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物證開口「說話」,在案發現場尋跡覓蹤:他們是成功破案背後的「無名英雄」

2021-03-02 人民公安報


陳海英:讓沉默的物證「開口說話」

陳海英,2003年8月參加公安工作,現任江西省贛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DNA實驗室主任。先後出現場500餘次,參與解剖屍體近百具,受理物證檢驗案件7000餘起,檢驗物證檢材1.2萬餘份,出具物證檢驗報告3300餘份。陳海英入選第五屆全國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青年人才庫成員,榮立二等功1次,獲得多項榮譽稱號。

陳海英在做檢驗。劉平 攝

陳海英是醫學專業畢業的,但醫生和法醫卻相差很大。她第一次解剖屍體就吐翻了。但這並沒有讓她退卻。憑著對職業的篤定和不服輸的精神,在很短的時間內,陳海英便從醫生的角色切換到了法醫職業上來。


一根毛髮、一滴血跡,都是揭開真相的重要細節;一處傷痕、一個手勢,都是亡者留下的無聲之語。陳海英要求自己每一次出現場,每一次檢測,都必須盡心盡力,不能出現錯漏。她嚴謹地對待每一個案子,每一步都以科學的精神、探索的態度,依照程序和規定進行。

值得驕傲的是,目前,陳海英所做的鑑定全部被法庭採納,準確率達100%,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錯檢事件。

每一份檢材的背後,可能就藏有破案密碼,就能依此尋到真兇。贛州市公安局只有一個DNA實驗室,這些年來,各式各樣的檢材,源源不斷地從各地公安局送到實驗室,等著出結果,陳海英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工作狂」。


2015年8月5日上午,湛田鄉某村發生一起特大殺人案。當時,案發現場沒有目擊證人,中心現場沒有公共視頻,沒有有效的破案線索,民警都指望通過DNA破案。

正在休假的陳海英了解情況後,連夜趕到DNA實驗室,與同事巫啟民並肩作戰。「前期檢驗的結果不理想,分型圖譜雜峰較多。」巫啟民記得,為進一步獲得良好分型圖譜,陳海英通過專業手段,最終獲得一條可靠的DNA信息。

將結果報告專案指揮部後,分批次總計送來了3000餘份生物檢材排查樣本。經過5晝夜連續奮戰,最終通過DNA技術鎖定犯罪嫌疑人劉某。

此前,贛州市開發區還發生一起殺害老人和小孩的惡性案件。因為案發現場為高校周邊的賓館,人員進出繁雜,排查工作如同大海撈針。陳海英一個人在實驗室兩個多月加班熬夜,案件仍然沒有突破。

那幾個月,陳海英因為「熬」這個案子,整個人消瘦了不少,但她仍然不願放棄。後來在某個傍晚,跟往常一樣,她比對排查樣本,分析數據,突然,一張圖譜讓在場民警激動不已,經再三比對,確定排查的某份血樣與現場檢出的信息存在關聯。再經過進一步比對,成功比中嫌疑人劉某。

「物證『說話』了,結果比中了。那一刻,真的,整個人都輕鬆了。」陳海英說,從業17年,她最享受的一刻,就是檢測結果出現重大進展的時候。「所有加班加點帶來的疲憊都會煙消雲散。」

通過專業技術一次次破解「屍語」密碼,讓案件得以破獲的同時,也讓陳海英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法醫物證DNA技術在日常破案中越來越重要,而且新技術層出不窮,要順應形勢的發展,必須不斷學習創新。

為了探索DNA傳統提取方法的改良之路,陳海英大量閱讀國內外文獻,向有先進經驗的同行學習,並對國內外的各個DNA提取試劑盒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

經過反覆實驗論證,她和大家一起,終於在2013年建立了接觸性DNA檢驗改良方法的初步模型。團隊將改良方法用於實戰,在實戰中慢慢摸索出更多的經驗,有效精簡步驟、降低汙染概率、縮短提取時間。如今,接觸性DNA的檢出率從之前的6%提高到了25%,與傳統方法相比,檢出率提高了317%。

刑事技術工作,對人才的依賴性非常大。因此,實驗室的任務,除了破案和科研,還要助人成長,培養人才。

「陳海英是我們刑偵技術團隊的優秀領跑者。」贛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支隊長謝江說,這些年,在陳海英的帶領下,該局DNA實驗室已成為了全省唯一一個通過國家實驗室認證的DNA實驗室和公安部重點DNA實驗室。

