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類專業:名字「老土」光芒卻無限 我國急需新型水產科學家2016-07-21 10:4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文匯報 瀏覽量: 3874 次 我要評論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在千島湖參加實習,觀摩「巨網捕魚」。張文博攝
 
首席記者 樊麗萍
辦學歷史將近100年,專業名字卻不曾改變過———上海海洋大學的水產養殖專業到今天仍然是業界的一塊金字招牌,只是每年招考季,憋屈的事情總會周期性地上演———城市裡的家長,誰會心甘情願送孩子學養魚養蝦,還是讀大學?!「現在就連農村地區的孩子都躲著農林專業。為什麼? 擔心孩子無法留在城市找工作!」到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採訪,記者聽到老師們這樣感慨。
「老土」的專業名稱,真是遮蓋了水產類專業的光芒。殊不知,就是這門研究養魚養蝦的行當,正滋生出一大把又好玩又有趣的好工作。
高端養魚養蝦業,正在孵化很多新工作
在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每年新生入學,感覺前途迷茫的、後悔高考沒多考幾分的大有人在,而等待他們的第一課是「洗腦」。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黃旭雄教授隨口就能說上幾個故事,讓學生們感受到水產養殖專業的別有洞天。
袁隆平發明的超級雜交水稻世界聞名,最高畝產可達1200公斤。而黃旭雄告訴學生,在當代水產科學技術的支撐下,我國海南利用高位池高密度養殖南美白對蝦,養成池塘的正常畝產基本可達750公斤/茬,一年可養三茬 (2250公斤/畝/年)。在高度可控及優化條件下,甚至有一茬畝產達2500公斤的報導。對農民來說,養蝦的經濟效益比種植雜交水稻要高10多倍。
用高科技手段養魚養蝦不僅是致富的門徑,而且放眼全球,高端的水產養殖業都有門檻,非專業人士難以涉足。比如,前兩年,一條牙籤大小的日本鰻鱺 (俗稱鰻魚) 的魚苗價格高達30元,號稱「軟黃金」。日本鰻鱺的人工繁殖技術,就有「水產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之稱,這是全世界無數水產科學家夢寐以求攻克的技術難題。還有鯉魚,菜市場裡很便宜,每條不過一二十元,但一條觀賞錦鯉,市場價動輒數萬元。
「所以別看不起養魚的,真正高檔的魚,現在可不是論斤賣錢,而是論條賣的。」黃旭雄半開玩笑地說道。
無論是高收益的蝦,還是高身價的魚,對學生來說,其實都意味著全新的工作崗位,和絕大多數農民從事的「露天工作,靠天吃飯」傳統水產養殖截然不同,多種高新技術集成支撐的現代漁業生產場景,正在向控制精細化、環境友好型的設施化以及工廠化養殖的方向華麗轉型。
就拿觀賞魚市場來說,目前全球每年的貿易額達60多億美元,且每年以高於10%以上的速度增長。開掘觀賞魚市場的「商機」,需要懂得人工選苗育苗的專業人才。不僅如此,高身價的觀賞魚,還衍生出「魚醫生」等新型職業。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的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其實就對口著如今大熱的休閒水族行業。此外,3年前該學院還在國內率先開設了水生動物醫學專業,這個專業旨在培養能為各種魚類看病的專業「魚醫生」。不難發現,這些專業就很適合城市的孩子就讀,無論是搞研究還是創業,都有無限前景。
願不願意當科技型農民,觀念成為分水嶺
就在不久前,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學院4名本科生通過彈性休學,經營的生態農業企業成功賣出了幾千斤小龍蝦,一時成為「網紅」。蝦腮雪白,肉質清甜有彈性,這種乾淨又美味的小龍蝦是學生們用現代生態技術培養出來的,從育種到飼料研發再到養殖設備的選用,專業知識無處不在。這個項目在今年的「創青春」上海市大學生創業大賽上榮獲金獎。
在這個學院,在校創業的學生還有不少,有專注發光水母、從事新型水族景觀產品開發的;有搭載「網際網路+」開網上寵物診所的,致力於為家養的小烏龜、小魚、小蝦看病……
由此談及水產養殖專業的就業前景,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的一位老師坦言:除了創業,很多好工作明明就在眼前,可惜有的學生就是被落後的觀念遮蔽了眼,不敢輕易嘗試。「我們有一些學生是從農村地區來的,照理說,如果他們學好專業回家鄉,當個技術型農民,可以很快致富一方。」但是,在畢業前夕,一些學生還是扛不住來自家庭的壓力,為了留在上海,寧可找一份平庸的工作,也不願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我國急需一批新型水產科學家
最近這兩年,藉助教育部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及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等教改項目,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在辦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培養,出現了一些鼓舞人心的新跡象:越來越多的學生願意在水產養殖這條路上走下去。除了一樁樁的成功創業案例激勵人心,國際化平臺的搭建讓更多學生有機會開拓視野,接觸到真正「高大上」的水產養殖新領域。
比如,與荷蘭高校的交流辦學項目讓學生們知道,水產養殖專業技術人才還可以在水資源管理領域大展身手。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不斷上升的海平面,讓荷蘭人對水資源、水生態、水利工程等項目格外重視,科學家們寄希望於通過水生生物調節的方式來維護水體的健康。
還有一些正在「走出去」的中國漁業企業,也給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捎去新的信息和用人訂單。原來,這些企業到國外開養殖場,很快就意識到,必須儲備一批技術骨幹,解決來自當地的「技術難題」。因為很多國家對於水產養殖有嚴格的規範,不允許養殖的水產品影響或汙染當地的水環境。故此,能夠研發環境友好型的養殖模式及生產技術,了解現代化養殖工程以及海洋漁業和水產品加工利用等基本知識的專業人才,很多企業求賢若渴。
同樣,中國的水產養殖業也站在轉型的門檻上,發展生態養殖業是大勢所趨。所謂民以食為天,魚、蝦等水產品作為現代人的優質蛋白原,市場需求巨大。黃旭雄分析,未來,國家不僅需要新一代的水產科學家創新養殖品種和養殖理念,更需要有掌握現代漁業技術的高級技術人員去管理運營養殖企業。從行業企業發展到政府的行業管理和檢驗檢疫部門目前對專業人士都求賢若渴。這種用人需求翻譯成大白話也簡單:專攻水產養殖的高層次農學專才,今後有戲!(首席記者 樊麗萍)
資訊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