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的華人發展史,一部華人既被利用又被限制的血淚史

2020-12-24 西風原上

當提到印尼,我們可能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它是東協的創始國之一和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另一方面我們卻很難在國際視野中看到這個國家的身影。

我們可能容易聯想到那是一個赤道橫貫、島嶼星羅棋布的國家,那裡有原始的熱帶雨林和粗獷的原住民文化,但是我們可能不會想到它是除中國外世界上華人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尼作為一個有著多元民族文化與複雜歷史的國家,它就像一片波濤洶湧的海洋,時常在歷史上因其多元性而掀起一陣陣文化與政治的巨浪。

華族與當地複雜多樣的土著民族在文化、政治、經濟層面相互碰撞、衝突,又互為交織、融合,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在這片風起雲湧的沃土上嘗盡了酸甜苦辣,歷經了無數的輝煌與低谷,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歷史。

一、 印尼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概況

若要對當地華人的歷史有脈絡清晰的認知,就需要對該國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概況有大體的了解。

從地理上看,這一因素為印尼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紅利,但同樣也附帶著許多困擾。

印尼作為萬島之國,海岸線破碎而且狹長,同時也扼守著重要的經貿通道——馬六甲海峽,這種特點為它帶來了豐富的漁業資源和重要的戰略位置,而國土結構的不緊湊型制約了各個島嶼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與合力的形成,同時也由於其戰略位置也極易被其他有野心的大國窺覷。

它地處赤道熱帶地區,常年高溫多雨,使得這裡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卻不利於現代工農業的發展;這裡地處板塊交接處,火山地震頻繁,形成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但頻繁的板塊活動也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穩定生活。

政治上,從十六世紀開始這裡就淪為了荷蘭的殖民地,成為其工業生產重要的海外原料產地。

而在拓殖的過程中由於缺乏勞動力參與作物種植,殖民者開始將目光盯上了華人。他們以東印度公司為渠道從東南沿海掠奪人口充當契約勞工,或者在海上扣留華人船隻強迫移民至印度尼西亞,抑或通過一系列稅收減免或取消勞役等優惠政策誘使大量窮苦百姓紛至沓來,從而使得華人數量激增。

直到1942年被日本佔領,三年後日本戰敗,荷蘭殖民者捲土重來,印尼人民最終擊敗了荷蘭人並取得了政權的獨立。

文化上,印尼是世界上民族關係最複雜的國家,有多達數百個民族,而主體民族爪哇族僅佔總人口的45%,主體優勢的不明顯為民族關係的協調帶來了困難,因此在國內由於民族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衝突也層出不窮。

同時印尼是世界穆斯林最多的國家,國內90%以上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約佔全世界穆斯林總數的12%;此外,印尼的華人數量約為2000多萬,是印尼的第三大少數族群

二、 印尼華人的移民歷程

印尼華人的移民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在古籍《漢書·地理志》中就已經有蘇門答臘和爪哇島的記載,後世的考古發現中也出土了大量來自西漢的文物,說明最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與印尼建立了經濟文化聯繫。

到了唐代末期,由於王朝對海外貿易的寬鬆政策和後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斷,有大批華人或因謀生需要下海去異國經商、或因戰火連綿而被迫背井離鄉,物產豐饒的印度尼西亞就是其目的地之一

宋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高度繁榮,中國與海外各國尤其是東南亞諸國的經貿往來更加頻繁,又掀起了一波移民東南亞包括印度尼西亞的熱潮,此潮流一直斷斷續續地持續到了明朝時期。

在荷蘭殖民者入侵之前的階段,這些華人或是出於經貿目的、或是生活所迫向外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而最終在印度尼西亞安家落戶。我們可以將其稱作自發性地主動移民。

而在荷蘭殖民時期,華人的移民規模更是空前,數量激增,這一時期可以稱作主動與被動移民相軌並行的時期。

正如本文的第一部分所提,荷蘭人招納或販賣中國東南沿海的人口作為印尼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又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誘使華人移民至此,總之,這次規模更大的移民潮具有濃厚的殖民主義色彩