在生活上,陳海英非常關心同事。與基層公安單位戰友聚在一起的時候,她給人留下豪氣、爽快的形象,大家都稱她「海哥」。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陳海英基本上很少有大塊時間空出來照顧家庭。照顧家人的重任自然落到了愛人張信忠肩上。陳海英的愛人張信忠對她完全理解,也很心疼,「我對她的希望,就是希望她能好好地睡一覺。」

(本報記者 陳希 通訊員 黃志良 張飛君)

吳凡:在案發現場尋跡覓蹤探尋真相

吳凡,35歲,現任福建省仙遊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技術隊科員。每次現場勘查他都一絲不苟,對現場信息和作案手段進行研究分析,為偵查辦案部門提供了偵查方向和破案信息。從警12年來,他累計勘查現場1232次,協助破獲案件221起,多次被上級部門通報表揚,3次獲得市、縣級個人嘉獎。前不久,被公安部評為「優秀刑事技術民警」。

吳凡在工作中。

吳凡專注、嚴謹、話不多、有點嚴肅,這是他給同事留下的印象。他是全隊公認的「痕跡專家」。他始終堅信不管犯罪嫌疑人如何狡猾,都會在現場留下痕跡。刑事技術民警要心細如髮,像獵人那樣尋跡覓蹤,提取一切有利於破案的線索。

刑事技術民警是成功破案背後的「無名英雄」。12年如一日的堅守,不僅沒有消磨掉吳凡的工作熱情,反而堅定了他的從警初心和使命擔當。


2019年8月的一天深夜,仙遊縣度尾鎮發生一起入室盜竊案,受害人家中數十根名貴紅木被盜,涉案價值巨大。當時正值颱風「白鹿」登陸期間,狂風肆虐、暴雨如注。

案發現場雜亂不堪,加之受雨水衝刷,有些痕跡已消失了,現場勘驗工作遇上了不少麻煩。吳凡不停地給隊友打氣鼓勁,同時通過對比分析,鎖定了幾處嫌疑人可能留下痕跡的地方。他彎著腰,屏住呼吸,不管現場如何狹窄,只要可能留有痕跡的地方,他都要縮著身子探查一遍,上到房頂陽臺,下到牆角縫隙,搜尋範圍逐漸延伸鋪開。幾輪工作下來,時間已經過去3個多小時,可還是沒有絲毫收穫。

吳凡沒有輕言放棄,沒有線索就再思考,沒有情況就再詢問,沒有物證就再尋找關鍵部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耐心的分析判斷,最終從窗戶護欄上提取到微量的生物物證,成功比中兩名犯罪嫌疑人,為破案指明了方向,很快成功追回被盜財物。

奔赴勘驗現場,吳凡比誰都急。因為他知道早一點趕到現場,就有多一份破案的可能。到了現場,他又表現出冷靜沉穩的職業特質,獨立分析判斷,細緻對待每一枚指紋、每一件物證,為破案打開了一道道關鍵突破口。

今年5月的一天,吳凡和同事勘查一處入室盜竊案現場。這是一棟四層樓的民房,一樓到二樓的鐵門門鎖被人撬開,三樓保險柜被打開,裡面的現金被盜一空。根據現場視頻監控,結合前期的案件特徵,民警分析犯罪嫌疑人已經連續作案多起。

長年累月的實戰,讓吳凡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練就了他捕獲現場痕跡的特有感覺。在他人眼裡平常無奇的物件,在他手裡往往能成為扭轉局面的關鍵線索。

吳凡和同事分工合作,先是判斷出嫌疑人的作案路線,又找到遺落在現場的作案工具——螺絲刀和扳手,最終在扳手的手柄末端提取到痕跡物證,成功比中嫌疑人。按照吳凡提供的關鍵線索,辦案民警一連破獲8起入室盜竊案。


案發現場就是刑技戰場,吳凡眼裡有痕跡,心中有細節。每次到現場,他一遍遍詢問受害人,努力把案發前後的差異變化搞得一清二楚。物證痕跡的發現提取,現場場景的固定拍攝,每一個步驟他都做得專心細緻。他常說:「每個細節都很重要,錯過一處,可能就放過嫌疑人,勘查提取再仔細也不為過。」

