、勻速、加速等情況下的尾氣排放,而M站則使用雙怠速法。審車線的標準完全按照國家環保部門的嚴格規定,所出示的結果具有法律效力。此外,審車線出具的結果為質量值,而M站則為濃度值,有些情況下濃度值高的車輛,質量值可能低,因此就會造成明明M站檢測合格,但審車卻不合格的情況。並且尾氣合格與否,人為因素和非人為因素有很多,例如駕駛人的開車習慣、方式等均可能影響尾氣檢測結果,但最終審車結果還須以I站數據來決定。
交通委:車輛到M站後必須要經過維修
針對I/M站檢測結果不統一、M站顯示合格卻還要強制維修等情況,記者先後聯繫了濟南市交通運輸委及濟南市環保局。
濟南市交通運輸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I/M制度施行目的在於杜絕各種造假手段或者找「黃牛」花上幾百元錢矇混過關的發生,M站檢測設備由企業自行招標購置,35家M站設備相同,相比I站設備檔次更高。車主到達站內維修後,工作人員親自操作以雙怠速法對車輛尾氣進行檢測,並按照相關環保標準出示結果。
「在M站未維修,但結果合格,這種情況就要問問車主是否自行處理過。M站是不會出合格結果的。」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審車不合格的車輛強制到M站後,一定經過維修才會通過,基本上維修過後車輛審檢就會通過。若未維修但M站檢測結果合格的情況發生,可能說明車主在來M站之前自行維修處理過。「其實我們接到類似反映50多起,現在正在聯合多部門進行協商解決。若在M站之前未發生自行維修的情況,我們一般會讓車主去找I站。」工作人員說。
環保部門:I站M站檢測方法不一或導致結果不同
就檢測標準等問題,濟南市環保局工作人員表示,I站即機動車排放檢測機構有相關部門賦予的檢測資質,所出示的報告具有法律效力,而M站通過維修後產生的結果作為一種參考,具有合理性但尚且不具備法律效力。由於I/M站檢測方法不同,致使兩站出示的結果及檢測項目存在差異。相對M站的檢測方法,I站的檢測方式更貼近日常行駛,同時也是一個「質」的變化,這也是國家要求輕型汽油機動車要採取簡易工況法的目的。I站審車期間一定會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操作,對於出具虛假報告等情況,相關部門會進行嚴厲處罰,甚至會弔銷審車機構的資質。
周先生稱,車輛未維修,在M站檢測合格。
此外,I/M實施以來,環保部門接到不少市民反映檢測過程中的問題,會進行多部門協商,逐漸完善。
記者手記
早日完善制度尤為重要
針對I/M制度,記者查詢到該制度已在歐洲等國家推行。在車輛排放不達標的情況下,機動車排放檢測機構鎖定車輛,強制車輛到指定的M站修理,從而形成閉環,確保機動車達標上路。因此有業內人士稱M站為「專門治療汽車的醫院」,未達標的車輛在醫院經過醫生診斷治療後,變為清潔行駛,以此達到防止環境汙染等目的。但現如今的I、M站之間檢測方法不同,導致結果項目不同,而且現階段的強制措施,可能引發類似M站合格I站卻不合格等情況的發生。
而在車主看來,一旦車輛環檢未通過,到達M站後就一定進行維修,哪怕在未維修的情況下,M站檢測合格也要維修,畢竟沒有M站出具的檢測合格結果,無法進行復檢。而機動車排放檢測機構出示的報告具有法律效力,一定程度上說明該結果為真實、公證的。因此一旦發生類似周先生的相同經歷,一時間會形成「兩難」境地。要麼花錢維修,要麼找I站反映檢測報告的問題。一旦兩種方法無法解決,加上超過10個工作日維修完畢的期限,可能會形成僵局。
因此何時M站I站數據共享、標準及方法統一尤為重要。
現在I/M制度剛剛在濟南施行,還需進一步完善,制度全面實施等任重道遠。對於反映出的問題,還需政府相關部門儘快公示管理辦法,明確各部門的分工和責任,早日讓I/M制度合理化、規範化等。(來源:生活日報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