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註定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的春天,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疫情的影響。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站在人生岔路口,即將邁入新的人生階段——畢業生。疫情對於他們而言意味著什麼,他們的畢業和求職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這是五位清華畢業年級學生的故事。
「今天也是平平無奇的科研的一天」
化工系博士 王學姐
寒假回家前的最後一天,我又檢查了一下電腦裡的實驗數據是否安好。背著電腦裡的數據乘上高鐵,那時的我本打算在家過完年之後就返校,繼續完成我的博士畢業論文。
我是化工系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直博五年級的學生。回家之前,我按照計劃完成了畢業論文中需要的實驗操作和數據採集工作。
這兩個月,我慶幸並感謝自己當時的不拖延,讓我在因疫情影響不能返校時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畢業論文。
油菜花田裡的「放風」
不得不承認,在家辦公對我而言確實是一個挑戰。家裡的環境很容易使我放鬆下來,進而陷入低效率的狀態。
當夜幕降臨,世界沉寂之時,我的效率會更高一些,所以我會更多地利用晚上的時間來進行工作。我的論文已經基本完成,預計這幾天就會送審。
五年,聽起來感覺時間很長,但是轉眼之間,我也即將度過自己求學生涯的最後一年,結束我的博士生活。
回想起自己剛進組進行科研的時候,由於無法很好地適應博士生活的節奏,我的壓力很大。從本科生直接向博士生的轉變,帶來的不僅是學習內容的變化。
很感謝實驗室師兄師姐的幫助和老師的關心,我逐漸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三年級的時候發表了我的第一篇論文。
讓我感到比較遺憾的是,原本在園子裡的時間還有半年,現在由於疫情的影響,還不知何時能返校,也不知會以怎樣的形式畢業。
我很懷念在實驗室和師弟師妹們一起做實驗的日子。在隔離的日子裡,我更意識到這習以為常的秩序其實應該被珍惜。希望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今年能夠一如既往的有畢業典禮。
「我想做一名動畫導演」
美術學院動畫專業研究生 胡學長
早上六點,天光熹微,宿舍樓外不時傳來的掃地聲和鳥鳴聲預示著新的一天的甦醒。我結束了從前一天中午開始的工作,進入睡眠。
待到中午醒來,開始屬於我的新的一天。
清晨六點的清華園
我是美術學院動畫專業研三的學生,具體方向是二維動畫。為了準備畢業設計,我這個寒假沒有回家,一直在學校待著。
畢業設計要表達的主題是我從研究生開始的時候就確定好了的。過去的兩年半,我不斷地對具體的表達內容和形式進行打磨,最終在去年12月產出了一個具體可以執行製作的劇本,正式開始畢業作品的製作。
動畫短片的製作包括音樂、背景、補幀、上色、剪輯很多環節。因為疫情的發生,補幀、背景和剪輯的同學被困在家,缺乏設備無法進行工作,我只能找新的合作者。
距離提交作品的截止時間只剩下半個月,現在還有幾千張原畫沒有完成;已經完成的部分和自己腦海裡的構思也存在差距,這種差距也在每天追著我,催促我快點往前。
3月30日,畢業作品的全部鏡頭設定終於完成
動畫短片是線上的作品,所以相對於美術學院其他專業的同學而言,我受疫情的影響還比較小。
雕塑專業、服裝設計這類需要完成實體作品的專業的同學,由於無法返校,他們現在只能做一個線上的虛擬作品。為了能夠保證同學們按時畢業,學院的畢業要求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學生們不再需要提交實體作品,而是要在網上提交作品的三維模型。
往年美術學院的畢業展要在線下展覽廳布展,今年作品展覽也由線下轉為了線上。信息系的老師開發了一個2.5D的線上作品展覽系統,所有的畢業作品將在線上進行展示。
選擇動畫完全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動畫導演。為了這個目標,我做過一些小的短片做積累,找工作的時候也會儘量選擇與動畫電影直接相關的崗位。
這次疫情對電影產業的衝擊極大,這對之後一到兩年的動畫電影產業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具體到我自己身上,這種影響會讓我未來就業的方向產生多大改變還未可知。現在的我,就先做好手頭的事情,把我的畢業作品完成好。
回首研究生的時光,第一年在清華園裡認真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第二年去義大利交換感受藝術氛圍的薰陶,我這三年過得還算充實,但也仍有一些遺憾。
清華園的春天
最近準備畢設的時候,我讀了很多人文學院老師的論文,這些文章對我的藝術創作有非常大的啟發。可是當我想能進一步思考時,畢業已經越來越近了。
如果能夠重來一遍,我會在研一的時候就去讀這些論文,不局限於美術學院的專業課,而是多去修一些人文學院和社科學院的課程,這些學習會讓我受益終生。
「完美的一天≈科研的一天」
電子系博士 睿學長
我是電子系直博五年級的學生,研究方向是大數據分析和挖掘,平時敲代碼比較多。如大家所能想見的那樣,我的日常科研工作很少依賴於線下操作,因此雖然「禁足」在家,學術進度其實和前期計劃出入不大。
我剛按計劃提交了畢業論文,正在等待盲審的結果,這幾天的節奏也在等待中鬆弛了些。
誰也未曾想到,2020年開年的第一季度會是在隔離中度過的。
略微潔癖的我的桌面
