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下屬衛生資源與服務管理局(HRSA)公布了一份醫療機構救濟金到帳名單。
這是自3月底美國總統川普籤署2.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CARES)以來,美國首次公布醫療機構救濟金名單。該法案承諾為受疫情影響的醫療機構提供1750億美元的援助金。
4月10日,HHS開始陸續發放這筆款項,截至5月4日,美國已經給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分發了首筆500億美元救濟金。其中Dignity Health(1.803億美元)、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1.033億美元)和Stanford Health Care(1.024美元)是僅有的獲得超過1億美元的三家醫院。
收到救濟金醫療機構TOP 10(FierceHealthcare報導截圖)
此外,目前共55家醫療機構收到超過3000萬美元。
其中11家醫院收到了5000萬美元至9900萬美元,包括紐約大學蘭貢醫院(NYU Langone Hospitals,約9212萬美元)、麻省總醫院(約5807萬美元)和耶魯大學紐哈芬醫院(約5499萬美元)。
16家醫院救濟金額在4000萬美元至4900萬美元之間,包括杜克大學醫療系統(Duke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約4799萬美元)、MD安德森癌症中心(約4199萬美元)。
救濟金在3000萬美元至3900萬美元之間的包括25家醫院,如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約3708萬美元)、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約3840萬美元)、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約3592萬美元)。
為什麼每家醫院的救濟金差別這麼大?怎麼算的?
領取救濟金的條件和算法
美國HHS救濟金主要來源於兩個項目:Medicare預付款(Medicare Advance Payments)和公共衛生和社會服務應急基金(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 Emergency Fund)。儘管兩個項目的付款目標一致,但醫療機構在每個項目下收到的帳目卻有所不同。
Medicare預付款
Medicare預付款,即HHS按醫療機構在2019年收到的Medicare醫保報銷款預付2020年的款項,以幫助醫院進行資金周轉。當然,前提是醫療機構必須是Medicare定點單位。
醫療機構必須在收到預付款後的120天(4個月)內將Medicare預付款返還給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或者通過抵押醫療機構的未來索賠進行抵銷。HHS規定,該款項在醫療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必須標為流動資產(現金)和流動負債(延期收入或第三方欠款)。
公共衛生和社會服務應急基金
該項目總資助款數為1750億美元中的1000億美元。
所有在2019年按納稅人識別碼(TIN)收到Medicare按服務付費的醫療機構均有資格獲取救濟金,比例為2019年Medicare付費的約6.2%(不包括Medicare Advantage)。例如,一家在2019年收到100萬美元Medicare付款的醫療機構將獲得約6.2萬美元的救濟金。
此外,HHS也考慮了醫院受疫情影響的程度,例如美國疫情中心紐約州的醫院收到的救濟金最多(下圖)。
Medcity News截圖
該款項不被視為貸款,也不必償還,除非獲資助的醫療機構未滿足HHS定下的標準和條件。如果醫療機構可以滿足附加標準和條件,並證明在收到付款後的30天內符合這些條件,則這些資金可在收到時確認為收入。如果醫療機構不能確定是否可以滿足條件,則應將資金記錄為延期收入,直到可以確定滿足條件。
除了Medicare定點單位外,HHS對非定點單位以及農村醫療機構也有相對應的專項資助,例如5月1日,HHS撥款100億美元資助美國農村醫院和診所。
Medcity News截圖
對於Medicare預付款,醫療機構到期抵銷或還清即可,但對不用償還的應急救濟金,HHS規定醫療機構必須在收到後30天內籤署證明,確認收到資金並同意以下特定條件。
使用應急救濟金的條件
(1)醫療機構當前為新冠肺炎確診及疑似患者提供診斷、檢測或護理。
(2)醫療機構當前尚未終止參加Medicare;目前沒有被排除在參加Medicare、Medicaid和其他聯邦醫保計劃之外;並且目前沒有撤銷Medicare結算特權。
(3)同意將這些資金用於與醫療相關的費用或彌補新冠病毒造成的收入損失。
(4)同意不使用這些資金償還已能通過其他途徑償還的費用或損失,或償還有義務要償還的費用或損失。
(5)同意不用這些資金平衡任何網絡(指醫險結合網絡)外患者接受新冠肺炎相關治療的費用帳單(沒有醫保的新冠肺炎患者費用另有規定)。
(6)同意維持並應要求提供適當的記錄和資金支出文件,以及未來HHS所要求的其他信息。
此外,醫療機構必須同意提交HHS要求的報告,以證明醫療機構遵守了救濟金的附加條件。任何獲得總額超過15萬美元救濟金的醫療機構,都必須向HHS、大流行病應對問責委員會(Pandemic Response Accountability Committee)和獨立監督委員會提交季度報告,報告需要包括以下信息:根據CARES法案從HHS收到的資金總額;用於每個項目或活動的已支用或已承付的資金數額;所有已花費或承擔巨額承保資金的項目或活動的詳細清單;以及有關涵蓋的資金接收方或其分包商或分包商的所有分包合同及詳細信息。
如果醫療機構不願意接受這些條款和條件,則必須在收到資金後30天內與HHS聯繫,並按照指示將全部款項匯還給HHS。
美國關於救濟金支付的第一個公開聲明是在4月7日的白宮新冠病毒特別工作組每日簡報會上,當時CMS負責人Seema Verma宣布再提供300億美元的救濟金,並表示救濟金的發放基於醫院的醫保收入,且沒有附件條件,收到資金的醫療機構可以按照各自合適的方式花費這筆錢,而非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只需要註冊也可以獲取救濟金。
現在看來,情況並非完全一致。
參考資料:
1. FierceHealthcare: Dignity Health and Cleveland Clinic among biggest winners of initial round of COVID-19 funding
2. Health Leaders: Se Which Providers Received the Most CARES Act Relief Fund Payments
3. PYA: Relief Fund Payments Arriving in Provider Bank Accounts-with Strings Attached
4. PYA: Accounting for Medicare Advance Payments and Relief Fund Payments
5. Medcity News: Here’s what hospitals got in the first round of CARES Act pay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