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能維護隱私;而距離,能產生美感。
作者:溫暖小武(富書籤約作者)
01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害怕逛超市。
因為,我常去的超市裡,來了個超級熱情的促銷員。
每次,我一走進日化用品區,她就衝過來拽住我,堆起甜膩的笑臉,關切道:
了解一下某某洗髮水吧,這款是老牌子,賣得最火,好多回頭客的。
我回答:「謝謝,我想自己看。」
她鍥而不捨:「這款做活動,現在買最划算,我是為你省錢呀。」
「謝謝你」,我說,往前走去,想一個人挑選。但她卻帶著一臉關心,緊跟著我。
我拿A香波,她就說傷頭髮;我拿B香波,她就說沒營養,並一直鼓吹自己的產品,說它有多麼高端,滋潤去屑柔順的功能一應俱全;說我多麼需要它,因為我發質很乾……
她總是寸步不離,滔滔不絕,這讓我壓力山大,索性就不去超市了。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一些促銷員,他們工作努力,對人非常關切。
但是,許多人都難以接受這種關心。
英國「省錢專家」網站的調研顯示:
在11萬名消費者中,有68%的人認為,商場促銷員的過度關切,讓他們很不舒服,並降低了購買意願。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推銷員緊緊跟隨,關心我們的購物過程呢?
行為學研究顯示,每個人都有一圈心理上的警戒線,也就是人的「勢力範圍」。
每個人以自己為中心,向周圍擴張,形成一個蛋形的心理防禦空間。
一旦有陌生人侵入,就會立即引起緊張、警覺和反抗。
所以,心理學中有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的說法:個體的防禦範圍大小,由關係的親密程度決定。
在陌生人面前,個體喜歡保持更遠距離,需要更多空間。
如果有人擅自接近,貿然關心,就會讓你產生壓力和不滿。
很多人不喜歡陌生人的關心,不但因為,他們未經允許,就闖入你的領域;還因為,他們自作主張,幹涉你的選擇。
你有自己的愛好,想要自由地挑選,但他卻死纏濫打,軟磨硬泡,不停兜售他的產品。
你受到了幹預,失去了主動,當然不爽。
需要時的關心,是真情的幫助;不需要時的關心,卻像自作多情的糾纏。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需求被尊重,不喜歡別人在取得同意之前,打著關心的旗號,擾亂我們的平靜。
遺憾的是,生活中,不請自來的關心,卻相當常見。
有時,我們可以躲開陌生人的關心,躲開他們推銷的產品。
但是,我們卻很難躲開熟人的關心,躲開他們推銷的觀念。
02
江湖上有句話:「人生三大被逼無奈:逼婚,逼生,逼二胎。」
對此,我的同學阿梅,是深有感觸。畢業那年,她家的親戚鄰居,就開始關心她的終身大事:
年紀不小了,可得抓緊啊,你看那誰的小孩都上幼兒園了。女生一過25就不值錢,以後就只剩別人挑你的份兒,只能嫁離婚的啦。
他們還熱心地告訴阿梅,結婚就是人生贏家,不結婚就是丟人現眼。
在他們的七嘴八舌中,阿梅沉不住氣了,趕緊找了個經濟適用男,扯了個小紅本,想圖個清靜。
但是,阿梅的已婚身份,並沒堵住這些人的嘴,更多的關心還在後面:
結婚2年,大家看她的肚子沒動靜,就懷疑她身體有問題,開始熱情推薦各種偏方,整天叫她喝豆漿,補充雌激素;喝紅糖生薑湯,暖身助孕;叫她掐準懷孕時間……
阿梅哭笑不得。
她只是想過一段時間的二人世界,做好物質準備和心理建設,然後再要寶寶。
沒想到,這些人管得這麼寬。
後來,阿梅生了女兒沒多久,還沒出哺乳期呢,大家就顛顛兒地跑來關心她,催她生二胎,用各種套路輪流規勸:
有情感引導型的:「再生個兒子,湊成一個好字,人生就圓滿了。」有理智分析型的:」生個二寶,孩子有個伴兒,你也多一個人孝順。」還有精神恐嚇型的:」你不生二胎,會被婆家嫌棄的!""知道失獨家庭有多慘嗎?」
這些吃瓜群眾,對阿梅關心個沒完沒了,每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她耳邊碎碎念。
阿梅被煩得一臉黑線。
這是我自己的事好嗎,要你們管?