三、 華人為印尼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明朝及以前,大批華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參與了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的經貿往來並有相當一部分定居與印尼,他們為當地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工具,促進了還處於原始生活方式的土著社會向農耕社會轉型,也帶動了當地資源的開發與經濟的進步。

在公元十世紀,阿拉伯旅行家馬素提在其著作《黃金牧地》中就記載了大量華人在印尼從事農業種植的情景。

進入荷蘭殖民時期以後,華人參與的行業更加多元,然而其經濟地位還與荷蘭建立的殖民制度密切相關。在此制度背景之下,荷蘭人是該社會中的第一等級,華人則為第二等級,原住民的社會地位最低。

由於荷蘭人眼中的華人善於經營和管理,因此荷蘭殖民者會將大農場主的身份授予華人,部分華人甚至可以參與殖民政府各種職能(例如稅收、專賣等)獲取巨額利潤。

此外當地華人還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開展商貿往來的中介,還有大批華工參與了雅加達城市的修建和周邊地區的工農業開發。雖然這些經濟活動都源自荷蘭進行殖民統治和掠奪的需要,但客觀上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印尼獨立後,華人參與的主要是農產品、日用品和工業品的商業交易,由於資金周轉較快和投資較小,華人企業家很快建立了廣泛的商業網絡,在經濟地位上明顯優於原住民,眾多社會與歷史學家往往將印尼華人與猶太民族相提並論,或將其稱作「東方猶太人」

蘇哈託取締「印尼之父」蘇加諾後,對華人採取既限制又利用的政策,出于振興長期萎靡不振的國家經濟和促進工業化、現代化的考量,他主導批准了一系列大型工業項目,由於投資額度大、回收周期長,而善於經商的華人掌握了印尼的大量財富,因此蘇哈託鼓勵華人投資重化工業的生產。

同時印尼制定了開放和利用外資政策,因此華人又成為跨國公司在印尼的代理經銷商,同時又與外商合夥創建並經營企業,從而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華人企業家。印尼統計局的調查報告顯示,早在90年代初,規模較大的華商企業就達到了300多個。

因此從整個印尼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當代,其經濟發展都離不開華人的貢獻。可以說,印尼經濟的興衰與華人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

四、 至暗時刻——波濤洶湧的排華浪潮

印尼雖然是世界上華人人口最多的國家,卻也是排華問題最嚴峻的國家。關於該層次內容將從排華的歷史根源及其內容鋪開。

1、 排華思想的歷史根源

雖然華人早在公元前就有了移民印尼的歷史,但是華人與當地人的矛盾卻滋生於荷蘭殖民時期。如前文所提,華人在荷蘭殖民者設計的等級制度下居於第二等級,高於土著居民。

此外,華人農場的大量土地來自於土著貴族,荷蘭殖民者將其沒收分配給華人。

荷蘭人這樣做並不僅僅因為華人自身的管理與經營頭腦,他們還將華人看做荷蘭人與原住民之間矛盾的緩衝器或轉嫁者——選擇性地優待殖民地的某個民族或宗教群體以破壞當地原生的社會結構和凝聚力,進而點燃其內部衝突以瓦解當地居民反抗殖民統治的凝聚力、向心力。

所以原住民會很自然地將華人看做荷蘭殖民者的幫兇,仇華情緒就是這樣滋生的。直到印尼獨立,華人依然掌握了大量財富,其經濟實力明顯強於原住民。這些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分化所引發的不滿情緒不斷在歷史上積澱和醞釀。

印尼獨立後,大量原荷蘭企業被印尼政府接管,軍政要員參與到企業管理中,但由於缺乏管理經驗又不得不與華人企業家聯合,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的華人也有尋求政治庇護的考量,這樣的官商勾結很容易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當地人也傾向於將腐敗問題歸咎於華人,也就是說華人在政治上亦容易遭受到敵視與質疑。

2、 排華的呈現方式:

排華現象上至官方,下到民間,而且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領域對華人進行排擠。

政治上,在蘇加諾和蘇哈託時期的排華活動相對頻繁。蘇加諾在位時,對中國人的入境、入籍進行嚴格管控與監督,增加對華僑的課稅等等。

而在蘇哈託時期,印尼經濟局勢非常低迷,國內政治鬥爭十分激烈,蘇哈託奪權成功後,為了轉移嚴重的國內矛盾,又展開了對印尼共產黨的「清洗」。而經濟實力強而政治地位低下的華人卻成為了這場清洗的最大受害者,數萬華人慘遭屠殺。

蘇哈託

印尼當局公開化的種族歧視政策使得華人的政治地位跌入低谷,從此在官方的煽動之下,民間的仇華情緒亦在瘋狂生長,這種情緒在199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中達到了又一個激發點,並在第二年爆發了一起更為慘烈的排華大屠殺——黑色五月事件。

經濟上,無論是蘇加諾還是蘇哈託,都對華人資本採取了既限制又利用的政策。蘇哈託一方面給予原住民大量政策優惠,例如稅收減免、銀行貸款等,另一方面對華人企業加稅,並頒布了華人禁止進入的行業清單,例如進口貿易、碾米、紡織等過去華人曾佔據優勢的行業,而且宣布外僑不能再縣級以上的鄉鎮從事零售業,直接導致大量華人失業

蘇哈託執政期間將經濟發展作為工作重心,更注重提高原住民的經濟分量,因此他逼迫華人企業將大部分股份出售給原住民,並強調企業經理必須由原住民擔任,與此同時還限制印尼企業主僱傭外僑(針對華僑的意圖非常明顯),所以無論是在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還是勞動力層面,都不約而同地受到排華政策的影響。

文化上則主要體現在宗教層面。相傳印尼的伊斯蘭教最早源於鄭和下西洋時期,鄭和本身就是一名穆斯林,其船隊達印尼時又有部分船員滯留安居於此,由此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傳播範圍,它也成為印尼的第一大教。

然而其後的華人絕大多數都不信奉伊斯蘭教,依舊保持著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包括禮儀、習俗、服飾、文字等等。因此印尼人將其看做異類而充滿了敵意,這種思維也深刻影響了印尼高層的文化政策。

針對華人,20世紀中後期的政府實施的是強制同化政策,即在教育上取締華僑學校,並強制其學習印尼語和印尼歷史地理,以防止印尼土生華人的中國化;在新聞媒體上,禁止華人創辦報刊與結社;在習俗上,禁止華人在公共場合舉辦帶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宗教儀式、節日活動等等。

總結下來,即為消除華人的民族特性而強迫其印尼化。

五、 小結

20世紀是印尼華人最煎熬的時刻,進入21世紀初,印尼的民主化改革開始步入正軌,華人才開始取得了參政議政的權利,華人的文化習俗和合法財產也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然而,這個歷經滄桑與坎坷的民族還需要為自身的未來所奮鬥,通過更加積極的參與民主政治以從根本上改變華人受歧視的地位,團結一心在印尼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並一如既往地、像過往的華人先民們一樣為這個國度做出貢獻。

正如印度尼西亞民族建設基金會創會主席汪友山所說:「印尼華人未來的命運只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相關焦點

