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5位清華畢業生的故事:完成了畢業論文、做好科研……

2020-12-23 校園快報

2020年註定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的春天,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疫情的影響。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站在人生岔路口,即將邁入新的人生階段——畢業生疫情對於他們而言意味著什麼,他們的畢業和求職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這是五位清華畢業年級學生的故事。

「今天也是平平無奇的科研的一天」

化工系博士 王學姐

寒假回家前的最後一天,我又檢查了一下電腦裡的實驗數據是否安好。背著電腦裡的數據乘上高鐵,那時的我本打算在家過完年之後就返校,繼續完成我的博士畢業論文。

我是化工系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直博五年級的學生。回家之前,我按照計劃完成了畢業論文中需要的實驗操作和數據採集工作。

這兩個月,我慶幸並感謝自己當時的不拖延,讓我在因疫情影響不能返校時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畢業論文

油菜花田裡的「放風」

不得不承認,在家辦公對我而言確實是一個挑戰。家裡的環境很容易使我放鬆下來,進而陷入低效率的狀態。

當夜幕降臨,世界沉寂之時,我的效率會更高一些,所以我會更多地利用晚上的時間來進行工作。我的論文已經基本完成,預計這幾天就會送審。

五年,聽起來感覺時間很長,但是轉眼之間,我也即將度過自己求學生涯的最後一年,結束我的博士生活

回想起自己剛進組進行科研的時候,由於無法很好地適應博士生活的節奏,我的壓力很大。從本科生直接向博士生的轉變,帶來的不僅是學習內容的變化。

很感謝實驗室師兄師姐的幫助和老師的關心,我逐漸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三年級的時候發表了我的第一篇論文。

讓我感到比較遺憾的是,原本在園子裡的時間還有半年,現在由於疫情的影響,還不知何時能返校,也不知會以怎樣的形式畢業

我很懷念在實驗室和師弟師妹們一起做實驗的日子。在隔離的日子裡,我更意識到這習以為常的秩序其實應該被珍惜。希望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今年能夠一如既往的有畢業典禮。

「我想做一名動畫導演」

美術學院動畫專業研究生 胡學長

早上六點,天光熹微,宿舍樓外不時傳來的掃地聲和鳥鳴聲預示著新的一天的甦醒。我結束了從前一天中午開始的工作,進入睡眠。

待到中午醒來,開始屬於我的新的一天

清晨六點的清華園

我是美術學院動畫專業研三的學生,具體方向是二維動畫。為了準備畢業設計,我這個寒假沒有回家,一直在學校待著。

畢業設計要表達的主題是我從研究生開始的時候就確定好了的。過去的兩年半,我不斷地對具體的表達內容和形式進行打磨,最終在去年12月產出了一個具體可以執行製作的劇本,正式開始畢業作品的製作。

動畫短片的製作包括音樂、背景、補幀、上色、剪輯很多環節。因為疫情的發生,補幀、背景和剪輯的同學被困在家,缺乏設備無法進行工作,我只能找新的合作者。

距離提交作品的截止時間只剩下半個月,現在還有幾千張原畫沒有完成;已經完成的部分和自己腦海裡的構思也存在差距,這種差距也在每天追著我,催促我快點往前

3月30日,畢業作品的全部鏡頭設定終於完成

動畫短片是線上的作品,所以相對於美術學院其他專業的同學而言,我受疫情的影響還比較小。

雕塑專業、服裝設計這類需要完成實體作品的專業的同學,由於無法返校,他們現在只能做一個線上的虛擬作品。為了能夠保證同學們按時畢業,學院的畢業要求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學生們不再需要提交實體作品,而是要在網上提交作品的三維模型。

往年美術學院的畢業展要在線下展覽廳布展,今年作品展覽也由線下轉為了線上。信息系的老師開發了一個2.5D的線上作品展覽系統,所有的畢業作品將在線上進行展示

選擇動畫完全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動畫導演。為了這個目標,我做過一些小的短片做積累,找工作的時候也會儘量選擇與動畫電影直接相關的崗位。

