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下出了好幾個渣男新聞,有的是出軌,有的是強姦……借這股批判渣男的東風,我們來說說杜鵑鳥吧。我們對杜鵑鳥的印象,除了它和杜鵑花同名,杜鵑啼血一類的故事之外,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它們霸佔別人巢穴,生完孩子還要其它鳥的媽媽幫忙照顧這件事了。然而有科學家研究之後認為,雌杜鵑鳥之所以要做土匪,是因為雄杜鵑鳥太渣了!
杜鵑鳥為什麼不親自做窩及哺育後代
對所有的生物來說,它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環不是如何讓自己如何長壽,而是讓自己有儘可能多的後代。不同的動物也選擇了不同的方式,有的以量取勝,有的拼盡全力來呵護。杜鵑鳥自然也一樣,想要儘可能產下更多後代,並希望它們健康成長。
杜鵑鳥為什麼自己不做窩?事實上這是個不嚴謹的表述。杜鵑鳥又叫布穀鳥,是鵑形目杜鵑科所有鳥類的總稱,全世界共有140種杜鵑鳥,其中有90種左右的杜鵑鳥其實是會自己做窩自己產蛋自己照顧孩子的,尤其是分布在美洲大陸上的杜鵑鳥基本都還是負責任的父母。
我們管這種不做窩搶別人窩的杜鵑鳥叫做寄生型杜鵑鳥。
喜歡霸佔別人巢穴,還要讓別的鳥幫自己哺育後代的杜鵑鳥大約50種。所以說,不是每種杜鵑鳥都是土匪,不能一棒子打死……
我們常見的寄生型杜鵑鳥,大都是一夫多妻制的,這和大部分鳥類不同。做窩的鳥類大多是一夫一妻制,有的品種是雌雄鳥一起做窩;有的品種,雄鳥還要靠做好的窩來吸引雌鳥,畢竟對鳥類來說做個窩也是費時費心的活。而對於一夫多妻制的杜鵑鳥來說,一隻雄杜鵑想要同時照顧這麼多老婆,除非造個豪宅,可能做一個合適的窩對它來說實在太浪費時間,所以杜鵑鳥才不造窩,而是使用霸佔的方法吧……
也有科學家說,雌杜鵑鳥把有限的時間都拿來生蛋,所以沒時間照顧雛鳥。雌杜鵑鳥為了多生孩子,每年3月到7月都在持續生蛋,一年大約能生15枚。但是杜鵑的蛋孵化很快,只要12天左右雛鳥就會從蛋裡鑽出來。於是雌杜鵑鳥的處境就是這樣的:第一批蛋裡的雛鳥剛孵出來,需要餵食了,第二批蛋則已經在它們的肚皮裡蓄勢待發了。雄杜鵑鳥既然妻妾成群,斷然不可能擔當哺育後代的責任,只專心做個渣男了。雌杜鵑鳥也沒法一邊孵蛋一邊還能哺育雛鳥啊,只好」拜託「別的鳥幫忙了。
也有一種說法則是這樣解釋的:雄杜鵑鳥對於十分兇殘,它們甚至會吃掉自己的後代。雌杜鵑鳥把蛋生在別的鳥的巢穴裡,是為了躲避來自雄杜鵑鳥的傷害。
不管從哪種解釋看:雌杜鵑鳥會去搶不屬於自己的窩,也無法哺育後代,都是渣男的錯。
杜鵑鳥是怎麼霸佔別人巢穴的?
寄生型杜鵑鳥的雌杜鵑如何選擇合適的寄主品種呢?杜鵑鳥主要尋找一些和自己下的蛋差距不大,以及食物構成和自己差不多的鳥類。當發現目標窩裡有鳥蛋以後,就趁人家父母不在家,欺負人家孩子。杜鵑會設法從宿主的窩裡挑一枚蛋踹出窩去,然後下一枚自己的蛋來冒充。有些杜鵑甚至把宿主所有的蛋都踢出去,然後下一枚自己的蛋,迫使宿主再重新生一窩鳥蛋,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遲宿主後代的孵化進度。假如它們還沒物色到合適的窩,蛋就先憋不住了,它們會把蛋下在地面上,然後叼著蛋一邊飛,一邊尋找目標……
前面也說了,杜鵑鳥的蛋孵化時間比較快,只要12天左右就能鑽出雛鳥,這比其它鳥類孵化的時間要快。雛鳥早點出來,也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杜鵑鳥雛鳥孵化出來以後,就把沒孵化出的蛋都擠出窩裡,讓孵化它的」代理父母「一心一意只餵它一隻鳥,確保自己能夠順利長大。而可憐的」代理父母「們都抱著」我孵出來的蛋,肯定是我的娃「這種心態,居然連窩裡好幾個蛋沒了都能視而不見……
想想這些藉助其它品種鳥類長大的杜鵑鳥,以後就會成長為渣男杜鵑鳥和被渣男搞懷孕,沒房子裸婚,只能去別人家裡生娃的土匪杜鵑鳥,果然童年教育很重要啊!