  • 這個地區位於大洋洲,人口為何卻以華人為主?一部華人勞工血淚史
    世界上華人佔多數的國家和地區,除了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新加坡和二戰前的馬來西亞。從明朝起華人就開始了數百年的「下南洋」歷史,這也使得東南亞有大量世居的華人。島上的華人勞工拒絕為日軍服務並破壞了島上設施,而由於此,大部分居民由此被轉往印度尼西亞關押,部分人從此未能回到島上。
  • 印度尼西亞華人歷史文化
    印度尼西亞華人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上,人口的大規模遷徙時有發生,我們耳熟能詳的有闖關東、走西口等等。但對於閩粵一帶的中國人來說,他們的祖輩更為熟悉的人口遷徙叫做「下南洋」。「下南洋」這場跨越了幾個世紀的人口大遷徙,造就了海外華人這一特殊群體。而華人這也正是我們此篇推文的介紹對象。
  • 淺談華僑華人對東南亞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印度尼西亞為例
    二、華僑華人對印度尼西亞經濟發展的影響   華僑華人對印度尼西亞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客觀的、實質性的,從經濟起步到產業結構調整,從克服金融風暴、經濟危機到經濟總量的上升,印度尼西亞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當地華族的參與和貢獻。
  • 印度尼西亞華僑華人概況
    印度尼西亞華僑華人概況   目前印尼華僑華人總數有近1000萬,約佔印尼總人口的5%,其中90%以上已加入印尼籍,是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國家。
  • 印度尼西亞華人出國無需攜帶國籍證
    晨報訊 據新華社雅加達4月15日電(記者翟景升)據印度尼西亞英文日報《雅加達郵報》15日報導,印尼總統梅加瓦蒂日前在會見印尼羽毛球國家運動員時再次對帶有民族歧視性的一項政策和做法明確表示反對,認為印尼華人無需在出國時攜帶所謂「印度尼西亞公民證」(即國籍證)。
  •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印尼華人又有怎樣的歷史?
    所以,印度尼西亞以巨大優勢成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與此同時,印尼還是華人華僑最多的國家之一。據估算,目前為止在印度尼西亞居住的華人華僑總數有近1000萬之巨,佔據了印尼總人口的5%。不過,這其中大部分都不再擁有中國國籍,其中90%以上的人已經加入了印尼籍。
  • 大馬、印尼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係比較
    另外,在阻撓華僑入籍的同時,印度尼西亞政府對以華僑為主的外僑採取了各種嚴厲措施,如提高外僑的各種稅額,限制外僑的居留地點和旅行範圍等。而馬來西亞從獨立起便實施較寬鬆的入籍政策,絕大部分華僑在1957年後不久就加入了馬來西亞國籍,成為馬來西亞公民,享有絕大部分公民權利。
  •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省首位華人省長鍾萬學履新(圖)
    中新網6月4日電 據BBC中文網報導,印尼雅加達省(雅京省)副省長鍾萬學就任代省長,成為歷來首位領導印尼首都的當地華人。  以施政雷厲風行見稱的鐘萬學是全權代理請假停職競選總統的省長佐科威。一旦佐科威當選,鍾萬學將自動接任省長。
  • 華人遭歧視境遇改變 印度尼西亞掀起學漢語熱潮
    華人遭歧視境遇改變 印度尼西亞掀起學漢語熱潮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4日 08:25 來源:     來源:華聲報(記者宋義達攝)        一直以來在印度尼西亞受到限制的漢語教育在被允許自由化發展後,印度尼西亞立刻掀起了漢語學習熱潮。     「今天、明天、後天……」18日,位於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北部新興中產層聚居區佛羅馬斯的Kinderland幼兒園內,傳出了孩子們朗讀漢語的聲音。另一間教室內正在用漢字單詞卡片進行猜字比賽,還有一個地方正在高唱漢語兒歌。
  • 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比較研究
    經過二戰之後數十年的演變,至今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政策大致呈現出三種情況,即基本平等寬容,存在不同的限制以及傾向拒絕和排斥。本文以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為例,來比較東南亞國家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差異。印度尼西亞政府長期將有關華人政策的問題視為重要且複雜的敏感話題。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華僑華人的總數接近1000萬,約佔印尼總人口的5%,其中90%以上的華人已加入了印度尼西亞國籍。
  • 美劇《戰士》:舊金山華人移民秘史
    《上海正午》(《龍旋風》)當年在中國大陸的電影海報今天的美國,華人數量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大約在三百萬左右。然而,好萊塢拍了這麼多年的電影,全部由華人主創主演的電影居然只有區區兩部。一部是二十多年前由王穎導演的影片《喜福會》(1993),一部是去年在北美大火卻在中國遇冷的《摘金奇緣》(2018)。
