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大學2019級碩士季某在社交平臺上發表不當言論,被媒體和一眾網友群起而攻之,而當事人學校立馬發表聲明表明立場、劃清界限並成立調查組進行調查。回看近一段時間以來,因發表不當言論而「討伐」甚至獲得處分的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作家方方在疫情期間發表疫情日記被網友和媒體攻擊為賣國、遞刀子;然後是許可馨在疫情期間發表不當言論並與網友在網上隔空互懟;再後來則是海南大學退休教授王小妮和湖北大學教授梁豔平各自因為不當言論獲得處分。真是忙壞了一些熱心網友和有關機構。
應該說這是一種非常不正常的現象,這呈現出來的是整體層面日益開放和個人言論空間被日益禁錮的社會,是否有必要對個人所謂的「不當」言論動輒上綱上線,值得深思。
對於層出不窮的不當言論事件,究其原因很好理解,現代社會中個人接觸和傳播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接受到的思想越來越多樣化,尤其是學校老師和學生,這些事件裡面的大多數人都是知識分子,這些人群接觸的信息多了,自然就會跳出一些原有框架,對一些事件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和評價,這是一個社會越來越開放的必然趨勢和特點。就我在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接觸到的老師來說,他們思想都是非常開明的,對一些社會事件,也有著與官方不一樣的看法,當然他們都比較謹言慎行。但是我們的官方機構包括民間的一些人士還抱著集體主義、思想統一來看待社會上的言論,兩者之間必然出現碰撞,而在權威上佔據劣勢地位的言論當事人往往以認罪受罰的結果收尾。我「悲觀」預測,在以後這種不當言論事件還會愈加頻繁。
對於不當言論事件的處理手法,不敢苟同。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這種出現一個摁倒一個的做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言論是不可預測的,反而會有很嚴重的負面影響,畢竟萬馬齊喑究可哀。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人的言論辱國了,影響不好,果真如此嗎?細究這些言論,無非是對一些事情的評價過激或者超出某些人的認知界限,從而被打成異端,甚至有時候我們明明覺得一些人的言論還頗具道理。至於不利影響,社會日益開放,大家都有自己的信息接受渠道和是非價值判斷,就那幾句話能影響別人?誰也不比誰傻。就像某位有名的歷史老師說的「就算我聲稱我要幹嘛幹嘛,做不好的事情,我付出行動了嗎,你就給我定罪」。果真有實在出格的言論,批評教訓幾句即可,那種恨不得要當事人跪地求饒、痛哭流涕的做法實在不可取。
一個社會的自信從哪裡來,就在於對不同意見的包容。讓別人說幾句話又何妨,奉勸一些人放下那些無用的執念,社會在前進,各人做好各人的事,豈不美哉?當大家對一些出格的言論習以為常的時候。這個社會就真的進步了,有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