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臺積電是「臺灣之光」,對臺灣地區的經濟、產業貢獻卓著。但看到臺灣中央社最近公布的數據,還是讓人嚇一跳─近3年臺積電的投資,佔了臺灣地區所有上市公司投資的近一半。
對臺灣而言,這到底是榮耀,還是一項「帶著警訊的消息」呢?
圖片說明:臺積電是臺灣最重要的企業,圖為位於臺南科學園區的臺積電臺南廠。
臺灣中央社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訊報導指出,近3年上市公司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成本增加金額,共新臺幣1兆7056億元,其中,臺積電就佔其中的8211億臺幣,佔比高達48%。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這1.7兆元中,也包含不動產的投資,但一般認為,能對GDP與就業有貢獻而被期待的投資,並不包含不動產投資;例如所謂的民間重大投資,基本上是以製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為內涵,而不是不動產投資。
而在上市公司前10大投資企業中,國泰、富邦等金控也名列其中,但其投資就是以不動產為主。如果扣除不動產投資後,臺積電投資佔比過半了。
正面看,當然是臺積電作為臺灣地區最重要的製造業企業,持續在臺投資、擴大經營規模,而非縮減出走,以維持其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地位;同時也代表臺灣的投資環境,雖然已有不少企業「投資美國」、或者走向我們大陸,但至少尚未惡化到臺積電這種高級的龍頭廠商都要出走,算是值得欣慰了。
換個角度看,除了臺積電,其它投資呢?
臺積電這種規模龐大的龍頭企業,其投資設廠所在之地,可以產生相當大的外溢效果,許多上下遊的供應鏈、供應商都圍繞著著它運作,至於其本身員工帶來的生活、消費等需求的效益,就更不在話下了。
不過,臺積電同時也是一家資本高度密集的高級科技廠商,因此投資金額雖然高,動輒數千億臺幣,但本身創造的就業機會不是太多。以其日前公布在臺南投資三奈米高級廠的計劃而言,投資約6000億臺幣,預估創造的就業機會為5000個,人力需求以專業工程師為主力;業界估其擴散效應能帶動的投資,約7500億臺幣。
臺灣地區每年都會有25-30萬畢業生投入職場,但是能稱為是專業工程師者數量並不多,這麼看,臺灣當然需要更多各種不同類型的投資─不論是服務業或是其它非科技的製造業,才能增加各種不同的就業崗位,吸收各種不同專業領域的就業者。
但現在臺積電的投資佔了半壁江山,而且主要原因不是分子(臺積電的投資)「瞬間大幅增加」,而是分母(整體投資)萎縮之故。看看近年的民間投資表現,成長率多只有個位數成長、且多在2-3%左右,今年則預估民間投資實質成長率降到2%以下;每年超額儲蓄數量不斷增加,從原先的數千億臺幣到超過1兆臺幣,再到更突破2兆臺幣,2017年的2.4兆,這些都代表國內投資日益走低,越來越無法去化儲蓄。
在這份排名中,排名第2的聯電投資金額僅1230億臺幣,排名第3名的鴻海集團更只有群創投資664億臺幣,相較於臺積電的8211億臺幣,就可看出臺積電是如何的「一枝獨秀」了。
臺灣產業的出路在哪裡?
當業界憂心臺灣的產業競爭力時,有些人會舉出幾家知名度雖不高、規模也不大、但在特定領域中的全球市場,佔有主導地位的公司反駁;這種堪稱小而美、被稱為「隱形冠軍」的企業,確實有其價值,但對整體經濟、產業而言,其重要性與意義,當然遠遠不能與規模龐大,又具有帶動與外溢效益的大企業,而臺積電正是其中的翹楚。
因此臺積電持續投資臺灣,對臺灣地區經濟與產業,是重要且意義非凡─臺灣不能沒有臺積電!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警覺與注意,臺灣也不能只有臺積電在持續投資、擴大經營。蔡總統既然說了要打破低薪困境、「為年輕人加薪」,就該好好想方設法,全面增加民間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惟有如此,臺灣才可能脫離低薪困境。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歡迎關注:魯曉芙看歐洲
轉自華爾街見聞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