這次疫情對電影產業的衝擊極大,這對之後一到兩年的動畫電影產業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具體到我自己身上,這種影響會讓我未來就業的方向產生多大改變還未可知。現在的我,就先做好手頭的事情,把我的畢業作品完成好。

回首研究生的時光,第一年在清華園裡認真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第二年去義大利交換感受藝術氛圍的薰陶,我這三年過得還算充實,但也仍有一些遺憾。

清華園的春天

最近準備畢設的時候,我讀了很多人文學院老師的論文,這些文章對我的藝術創作有非常大的啟發。可是當我想能進一步思考時,畢業已經越來越近了。

如果能夠重來一遍,我會在研一的時候就去讀這些論文,不局限於美術學院的專業課,而是多去修一些人文學院和社科學院的課程,這些學習會讓我受益終生。

「完美的一天≈科研的一天」

電子系博士 睿學長

我是電子系直博五年級的學生,研究方向是大數據分析和挖掘,平時敲代碼比較多。如大家所能想見的那樣,我的日常科研工作很少依賴於線下操作,因此雖然「禁足」在家,學術進度其實和前期計劃出入不大。

我剛按計劃提交了畢業論文,正在等待盲審的結果,這幾天的節奏也在等待中鬆弛了些。

誰也未曾想到,2020年開年的第一季度會是在隔離中度過的。

略微潔癖的我的桌面

按時離開學校,卻不能按時返校,同學們都自覺地在家與外界物理隔離著。我從與朋友們的交流中得到一定的激勵和能量。我們在小型微信群聊裡分享新聞信息,互相拋梗,在這不尋常的隔離期,這樣做似乎比較容易維持穩定的心理狀態。

有小夥伴說,「在家雲科研如何保持效率」是被翻牌最多的問題之一,於我個人而言,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精力特點安排好時間。

我的習慣是上午安排比較難的論文idea方面的內容,下午神思睏倦,就在論文框架下充實文字,晚上就根據任務完成情況機動安排,睡前再安排好第二天的內容。這是我疫情期間在家的一天,也和我所嚮往的完(xue)美(shu)的一天重疊很多。

媽媽的花還是按時開放了

由於畢業設計是需要長時間進行文字梳理,比較容易疲勞,影響產出效果,剛好在家可以使用「奶奶評審法」:我向奶奶介紹自己的研究內容,用她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和文字來進行論文的說明,這樣論文措辭和表述可以更通俗,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在交流過程中,身心也能得到放鬆。

「不確定的狀態被拉長,感覺有些失控」

社科學院博士 來自河邊的少年

現在有一種失控的感覺,從學生狀態跳到工作狀態,這個轉變過程突然被疫情卡住。新的變量橫空出現,很多事情變得複雜。

如果不是疫情,我現在應該已經能確定去哪兒,不用再糾結了,但現實是這種不確定的懸浮狀態又被拉長。希望至少畢業論文的外審和答辯程序不會出什麼么蛾子吧。

在家學習時的書桌

我的畢業論文其實受疫情影響不大。去年7月份完成田野調查,寒假放假前就已經寫完主體部分。不過寒假中完成的結論部分還是受到影響了,不能說寫的潦草吧,但也確實覺得不太達到標準,導師也說我的論文是「高開低走」哈哈。

在家裡還是比較缺乏學習環境的支持,沒有一些需要的書。不過好在已經通過了預答辯,我們系的預答辯是線上舉行的,程序和線下區別不大,就是沒法和老師們見面。我最近就在忙著提交送審材料。

我本來打算春節後開始找工作的,想去高校當博後或者老師。因為在大學裡工作相對自由,有更多空間掌控自己要研究什麼、做什麼。

我讀博前在政府部門工作了2年,每天朝九晚五,前後都有領導指揮著,有點受不了受約束的狀態。高校招聘老師和博後基本都在春節後進行,所以大家都等著過完年再遞交申請材料、面試和試講,但是現在各個學校的招聘都往後延期了,我也只能繼續等待。

