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印尼,我們可能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它是東協的創始國之一和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另一方面我們卻很難在國際視野中看到這個國家的身影。
我們可能容易聯想到那是一個赤道橫貫、島嶼星羅棋布的國家,那裡有原始的熱帶雨林和粗獷的原住民文化,但是我們可能不會想到它是除中國外世界上華人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尼作為一個有著多元民族文化與複雜歷史的國家,它就像一片波濤洶湧的海洋,時常在歷史上因其多元性而掀起一陣陣文化與政治的巨浪。
華族與當地複雜多樣的土著民族在文化、政治、經濟層面相互碰撞、衝突,又互為交織、融合,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在這片風起雲湧的沃土上嘗盡了酸甜苦辣,歷經了無數的輝煌與低谷,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歷史。
一、 印尼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概況
若要對當地華人的歷史有脈絡清晰的認知,就需要對該國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概況有大體的了解。
從地理上看,這一因素為印尼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紅利,但同樣也附帶著許多困擾。
印尼作為萬島之國,海岸線破碎而且狹長,同時也扼守著重要的經貿通道——馬六甲海峽,這種特點為它帶來了豐富的漁業資源和重要的戰略位置,而國土結構的不緊湊型制約了各個島嶼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與合力的形成,同時也由於其戰略位置也極易被其他有野心的大國窺覷。
它地處赤道熱帶地區,常年高溫多雨,使得這裡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卻不利於現代工農業的發展;這裡地處板塊交接處,火山地震頻繁,形成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但頻繁的板塊活動也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穩定生活。
政治上,從十六世紀開始這裡就淪為了荷蘭的殖民地,成為其工業生產重要的海外原料產地。
而在拓殖的過程中由於缺乏勞動力參與作物種植,殖民者開始將目光盯上了華人。他們以東印度公司為渠道從東南沿海掠奪人口充當契約勞工,或者在海上扣留華人船隻強迫移民至印度尼西亞,抑或通過一系列稅收減免或取消勞役等優惠政策誘使大量窮苦百姓紛至沓來,從而使得華人數量激增。
直到1942年被日本佔領,三年後日本戰敗,荷蘭殖民者捲土重來,印尼人民最終擊敗了荷蘭人並取得了政權的獨立。
文化上,印尼是世界上民族關係最複雜的國家,有多達數百個民族,而主體民族爪哇族僅佔總人口的45%,主體優勢的不明顯為民族關係的協調帶來了困難,因此在國內由於民族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衝突也層出不窮。
同時印尼是世界穆斯林最多的國家,國內90%以上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約佔全世界穆斯林總數的12%;此外,印尼的華人數量約為2000多萬,是印尼的第三大少數族群。
二、 印尼華人的移民歷程
印尼華人的移民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在古籍《漢書·地理志》中就已經有蘇門答臘和爪哇島的記載,後世的考古發現中也出土了大量來自西漢的文物,說明最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與印尼建立了經濟文化聯繫。
到了唐代末期,由於王朝對海外貿易的寬鬆政策和後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斷,有大批華人或因謀生需要下海去異國經商、或因戰火連綿而被迫背井離鄉,物產豐饒的印度尼西亞就是其目的地之一。
宋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高度繁榮,中國與海外各國尤其是東南亞諸國的經貿往來更加頻繁,又掀起了一波移民東南亞包括印度尼西亞的熱潮,此潮流一直斷斷續續地持續到了明朝時期。
在荷蘭殖民者入侵之前的階段,這些華人或是出於經貿目的、或是生活所迫向外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而最終在印度尼西亞安家落戶。我們可以將其稱作自發性地主動移民。
而在荷蘭殖民時期,華人的移民規模更是空前,數量激增,這一時期可以稱作主動與被動移民相軌並行的時期。
正如本文的第一部分所提,荷蘭人招納或販賣中國東南沿海的人口作為印尼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又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誘使華人移民至此,總之,這次規模更大的移民潮具有濃厚的殖民主義色彩。
三、 華人為印尼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明朝及以前,大批華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參與了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的經貿往來並有相當一部分定居與印尼,他們為當地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工具,促進了還處於原始生活方式的土著社會向農耕社會轉型,也帶動了當地資源的開發與經濟的進步。
在公元十世紀,阿拉伯旅行家馬素提在其著作《黃金牧地》中就記載了大量華人在印尼從事農業種植的情景。
進入荷蘭殖民時期以後,華人參與的行業更加多元,然而其經濟地位還與荷蘭建立的殖民制度密切相關。在此制度背景之下,荷蘭人是該社會中的第一等級,華人則為第二等級,原住民的社會地位最低。
由於荷蘭人眼中的華人善於經營和管理,因此荷蘭殖民者會將大農場主的身份授予華人,部分華人甚至可以參與殖民政府各種職能(例如稅收、專賣等)獲取巨額利潤。