在技術中隊,吳凡算是一名老師傅了。雖然看上去有點嚴肅,但只要同事請教技術問題,他的雙眼就會閃光。同事們都親切地喊他「凡哥」。

刑事科學技術工作專業性強,涉及範圍廣,各項精密儀器和工作程序要求嚴格。為了幫助年輕民警快速成長成材,只要情況允許,他都會帶他們到現場觀摩實踐,講解勘查提取物證的方法、步驟和技巧,引導他們結合專業知識思考總結,提高專業實操水平。

不管他在家休息,還是到外地出差,有技術問題就找「凡哥」,他的手機成了年輕民警隨時可以撥打的業務熱線。但凡是業務上的難題,吳凡有問必答,毫無保留。經常在深更半夜裡,吳凡被一陣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驚醒,他趕緊披衣下床,為戰鬥在勘查一線的隊友釋疑解惑。

在基層從事刑事技術工作,單調重複的工作幹久了,也會有年輕隊友沉不住氣,工作激情和思想狀態起伏波動大。吳凡扮好思想引路人的角色,經常分享個人的成長曆程,引導大家甘當背後無名英雄,做一名平凡但不平淡的刑事技術民警。

老師傅傳道授業解惑,新生代也在比學中爭當能手。在他的帶領下,幾年來,傅盛晟等一批年輕刑事技術民警嶄露頭角,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幹,也為刑事技術中隊注入了新鮮血液。

(文/圖 本報記者 鄭明 通訊員 劉永芳)

