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終於見到了寶寶,以為幸福的生活開始了,其實恰恰相反,折磨的日子才剛剛開始。
寶寶出生後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就是哭,餓了哭、冷了哭、尿了哭、困了哭。特別是對於新手媽媽們,簡直是一頭霧水。
要是遇到了睡覺困難的寶寶更是頭疼,睡覺困難,每天都要用盡方法才能哄睡。可是睡了一會就會醒,媽媽在身邊還好,還能繼續睡,要是看不到媽媽在身邊就會哭鬧的醒來。
蓓蓓家寶寶剛剛2個月,都說小寶寶好哄,除了吃就是睡。但是蓓蓓家的寶寶卻一直不讓蓓蓓省心。
因為老人身體都不好,所以從月子結束之後就是蓓蓓自己帶孩子。本想著趁著孩子睡覺的機會做做飯、收拾屋子、洗衣服、甚至是休息一會。
可是孩子睡著後基本10分鐘左右就會醒一次,要是看到蓓蓓在身邊就閉眼安靜的繼續睡。要是睜眼沒看到蓓蓓,就會哭鬧的醒來。
因為孩子的睡覺問題,讓蓓蓓身心疲憊。
和身邊同為寶媽的朋友聊天,說到孩子的睡覺問題,朋友們也是束手無策。總不能一天什麼都不做只陪著孩子,而且蓓蓓家又沒有別人能幫忙,白天老公上班家裡就蓓蓓一個人。
經過蓓蓓各種查資料、諮詢母嬰專家,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本。
1)對媽媽的依賴
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能聽到媽媽的聲音、感受到媽媽的心跳,出生後聞到了媽媽的味道,甚至是親眼見到了媽媽的樣子。
因為這些讓孩子對於媽媽的依賴格外強烈,所以睡覺途中醒來沒有看到媽媽,就感覺缺少了依賴就會哭鬧。
2)媽媽給的安全感
孩子出生後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充滿了恐懼,需要媽媽給與足夠的安全感。特別是母乳的寶寶,和媽媽之間的感情會更深厚一些。
母乳不僅可以解決孩子飢餓的問題,還能安撫情緒。相信生活中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開心時誰都可以哄,要是孩子哭鬧了第一時間要找的一定是媽媽。
3)分離焦慮
很多媽媽面臨生完孩子之後出門工作的情況,每天早晨上班看著孩子依依不捨的表情,媽媽的心都要碎了。白天上班也會經常想孩子在家做什麼,有沒有哭鬧,有沒有想媽媽。
孩子在家熱切的盼望著媽媽的回來,所以一旦發現媽媽休息在家,孩子會緊緊看住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害怕媽媽再出去。
1)多陪伴
不管媽媽是上班還是在家,都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這裡的陪伴不是單純的在孩子身邊,而是與孩子有交流的陪伴。
比如孩子總也做不好、學不會的時候,需要媽媽在一旁的鼓勵。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需要媽媽的表揚和肯定。
當孩子用熱切的眼神看向你時,正好能遇到你關注的眼神。更多的細心、耐心和專心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
2)多互動
多參與到孩子的世界和生活中,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問題。比如周末陪孩子一起爬山、放風箏,相信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給孩子用心講一本繪本,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親密。有了更多的故事和喜歡的事情,孩子對於家長的依賴也會減輕,慢慢培養自主睡覺。
3)正能量
生活中難免會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但是不要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喜歡抱怨、不喜歡承擔責任,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會變得喜歡推諉、缺乏責任感。
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心中是積極向上、正能量的,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勇敢的去嘗試,不會輕易放棄。當孩子變得勇敢樂觀,自然也不會被噩夢嚇醒。
4)守諾言
從小就樹立父母遵守諾言的形象,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比如與孩子約好了早點下班陪孩子去公園,就要提前協調好工作,準時回家。
答應了孩子表現好之後會有的獎勵也一定要兌現。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安全感,知道身後有父母的陪伴,自然睡覺也會更安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但要提供吃喝住行的物質方面,更要注重內心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