也有鳥父母敢於反抗杜鵑鳥
當然了,鳥也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傻,歐洲的鳥類一旦熟悉了寄生型杜鵑鳥的土匪行為,也會給予反擊。雖然它們不太懂為什麼窩裡會有陌生的蛋,不過這些鳥媽媽都會毫不猶豫地把異物踹出窩去!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人們用3D列印技術做了一些假的蛋放在鳥窩裡,鳥媽媽們不是把這些蛋啄碎,就是把它們踹出窩。但是在幾乎沒有遇到過寄生型杜鵑鳥的美國阿拉斯加,當科學家把假鳥蛋放進鳥窩時,絕大部分的鳥類都對這個鳥蛋毫無反應。
科學家們擔心一旦歐亞大陸的寄生型杜鵑鳥透過白令海峽飛到美國,可能會在當地造成一定的物種入侵。目前在北美的野外已經出現了少部分的寄生型杜鵑鳥,希望這裡的鳥類也能儘快意識到杜鵑的土匪行徑,然後進行反擊。因為寄生型杜鵑鳥對宿主的繁育破壞真的很嚴重啊!
自己做窩的杜鵑鳥生存競爭也激烈
寄生型杜鵑鳥生存狀況其實挺艱難的,可見在動物界,有房子也是一間很重要的事啊。也有一些自己孵蛋的杜鵑鳥,生活方式有點特殊。
美洲大陸上有一種黑嘴美洲鵑(Dark-billed Cuckoo),這種杜鵑自己不築巢,霸佔其它鳥類的巢穴,但它們至少還會自己孵蛋和哺育。
另一些杜鵑鳥則喜歡搞幼兒園。同樣是分布在美洲的犀鵑科(ani)的三種杜鵑鳥:大犀鵑、溝嘴犀鵑、滑嘴犀鵑,以及一種叫做圭拉鵑(Guira cuckoo)的杜鵑鳥,都是玩集體公寓的。它們共同築造一個大型巢穴,然後好幾隻雌鳥都在裡面產蛋,一個巢穴甚至能容納15~20隻不同雌鳥的蛋。
一個窩裡塞了20枚蛋,雌杜鵑鳥孵蛋的時候難免會壓碎幾個,這可怎麼辦呢?犀鵑科的杜鵑鳥進化出一種解決辦法:加固自己的蛋。我們都知道蛋殼的成分是碳酸鈣,一般蛋殼裡的碳酸鈣是以方解石的結構存在的。而犀鵑科的杜鵑鳥生出的鳥蛋,在方解石結構的蛋殼外面,還覆蓋了一層以球霰石的結構存在的碳酸鈣,給蛋殼加了一層緩衝。
上面這張圖是犀鵑科杜鵑鳥生的蛋,最左邊的蛋是剛生出來的,最右邊是馬上要孵化的蛋。白色的物質就是球霰石結構,綠色的則是方解石結構。球霰石是一種不太穩固的結構,稍有摩擦就會變成細碎的粉末。如果要比喻,就好像給蛋殼外糊了一層厚厚的麵粉,當杜鵑鳥在孵蛋的時候,這些蛋殼之間不免發生摩擦碰撞,就會把蛋殼外面的球霰石磨成粉,但是裡面的方解石蛋殼層還是安全的。直到杜鵑鳥快要孵化出來的時候,蛋殼上的球霰石層也摩擦得差不多了。在這種特殊結構的保護下,犀鵑科杜鵑鳥的幼鳥才不至於沒孵化出來就先被擠成了破蛋。
這麼一看,杜鵑鳥的生存競爭還是挺厲害的。相比有集體公寓居住的杜鵑鳥,反而是直接霸佔別人家的杜鵑鳥活得更為瀟灑自在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