博士教育本身帶給我的應該是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變化。就是能夠對某個社會現狀或者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這個看法不一定特別學術,但我知道是我思考之後產生的,而不是情緒化的的結果。而且我還可以把觀點有條理有邏輯的寫成1.2w-2w字的文章,並用社會科學的方法證明。

一轉眼就要畢業了,其實我對於申請入學時的事情反而記得更加清楚。真正入學後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課、寫文章、做研究,可能就沒有那麼多所謂的時間節點了。人大多都是對不確定的狀態印象更深刻吧,畢竟更走心了。我還記得當時那種自信和懷疑相結合的忽高忽低的心理狀態。

去年冬季,雪後宿舍樓

博士生涯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抓住機會出國交流吧,考慮到自己年齡不佔優勢,就想早點畢業。現在回過頭想想,我還是應該在二年級下學期出去看看的,畢竟以後工作了,就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去完成這個事情了。

「第一次上大學,還不太熟練」

社科學院國際政治系本科生 某sir

第一次上大學,還不太熟練。

有的同學大學四年像過了十年,我就是四年像過了兩年(手動狗頭)。不過也還可以接受吧,只要自我定位低,就都不是問題。這個其實跟性格關係很大,我也不能強求自己,只是說以後可能會有所改變。

我是國際政治專業的本科生,正常畢業倒是不受疫情影響,就是和導師交流論文不太方便,寫郵件總感覺怪怪的。最近畢設也寫的差不多。白天就是上上課,讀讀文獻,學點數據分析的知識(邊學邊玩),晚上看看新聞,練會琴,一天也就過去了。雖然理論上一天能做更多的事情,不過自我感覺目前的節奏還可以。

日日重溫大一數學

我是打算出國讀研的,offer都已經拿到了,最近在糾結選美國還是新加坡。我其實更喜歡新加坡一點,因為新加坡是一個很好的觀察世界的窗口,對待東西方思想都比較寬容。而且新加坡的發展比較務實,環境好,社會也穩定。我當時申美國其實就是想衝一下名校,本來也沒打算能申請到的,算是蒙中了吧。

不過受疫情影響,至今籤證、租房時間都未可知,而且申請的學校8月份就開學了。我估計不管選哪兒,到時候都得先在家上一陣子網課了。

我其實還沒想好以後該走的道路,讀研也是想多給自己一點思考的時間。研究生的專業我換成了公共政策,感覺會更實用吧,除了本科學的國際問題研究外,還會用到比較多的經濟學知識,無論以後選擇工作還是研究都用得上。

你問我本科四年最難忘的回憶是什麼,我在想,最難忘的回憶也許應該是有點轟轟烈烈的事情吧。但我是一個每天都過得差不多的人,比較平淡,一下也想不起來什麼,順著時間想一想的話,可能,是軍訓那會剛認識時的真誠與拘謹吧

我們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進。對這群站在人生岔路口的畢業生們而言,疫情這隻蝴蝶扇動出的颶風帶來的效應到底有多大,或許只有時間才能回答。