  • 華僑華人看過來!今天是時候介紹一波與你有關的「寶藏」博物館了
    實際上,數百年來,華僑華人乘桴浮海,歷經波折在世界各地紮根生活。華人的歷史也被異國博物館悉心收藏。今天,小僑帶你走近一些著名的華人博物館,重拾海外華僑華人的歷史記憶。曼谷唐人街歷史博物館曼谷唐人街歷史博物館。
  • 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曾「排華」嚴重,現當地華人多達2000萬
    雖然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生活的華人很多,但是還有一個國家比他們幾個還厲害,那就是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的華人有多少,誰也沒有一個好的方法可以準確的統計出來,有人說是600萬,有人說1000萬,但是他們當地人認為應該有2000萬。 在這些華人中,有80%的是來自客家,其中大多是閩南和廣東人,一般來說,這些人都非常富有,通常集中生活在雅加達、三寶壟、泗水等地。
  • 《速度與激情》導演林詣彬復活李小龍遺作,講述華人移民血淚史
    而到了華人處,很長一段時間,類似作品忽然消失。華人一開始是以「傅滿洲」這種純粹為了散播恐懼而塑造的形象出現的。而恐懼到極致,就成了嫌棄。傅滿洲,1913年在薩克斯·羅默《傅滿洲博士之迷》一書中首次出現,號稱世上最邪惡的角色直到1985年,終於有一部反映華人地下生態的電影上映——尊龍主演、奧利弗·斯通編劇的《龍年》。
  • 印尼華人為什麼比印尼當地人富裕?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倡之地的印度尼西亞,也是海外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早在唐代,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就有人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亞謀生,而清朝末期更是迎來下南洋高峰。據悉,印尼華人已有2000萬左右。看看印度尼西亞最富有的十個華人,你會發現它們都有共同點:他們幾乎都是中國商人的後代,他們都是移民到印度尼西亞的。
  • 東南亞華人最多的三個國家,十大富豪七個是華人,新加坡未上榜
    目前來看,東南亞華人佔比最多的國家看到是新加坡,作為東南亞最發達的國家,可以說也是非常給我們長臉了。但華人人口最多的卻不是這裡,而是印度尼西亞。印尼也是東南亞人口最多,地域最大的國家。國土四零八亂,由17000多個島嶼組成,也被稱為是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多達2.6億,是世界人口第四大國,其中有百分之五都是華人,人數超過了1000萬。
  • 世界「華人最多」的三個國家:一國華人佔比42%,旅遊就像沒出國
    而今天小編就以旅行的目光來和大家介紹世界上華人最多的三個國家,這幾個國家華人數量都非常的多,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第1個擁有華人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是由眾多島嶼組成的島國,同樣它也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國。整個國家有2.6億的人口,中國人就高達1300萬左右,華人佔比5%。
  • 世界上華人移民最多的六個國家,其中一個國家華人佔主導
    華人群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目前世界上華人以及華裔有近16億人口,除了生活在中國的華人,世界各國遍布華人,今天來看看世界上華人移民最多的六個國家。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的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最近30年移民加拿大華人眾多,有很多富豪和官員子女,大約有140萬左右。
  • 東南亞華人最多國家:總數高達2000萬,但卻遭當地人「排斥」?
    而說到出國旅遊那東南亞絕對是許多小夥伴的首選,東南亞許多國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消費水平還低,最主要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華人是非常多,去到哪裡旅遊時完全沒有語言障礙的。而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東南亞華人最多的國家,其華人總數量高達2000萬,可是華人卻遭當地人「排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印度尼西亞。
  • 華人最多的兩大國家:不是美國也不是澳大利亞,猜猜是哪裡?
    很多人總是覺得華人們最愛去的國家是美國或者澳大利亞,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印度尼西亞才是目前擁有華人最多的國家,由大約17500個島嶼組成的印度尼西亞是馬來西亞群島的一部分,它的疆域橫跨了大洋洲和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別稱叫「千島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