按時離開學校,卻不能按時返校,同學們都自覺地在家與外界物理隔離著。我從與朋友們的交流中得到一定的激勵和能量。我們在小型微信群聊裡分享新聞信息,互相拋梗,在這不尋常的隔離期,這樣做似乎比較容易維持穩定的心理狀態。
有小夥伴說,「在家雲科研如何保持效率」是被翻牌最多的問題之一,於我個人而言,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精力特點安排好時間。
我的習慣是上午安排比較難的論文idea方面的內容,下午神思睏倦,就在論文框架下充實文字,晚上就根據任務完成情況機動安排,睡前再安排好第二天的內容。這是我疫情期間在家的一天,也和我所嚮往的完(xue)美(shu)的一天重疊很多。
媽媽的花還是按時開放了
由於畢業設計是需要長時間進行文字梳理,比較容易疲勞,影響產出效果,剛好在家可以使用「奶奶評審法」:我向奶奶介紹自己的研究內容,用她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和文字來進行論文的說明,這樣論文措辭和表述可以更通俗,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在交流過程中,身心也能得到放鬆。
「不確定的狀態被拉長,感覺有些失控」
社科學院博士 來自河邊的少年
現在有一種失控的感覺,從學生狀態跳到工作狀態,這個轉變過程突然被疫情卡住。新的變量橫空出現,很多事情變得複雜。
如果不是疫情,我現在應該已經能確定去哪兒,不用再糾結了,但現實是這種不確定的懸浮狀態又被拉長。希望至少畢業論文的外審和答辯程序不會出什麼么蛾子吧。
在家學習時的書桌
我的畢業論文其實受疫情影響不大。去年7月份完成田野調查,寒假放假前就已經寫完主體部分。不過寒假中完成的結論部分還是受到影響了,不能說寫的潦草吧,但也確實覺得不太達到標準,導師也說我的論文是「高開低走」哈哈。
在家裡還是比較缺乏學習環境的支持,沒有一些需要的書。不過好在已經通過了預答辯,我們系的預答辯是線上舉行的,程序和線下區別不大,就是沒法和老師們見面。我最近就在忙著提交送審材料。
我本來打算春節後開始找工作的,想去高校當博後或者老師。因為在大學裡工作相對自由,有更多空間掌控自己要研究什麼、做什麼。
我讀博前在政府部門工作了2年,每天朝九晚五,前後都有領導指揮著,有點受不了受約束的狀態。高校招聘老師和博後基本都在春節後進行,所以大家都等著過完年再遞交申請材料、面試和試講,但是現在各個學校的招聘都往後延期了,我也只能繼續等待。
博士教育本身帶給我的應該是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變化。就是能夠對某個社會現狀或者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這個看法不一定特別學術,但我知道是我思考之後產生的,而不是情緒化的的結果。而且我還可以把觀點有條理有邏輯的寫成1.2w-2w字的文章,並用社會科學的方法證明。
一轉眼就要畢業了,其實我對於申請入學時的事情反而記得更加清楚。真正入學後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課、寫文章、做研究,可能就沒有那麼多所謂的時間節點了。人大多都是對不確定的狀態印象更深刻吧,畢竟更走心了。我還記得當時那種自信和懷疑相結合的忽高忽低的心理狀態。
去年冬季,雪後宿舍樓
博士生涯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抓住機會出國交流吧,考慮到自己年齡不佔優勢,就想早點畢業。現在回過頭想想,我還是應該在二年級下學期出去看看的,畢竟以後工作了,就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去完成這個事情了。
「第一次上大學,還不太熟練」
社科學院國際政治系本科生 某sir
第一次上大學,還不太熟練。
有的同學大學四年像過了十年,我就是四年像過了兩年(手動狗頭)。不過也還可以接受吧,只要自我定位低,就都不是問題。這個其實跟性格關係很大,我也不能強求自己,只是說以後可能會有所改變。
我是國際政治專業的本科生,正常畢業倒是不受疫情影響,就是和導師交流論文不太方便,寫郵件總感覺怪怪的。最近畢設也寫的差不多。白天就是上上課,讀讀文獻,學點數據分析的知識(邊學邊玩),晚上看看新聞,練會琴,一天也就過去了。雖然理論上一天能做更多的事情,不過自我感覺目前的節奏還可以。
日日重溫大一數學
我是打算出國讀研的,offer都已經拿到了,最近在糾結選美國還是新加坡。我其實更喜歡新加坡一點,因為新加坡是一個很好的觀察世界的窗口,對待東西方思想都比較寬容。而且新加坡的發展比較務實,環境好,社會也穩定。我當時申美國其實就是想衝一下名校,本來也沒打算能申請到的,算是蒙中了吧。
不過受疫情影響,至今籤證、租房時間都未可知,而且申請的學校8月份就開學了。我估計不管選哪兒,到時候都得先在家上一陣子網課了。
我其實還沒想好以後該走的道路,讀研也是想多給自己一點思考的時間。研究生的專業我換成了公共政策,感覺會更實用吧,除了本科學的國際問題研究外,還會用到比較多的經濟學知識,無論以後選擇工作還是研究都用得上。
你問我本科四年最難忘的回憶是什麼,我在想,最難忘的回憶也許應該是有點轟轟烈烈的事情吧。但我是一個每天都過得差不多的人,比較平淡,一下也想不起來什麼,順著時間想一想的話,可能,是軍訓那會剛認識時的真誠與拘謹吧。
我們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進。對這群站在人生岔路口的畢業生們而言,疫情這隻蝴蝶扇動出的颶風帶來的效應到底有多大,或許只有時間才能回答。
但是衝擊會不會轉換成另一種機遇,清華人們也在通過不同的努力,堅持著科研,堅持著思考,在各自的路中找到答案。
來源:清華研讀間 文字:十一 老周 阿狸醬 編輯:一水 責編:巫山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