但是衝擊會不會轉換成另一種機遇,清華人們也在通過不同的努力,堅持著科研,堅持著思考,在各自的路中找到答案。

來源:清華研讀間 文字:十一 老周 阿狸醬 編輯:一水 責編:巫山雲

相關焦點

  • 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2020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通知
    一、組織實施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人才能力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教學計劃中的必修學分,要求所有畢業生及其指導教師務必予以高度重視,克服各種困難,保證畢業設計(論文)如期完成,努力將疫情防控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各學院要根據專業特點及實際情況,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提前謀劃,進行分類指導。
  • 疫情之下畢業論文怎麼辦?師生建議高校碩博士畢業生可先返校
    對王舒來說,能否按時畢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返校做實驗的日期。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推遲了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春季學期。由於學生來源廣泛,高校更是嚴格禁止學生返校。在很多高校,實驗室只對博士後和正式教職工開放,即使學生寒假期間沒有離開學校所在地,也無法返校幹活。
  • 疫情之下,我的畢業論文怎麼辦
    對王舒來說,能否按時畢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返校做實驗的日期。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推遲了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春季學期。由於學生來源廣泛,高校更是嚴格禁止學生返校。在很多高校,實驗室只對博士後和正式教職工開放,即使學生寒假期間沒有離開學校所在地,也無法返校幹活。
  • 受疫情影響 清華等多所高校開啟畢業論文線上答辯
    教育部官網公布,2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舉行發布會稱,教育部門對疫情防控期間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會根據疫情的變化,適時做出有關高校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和答辯時間的相關要求和具體安排。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28日新聞發發布會內容顯示,研究生畢業答辯、學位審核適當延長,應屆畢業生身份保留兩年。
  • 清華大學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畢業生就業工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成為當前社會關注重點,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畢業生就業工作,努力實現2020屆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中公考研小編整理相關資訊,關注一下~清華大學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畢業生就業工作——「教育系統多措並舉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系列之六教育部簡報〔2020〕第17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多次召開會議作出部署,要求「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
  • 長沙師範學院2020年疫情期間成教函授生網絡教學與畢業論文指導...
    長沙師範學院2020年疫情期間成教函授生網絡教學與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通知各成教函授教學站:根據教育部《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教高廳[2020]2號)和省教育廳《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本科學校本專科教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遵循「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
  • 看清華學子如何宅家完成高質量學位論文!
    疫情期間,在家撰寫學位論文的地學系2017級碩士生曹超紀表示,在家寫論文,對自己的自制力是一次考驗,也是一種鍛鍊。目前,他的論文進展情況良好,已經通過網上視頻會議的方式完成了預答辯,和學位論文的撰寫和送審工作。除了完成科研的本職工作外,汪澤每天還會安排時間發展愛好、豐富生活,也讓科研更具效率:英語學習、快板訓練、體育鍛鍊都在他的日程表中。他還經常和其他留校的畢業年級博士生們一起交流,去操場上進行體育鍛鍊,避免獨自學習的「孤立無助」感。
  • 這些北大博士生的畢業論文,完成了關鍵一步!
    近日,北大物理學院光學所的18位博士生在線完成了畢業論文預答辯工作受到疫情影響北大今年的博士生預答辯工作也顯得格外特殊雖然北京大學已經線上開學月餘但博士生和導師們無法在實驗室、會議室碰面仍然困擾著大家防疫教學兩手抓,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現代光學所三月如期舉辦了遠程視頻博士畢業生預答辯會。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和臨床協調,順利完成了線上預答辯。
  • 在武漢大學成長,在清華大學開花,清華科研之花白蕊的故事
