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些人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製造了很多國際神話,比如"西點軍校人手一本某兵法","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還有"日本自己從不用自己的木材生產一次性筷子,而是精明的花錢進口,日本國內使用的一次性筷子99%來自於中國。而且日本人還把使用過的一次性筷子進行回收,然後製成紙張, 再增值賣給中國。"
而今,網絡普及了,資訊發達了,原來不少國際神話露出了狐狸尾巴,比如說西點軍校教室裡沒掛著東方人物肖像,也沒有人手一本《孫子兵法》。
牛奶很難強壯某個民族,因為科學研究已證明牛奶中的乳糖很難被東亞人種完全消化吸收。
而日本人從中國進口一次性筷子這事兒並不假,但並不能讓中國木材匱乏,因為一次性筷子使用的材料來自速生的楊樹等品種,一年用在一次性筷子上的木材有200萬畝就綽綽有餘了,而我國的速生林高達1.5億畝,200萬畝木材比起來就是九牛一毛。
可即便如此,好多腦子不開竅的網友,依舊對一次性筷子快要毀掉中國森林這個段子信以為真。
不過日前一則新聞,再次把中日之間的木材這個話題炒了起來。但耐人尋味的是,新聞中報導的,不是精明的日本人如何算計中國的木材,而是大量向中國傾銷木材,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物是人非了。
日前,《日本讀賣新聞》報導稱,日本農林水產省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日本對外國木材出口量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左右,總額達到了352.37億日元,其中向中國的木材出口比上年增加了9%,達到150多億日元。不少網友看到這則新聞都是半信半疑,有點恍如隔世的感覺。資源匱乏的日本向中國出口木材?不是在做夢吧。
其實日本不是突然向中國出口木材,日本40多年來一直在向國外出口木材,早在1967年的時候,日本木材的年出口量在120萬立方,交易額達到400億日元。
隨著內需的強勁增長,中國現在已經成為木材進口大國,儘管日本對中國的木材出口量不大,但是在逐年增加。
在人們的印象中,日本是個小國,是個資源短缺型國家,日本的森林資源也好像很匱乏,為什麼會可勁出口木材,他們的木材難道天上掉下來的?
日本的木材一根一根都是來自本土,說日本貧油、缺煤炭是事實,但日本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森林治國,有綠島之稱。
據聯合國森林論壇一份報告稱,日本的森林總面積高達2523萬公頃,佔到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日本目前的森林蓄積量達到了50億立方米。
而中國國土面積是日本的 26倍,森林面積卻只有日本的三倍。由此可見,日本的森林資源多麼豐富。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日本政府在戰後大力提倡植樹造林,每年植樹節,日本首相都要親自帶領內閣成員上街或者到郊外去植樹。日本現有的森林,有接近半數都是來自人工造林。政府不僅在口頭上號召綠化祖國,植樹造林,還出臺很多實惠政策,鼓勵人工造林,對造林的個人和單位進行造林補貼。
當年的小樹,如今已經成才,都到了砍伐的年齡,日本國內用不了這麼多,只能出口了。
日本大量向中國出口木材,主要原因是因為日本在80年代末期的經濟危機過後,房地產泡沫破裂,地產熱降溫,國內木材需求量急劇下降。日本的木材資源過剩,亟需開拓市場,對外銷售,一則可以把成才的人造林資源換成收益,二則可以在砍伐過後,大量種植高品質樹種,提高木材品質。因為日本六七十年代的人造林,品種單一,品質不好,影響經濟效益。
因此日本政府三管齊下,一邊出臺法律,禁止從國外進口木材;一邊降低木材使用標準,鼓勵本國國民使用木材;一邊開拓出口渠道,向鄰國中國出口木材。
日本政府早在1988年,就嘗試向中國銷售、出口了400立方米木材。到2005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 1.7萬立方米。中國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建設,不斷增加的剛需,為日本木材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埋藏著巨大潛力。
2012年起,日本對中國的木材出口出現井噴式增長,一年後達到了11萬立方米,佔到日本當年木材總出口量的一半。嘗到甜頭的日本政府一發不可收,雄心勃勃地制定了日本森林建設的長遠規劃,竭力普及更多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樹種,在改善日本環境的同時,增加國家的出口收入。
但日本的森林開採和運輸成本一直比較高,因此在中國市場上並不佔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