此外當地華人還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開展商貿往來的中介,還有大批華工參與了雅加達城市的修建和周邊地區的工農業開發。雖然這些經濟活動都源自荷蘭進行殖民統治和掠奪的需要,但客觀上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印尼獨立後,華人參與的主要是農產品、日用品和工業品的商業交易,由於資金周轉較快和投資較小,華人企業家很快建立了廣泛的商業網絡,在經濟地位上明顯優於原住民,眾多社會與歷史學家往往將印尼華人與猶太民族相提並論,或將其稱作「東方猶太人」。
蘇哈託取締「印尼之父」蘇加諾後,對華人採取既限制又利用的政策,出于振興長期萎靡不振的國家經濟和促進工業化、現代化的考量,他主導批准了一系列大型工業項目,由於投資額度大、回收周期長,而善於經商的華人掌握了印尼的大量財富,因此蘇哈託鼓勵華人投資重化工業的生產。
同時印尼制定了開放和利用外資政策,因此華人又成為跨國公司在印尼的代理經銷商,同時又與外商合夥創建並經營企業,從而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華人企業家。印尼統計局的調查報告顯示,早在90年代初,規模較大的華商企業就達到了300多個。
因此從整個印尼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當代,其經濟發展都離不開華人的貢獻。可以說,印尼經濟的興衰與華人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
四、 至暗時刻——波濤洶湧的排華浪潮
印尼雖然是世界上華人人口最多的國家,卻也是排華問題最嚴峻的國家。關於該層次內容將從排華的歷史根源及其內容鋪開。
1、 排華思想的歷史根源:
雖然華人早在公元前就有了移民印尼的歷史,但是華人與當地人的矛盾卻滋生於荷蘭殖民時期。如前文所提,華人在荷蘭殖民者設計的等級制度下居於第二等級,高於土著居民。
此外,華人農場的大量土地來自於土著貴族,荷蘭殖民者將其沒收分配給華人。
荷蘭人這樣做並不僅僅因為華人自身的管理與經營頭腦,他們還將華人看做荷蘭人與原住民之間矛盾的緩衝器或轉嫁者——選擇性地優待殖民地的某個民族或宗教群體以破壞當地原生的社會結構和凝聚力,進而點燃其內部衝突以瓦解當地居民反抗殖民統治的凝聚力、向心力。
所以原住民會很自然地將華人看做荷蘭殖民者的幫兇,仇華情緒就是這樣滋生的。直到印尼獨立,華人依然掌握了大量財富,其經濟實力明顯強於原住民。這些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分化所引發的不滿情緒不斷在歷史上積澱和醞釀。
印尼獨立後,大量原荷蘭企業被印尼政府接管,軍政要員參與到企業管理中,但由於缺乏管理經驗又不得不與華人企業家聯合,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的華人也有尋求政治庇護的考量,這樣的官商勾結很容易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當地人也傾向於將腐敗問題歸咎於華人,也就是說華人在政治上亦容易遭受到敵視與質疑。
2、 排華的呈現方式:
排華現象上至官方,下到民間,而且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領域對華人進行排擠。
政治上,在蘇加諾和蘇哈託時期的排華活動相對頻繁。蘇加諾在位時,對中國人的入境、入籍進行嚴格管控與監督,增加對華僑的課稅等等。
而在蘇哈託時期,印尼經濟局勢非常低迷,國內政治鬥爭十分激烈,蘇哈託奪權成功後,為了轉移嚴重的國內矛盾,又展開了對印尼共產黨的「清洗」。而經濟實力強而政治地位低下的華人卻成為了這場清洗的最大受害者,數萬華人慘遭屠殺。
印尼當局公開化的種族歧視政策使得華人的政治地位跌入低谷,從此在官方的煽動之下,民間的仇華情緒亦在瘋狂生長,這種情緒在199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中達到了又一個激發點,並在第二年爆發了一起更為慘烈的排華大屠殺——黑色五月事件。
經濟上,無論是蘇加諾還是蘇哈託,都對華人資本採取了既限制又利用的政策。蘇哈託一方面給予原住民大量政策優惠,例如稅收減免、銀行貸款等,另一方面對華人企業加稅,並頒布了華人禁止進入的行業清單,例如進口貿易、碾米、紡織等過去華人曾佔據優勢的行業,而且宣布外僑不能再縣級以上的鄉鎮從事零售業,直接導致大量華人失業。
蘇哈託執政期間將經濟發展作為工作重心,更注重提高原住民的經濟分量,因此他逼迫華人企業將大部分股份出售給原住民,並強調企業經理必須由原住民擔任,與此同時還限制印尼企業主僱傭外僑(針對華僑的意圖非常明顯),所以無論是在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還是勞動力層面,都不約而同地受到排華政策的影響。
文化上則主要體現在宗教層面。相傳印尼的伊斯蘭教最早源於鄭和下西洋時期,鄭和本身就是一名穆斯林,其船隊達印尼時又有部分船員滯留安居於此,由此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傳播範圍,它也成為印尼的第一大教。
然而其後的華人絕大多數都不信奉伊斯蘭教,依舊保持著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包括禮儀、習俗、服飾、文字等等。因此印尼人將其看做異類而充滿了敵意,這種思維也深刻影響了印尼高層的文化政策。
針對華人,20世紀中後期的政府實施的是強制同化政策,即在教育上取締華僑學校,並強制其學習印尼語和印尼歷史地理,以防止印尼土生華人的中國化;在新聞媒體上,禁止華人創辦報刊與結社;在習俗上,禁止華人在公共場合舉辦帶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宗教儀式、節日活動等等。
總結下來,即為消除華人的民族特性而強迫其印尼化。
五、 小結
20世紀是印尼華人最煎熬的時刻,進入21世紀初,印尼的民主化改革開始步入正軌,華人才開始取得了參政議政的權利,華人的文化習俗和合法財產也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然而,這個歷經滄桑與坎坷的民族還需要為自身的未來所奮鬥,通過更加積極的參與民主政治以從根本上改變華人受歧視的地位,團結一心在印尼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並一如既往地、像過往的華人先民們一樣為這個國度做出貢獻。
正如印度尼西亞民族建設基金會創會主席汪友山所說:「印尼華人未來的命運只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