    清華特等獎的博士生四年完成碩博連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最近幾年湧現出大量優秀的科研人才,已經畢業的萬蕊雪本科期間從中山大學申請到清華大學施一公實驗室學習的機會,本碩博期間萬蕊雪發表了6篇CNS主刊論文,而她的師妹白蕊更厲害,還沒有博士畢業就在2018年入選中國科協2018年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正常的碩博連讀需要5.5~8年的時間,而白蕊僅用了4年時間就可以提前畢業,並且獲得清華大學特等獎,四年的研究生時間內完成了8篇CNS主刊論文,並且提前得到西湖大學博士後的職位,未來將是新建的西湖大學優秀的青年教授!
  • 3月政策盤點|疫情期間高校畢業生可遠程論文答辯;高考延期一個月
    《關於做好2020年上半年畢業研究生學位授予相關工作的通知》決勝網3月4日獲悉,近日,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上半年畢業研究生學位授予相關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研究生培養單位要高度重視,創新管理模式,做好學位授予工作精細預案。
  • 疫情防控發布會|推遲開學是否會對畢業生的畢業論文、畢業答辯有所...
    【新民晚報·新民網】推遲開學是否會對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產生影響?畢業答辯的時間是否應會因此做出相應的調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教育部日前出臺《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針對寒假期間大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也作出了全部暫停的要求,同時要求各高校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可以做出適當減免實習學分的政策。
  • 當畢業遇到疫情 高校如何做好擺渡人
    3月18日,北京市教委發布「做好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應屆畢業生畢業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對按時完成培養計劃且畢業論文(設計)符合質量要求的學生,應努力保障其順利畢業;因疫情影響確實無法按時畢業的學生,可適當延長畢業期限。對於課程學習、考試、答辯、畢業手續辦理、離校等重點工作情況,要通過多種渠道及時準確地通知到每一位相關學生。
  • 論文大業:疫情期間,CNUer這樣寫!
    運用種種技巧 完成他們的論文的呢? 02 多種方式,認真對待 ——2017級國際貿易與經濟系 柴夢儀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在完成日常網上課程的同時,也要同時為結課論文做準備。
  • 學在SIGS|實踐與理論碰撞科研火花——金融碩士優秀畢業生論文分享
    郭星汝、張子奇、周銳三位畢業生優秀論文獲得者,分享了他們在清華SIGS的科研與導學心得。 在不斷磨礪中堅定自我——郭星汝郭星汝,金融碩士畢業生,師從劉淳副教授,專業方向為創業與公司金融。碩士期間獲評國家獎學金、優秀畢業論文、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畢業後前往中金資本,任投資分析師職位。
  • 在讀期間喜結連理 清華研究生夫婦抱娃獲學位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上周末,清華大學相繼為5171名研究生和3338名本科生舉行畢業典禮。一對在讀書期間喜結連理,又在畢業前夕收穫新生命的研究生夫婦獲得校長陳吉寧的特別推薦,他藉此鼓勵畢業生,要心存敬畏,勇敢擔起家國責任。  被校長隆重推薦的這對研究生夫妻就讀於清華熱能系,丈夫仲曉波是碩士畢業生,妻子陳程是博士畢業生。
  • 追趕+拼搏+……來聽4位畢業生的科研故事
    2020我畢業【追趕+拼搏+……來聽4位畢業生的科研故事】在特殊的學期裡,畢業生們度過了一段特殊的科研時光……他們都收穫了哪些科研感悟?經歷了哪些科研故事?
  • 如何寫好畢業論文?畢業論文的5個要點
    現在擺在畢業生面前最大的一個考驗:畢業論文。有畢業生論文已經過審完成,但也有部分畢業生的論文還在加載中,紛紛表示愁緒萬分,並且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有部分畢業生的論文由於無法返校做實驗而匆忙換選題,更是難上加難。
  • 清華畢業典禮「雲」上辦全程中英文雙語直播 清華校長講「職責」
    清華大學昨天舉行首次「雲上」畢業典禮。典禮在校內大禮堂前、東大操場等17處會場舉行,全程中英文雙語直播,讓因為疫情不能返校的畢業生和不能到學校參加典禮的畢業生親友通過網絡直播參加這場特殊的畢業典禮。清華校長邱勇院士發表了以「用一生去堅守不可放棄的職責」為主題的演講。邱勇院士在演講時說,相信這場特殊時期的畢業典禮對所有同學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 本科畢業直博清華,年輕女科學家3年發5篇論文,現又入創新人才榜
    7年前,她中山大學本科畢業,直博清華,在3年以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雜誌上發表5篇論文,現年僅30歲又入「35歲以下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35人」名單。她就是施一公的學生,西湖大學西湖學者萬蕊雪。在讀博期間,她還曾獲得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清華大學「學術新秀」、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等獎項。2016年,她就入選了全國僅5人的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並獲得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去年又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讓畢業生按期畢業是剛需目標
    湖北人民、武漢人民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要切實做好「六保」工作,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武漢大學何時才能複課?學生就業是否受到了影響?帶著這些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