相關焦點

  • 張忻鑫:案發現場的「聽風者」
    讓物證「開口說話」如果森林裡有一片樹葉飄落,即使聲音再微弱,也是有聲響的。案發現場,一枚指印、一個鞋印,再無聲的痕跡,都有可能成為破案的關鍵。20年專注於現場勘查痕跡檢驗的張忻鑫就是那個還原真相的「聽風者」。他的使命就是要讓無聲的物證「開口說話」,重建現場。2015年11月的一天早上,天津警方接到市民報案,在一處河邊的綠化帶裡發現一具女屍。張忻鑫和同事迅速趕往案發現場。可惜無法提取到可靠的足跡和指紋。
  • 老物證「開口說話」,鹽城21年前的殺人搶劫案破了
    經當地兩名村幹部回憶,案發的前一天,也就是 1999 年 1 月 4 日晚,他們見到了嫌疑人。" 許長年說,當時兩名村幹部吃完晚飯後一起回家,正好看到一名可疑男子,口音 " 有點侉 ",像阜寧一帶的口音,這人還給村幹部遞了煙。
  • 武漢警方破獲28年前命案 現場痕跡物證成破案關鍵
    據了解,這也是近年武漢市公安局破獲的距離發案時間最久的一起命案,而案發現場的痕跡物證成為破案的關鍵。60歲太婆家中被人捅死倒在客廳1992年4月27日下午3時15分許,萬松園街派出所接到報警,一個60多歲的婆婆在家中被殺害,現場就在萬松園路一居民樓4樓。
  • 成功告破
    淄博刑警異地排兇勠力攻堅24小時的經歷背後,卻從一個側面了解到他們的拼搏努力和苦辣酸甜。2020年6月,刑事技術民警在仔細分析中心現場提取的痕跡物證時,發現犯罪現場生物檢材與德州一個王姓男子有關聯。專案組民警隨即兩赴德州對適齡的王姓男子進行走訪排查,但均未發現可疑人員,偵查工作再次陷入僵局。專案組民警沒有氣餒,立誓只要有一絲希望,也要堅定不移地查下去。功夫不負苦心人。一名村民提供的線索讓案件出現新的轉機,又將民警引導到了河北滄州。
  • 實驗室裡的「福爾摩斯」:破案後比中了五百萬還爽
    >專注到細胞裡面去他們是實驗室裡的「福爾摩斯」接到群眾報案,禪城張槎一出租屋發生了一起盜竊事件,刑警錢水和一幫手足,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入案發現場前,刑偵人員必須先戴好頭套、口罩、手套、鞋套,儘量保護好現場,同時在最短的時間內搜集物證,帶回實驗室進行檢驗。所謂雁過必定留痕,犯罪分子在作案後肯定會留下蛛絲馬跡。雷射發現儀,能發現肉眼看不見的物證。
  • 「阿美衫」上提取關鍵物證
    刑科所教導員(原技術大隊副大隊長)兼法醫沈高芳說,當時收到「阿美衫」時,她是第一次接觸到這一物證。兩名送檢的民警在案發時還沒有參加公安工作,不了解案情,無法向刑科所檢驗人員提供詳細的案件情況。21年前的物證檢驗人員也是第一次遇到,對這件「阿美衫」的檢驗工作相當重視,接受物證時已是臘月二十二了。
  • 破案,懲兇是對社會公平正義最好的解讀
    讓「失聯」物證重獲新生惟其磨礪,始得玉成。命案積案面臨著年代久遠、時過境遷的現實狀況,通常不具備開展大範圍摸底排查的條件,案發現場和物證成為偵破工作中最重要的抓手。由於時間跨度長,相當一部分案件存在物證不全、檢驗不到位的問題。
  • 因為多看了一眼,案發後不到48小時命案告破……
    案發第一現場就在4樓一間出租屋裡。   幾撥人輪流勘查現場,都沒有提取到有利證據。第二天中午,蔡健平不太甘心,拉開小房燈又多看了一眼。這一看,他在門框上找到有價值的物證。案發後不到48小時,這起命案宣布告破:李某落網後供述,他讓妻子以色誘的方式,欺騙受害人到房間後,他和同夥再實施敲詐……   勘查技術員在現場勘查到物證並直接破案,這種情況非常少見。但對於蔡健平來說,案發現場的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是揭開嫌疑人身份的「金鑰匙」。那一年,蔡健平因此被南寧市公安局評為「個人年度三等功」。
  • 「80後」女刑警於熙——物證比對能手成長記
    2007年11月,東莞市公安局塘廈分局首次購置痕跡物證查詢終端,於熙積極參與並負責該項工作。她在現場物證比對工作中,摸索學習,獨當一面,做了大量艱苦而細緻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其中,有600多宗案件是她通過現場物證比中的,並成功抓獲犯罪嫌疑人300餘名,連帶破獲案件2500多宗。
  • 堪稱史上最強「完美犯罪」,現場留下一百多種物證,警方束手無策
    工作人員立刻臥倒在地,驚嚇的不成樣子;然而,一直處於驚嚇的運鈔人員眼見過了幾分鐘,但炸彈聲遲遲沒有響起,十分好奇的工作人員在抬起頭的那一瞬間,每一個人都看傻眼了,不要說炸彈,現場除了剛剛所開的摩託車,沒有任何東西。犯罪分子竟然不用一槍一彈就騙走了運輸車。
  • 破獲特大案件300餘起,讓沉默的數據「開口說話」,他用20年的時間...
    而在信息化時代,犯罪嫌疑人留下的一切痕跡,都有可能「開口說話」。河北省唐山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隊支隊長常海,就是這樣一名能讓沉默的數據「開口說話」的刑警。常海,42歲,現任河北省唐山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隊支隊長。他直接參與破獲殺人、搶劫、販毒、爆炸等重特大案件30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200餘名。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和嘉獎多次。
  • 案發到破案,24小時!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案發到破案,24小時!民警迅速趕往現場。經初步勘查,事故路段位於省道423線張寨路口,一老人手推二輪車被撞當場死亡,車輛逃逸。事發時,天色已暗,該路口沒有路燈及監控設施,現場無散落物。經現場走訪,沒有找到目擊證人。
  • 被控強姦,案發現場檢測到他的精液,還能辯護成功,無罪
    於是,公安機關去現場勘查、檢驗,最終在案發現場地上的紙巾裡找到了張某的精液。結合被害人的陳述和現場找到的精液,公安機關認定張某就是強姦犯,對他刑事立案,並刑事拘留。現場的生物成分經過鑑定,也確實是張某的。這兩份證據又如鐵證一般,鄭某被指控涉嫌強姦罪的事實相對清楚,證據相對充分,辯護難度很大。
  • 【平安之星】王克強:愛啃「硬骨頭」的破案尖兵
    2017年以來,先後成功偵破各類大案要案30起,市公安局督辦案件6起,公安寶坻分局督辦案件24起。 2017年3月8日,寶坻區一居民小區發生惡性刑事案件。為儘快破案,王克強全力投入到案件偵破工作中。因該小區的房屋大都對外出租,治安環境和居住人員極為複雜,偵查方向難以確定。但王克強以多年實戰經驗堅信「犯罪現場會說話」。
  • 大案紀實:男子殺害6名婦女,紐扣成為破案關鍵
    一時間,流言四起,破案,必須儘快破案。就在民警對此案展開全面偵查時,2004年2月17日,犯罪嫌疑人再次作案,一名女子被殺害在通州八裡橋的胡同裡。另據法醫鑑定,兇手在現場留下的痕跡物證與此前發生的幾起搶劫殺人案為同一人所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