結不結婚,是自己的選擇;生不生娃,是自己的主見。
每個人,都有權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按自己的速度,到達人生的驛站;按自己的設想,描繪生命的畫卷。
有些人,總是未經許可,就跑來關心別人的私事。
這種越界的做法,不是提供忠告,而是幹涉主權;不是體貼入微的幫助,而是好為人師的指點。
不經同意的關心,簡直就是耍流氓。
自以為是,自行其是,只能招來反感。
你的生活,你的隱私,別人憑什麼指手畫腳,評頭論足,一而再,再而三?
心理學上有一個「超限效應」:當某種刺激過多,程度過強或時間過久,就會引起抗拒和不耐煩。
於是,關心的一方,就成了強人所難;被關心的一方,就覺得尷尬不堪。
不是所有的熱心,都能讓人接受;不是所有的關懷,都能讓人溫暖。
親朋如此,父母亦然。
親朋的過分關心,也許能屏蔽;父母的過度關注,卻不能「取關」。
03
俄羅斯女攝影家Anna Radchenko,曾拍攝過一組藝術照:《母愛的反面》。
照片裡,有的孩子被鎖在鐵籠裡,大聲哭喊;有的孩子戴著沉重的鎖鏈……
這組照片,寓意很明顯:家長給孩子的愛與關心,一旦過度,就會物極必反,變成禁錮與羈絆。
巴爾扎克的父母就是如此。
他年輕時,想當作家, 但父母毫不理會他的意願。
他們打著關心他的名義,強迫他去學法律。
那時的律師,職業穩定待遇可觀,在家長眼裡,就像今天的公務員和事業編。
所以,中學畢業後,父母就把他拖到律師事務所,當見習訴訟代理人,還幫他辦了法學院的註冊手續。
過了兩年,家人又自作主張,讓他跟著一位大律師,去做社會實踐。
巴爾扎克不勝其煩,就告訴家人,自己的夢想是去一線城市,寫文謀生。
父母一聽,臉都氣歪了,罵他「不知好歹,自尋倒黴」,威脅要斷絕他的經濟來源。
為證明自己,巴爾扎克背負著沉重壓力,拼命寫作,通宵達旦。
這讓他在年輕時,就過度透支了健康,身體每況愈下。
家人的監管、責罵,更讓他長期鬱鬱寡歡。
他抱怨:「我的家人,是我遭受的一切痛苦的根源。」
這世界上,有一種關心,叫做「我是為了你好」。
很多父母,想關心孩子的明天,卻沒想過,這種關心,只是一廂情願;這種做法,是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他們以為,自己在為孩子鋪路;卻沒想到,自己是為孩子添亂。
就像巴爾扎克,雖說他最後當上了作家,但在成名的路上,卻被家人的關心,弄得身心俱疲,活得百般艱難。
育兒界有個概念叫「過度教養」,是指父母太關心孩子的狀態和成就,於是,處處強行插手,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期待的模樣。
可是,真正的關心,不是在孩子反感的時候,強行幹預;而是在他需要的時候,適當支援;不是按照自己的設想,強迫孩子改變,而是按照他本來的樣子,因勢利導,推波助瀾。
孩子有他自己的道路,有他獨特的愛好和情感。
父母的思維方式,不是孩子的模板;孩子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父母的續篇。
真的關心他,就讓他自由發展。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父母懂得適時退出,適當呵護,孩子的前程,才會高遠。
正如紀伯倫在詩中寫的那樣:
你給孩子關愛,而不是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理念。你庇護他的身體,而不是靈魂,因為他的靈魂屬於明天。你是弓,他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如果父母能夠認知到這一點,孩子就能自在飛翔;才華就能順利施展。
如果父母固執己見,把關心強加給他,那關心就變成了控制,會傷害孩子,剝奪他應有的人生體驗。
於是,關愛就事與願違;親情就走向反面。
強扭的瓜,永遠不會甜。
04
在奇幻題材美劇 「Supernatural」裡,有一個頗有深意的設定:天使可以把自己的能量輸入別人的身體,但有一個前提:必須獲得別人的同意。對方一定要明確地說出「Yes」,否則天使的能量就無法注入,哪怕天使法力無邊。
在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嗎?
如果有人想做善心的天使,付出能量,去關心溫暖別人,也該徵得別人許可啊。
否則,就算他再好,他的好,也入不了對方的心,反而讓人覺得神煩。
恰如其分的關心,是春風拂面的情意;不請自來的關心,卻是強買強賣的情感。
那些未經允許的關心,其實是侵犯。
任何關係,都有一個合適的度,隨意過線,就會讓彼此間的感覺變味。
周國平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所以,在生活中,願我們做事都有分寸,看重別人的許可,尊重別人的空間,就像寓言中保持適度距離的刺蝟,既不會彼此傷害,又能夠互相溫暖。
界限,能維護隱私;而距離,能產生美感。
本文首發富書,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