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發布2019全國姓名報告
其內容包括百家姓最新排名
及各省的第一大姓氏
中國人的姓氏
是一份源遠流長的文明饋贈
它不僅標記著人群的血緣
更記錄著家族發展遷徙的歷史
告訴我們鄉關何處,祖先何人
在先秦時代,姓與氏分屬兩個系統
姓,最早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
(同一氏族成員出自同一個母系祖先)
在知母不知父的時代
姓有著「別婚姻,明血緣」的作用
最古老的一批姓大多從「女」字
如姬、姜、姒、媯
上古時期只有像黃帝這樣的氏族首領才有姓,如黃帝因生於姬水而姓「姬」。在商朝以前,除了黃帝的姬姓系統之外,還有炎帝的姜姓、蚩尤部落的一些姓氏等,但數量仍非常有限。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
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
它是古代貴族標誌身份的專稱
主要作用在於區別身份的貴賤
以示和平民百姓的區別
我國最早的一些氏
屬於那些成功徵服自然的上古族群
如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
在古代宗法社會
姓在正常情況下是固定不變的
氏則可以通過封地、官職等後天獲得
以封地為氏,如齊、魯、秦、吳
以官名為氏,如司馬、司空、司徒
以先人別號為氏,如唐、夏、殷
以先人諡號為氏,如莊、武、穆、宣
以居住地為氏,如郭、池
以職業為氏,如陶、屠、巫、卜
西漢史學家 司馬遷
司馬、司徒、司空是商周時期的國家最高官職,並稱「三司」。三司作為官銜,在漢代之後就基本被廢除了,但他們的後人卻將祖先的榮耀作為姓氏流傳了下來。
被賜予一個氏,好比開創一個新的家族
無疑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幸事
因此,先秦時期的男子將氏冠在名前
如屈原和商鞅
事實上,他們分別姓羋與姬
屈原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隨著世代推移,人口繁衍
同姓不得通婚的規定失去了意義
隨著封建宗法制度崩潰
氏也不再作為標榜貴族身份的標誌
自漢以後
姓與氏混雜不分,漸合為一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
它滾滾東流,澤被千裡
為我們的先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其中下遊流域是許多部落棲息的家園
中國姓氏的發源地
和許許多多華夏文明遺址一樣
密集地簇擁在這條偉大河流的兩岸
黃河流域新、舊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圖
眾多早期人類文明如明珠一般,不約而同地散落在黃河的一條條溫和的支流上。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形形色色的姓氏若要尋根追宗
都很難避開河南這片熱土
這裡曾孕育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也曾是中原文明最核心的地帶
河南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
也是無數中華姓氏的元年
起源於河南省的部分姓氏
(姓氏起源錯綜複雜,上圖僅為每個姓氏選取一個代表性起源地,下同)
圖自《中華遺產》2013年12期
以張姓為例
相傳,黃帝的嫡孫—揮發明了弓箭
被封為「弓長」,職掌弓矢製造
弓長相合,賜姓為張
張揮死後葬於帝丘,即今河南濮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自周武王滅商以後
齊魯兩國在營丘、曲阜慘澹經營
山東憑藉肥美的土地、強盛的文化
發展為先民的理想家園
也成為眾多姓氏的源流所在
起源於山東省的部分姓氏
圖自《中華遺產》2013年12期
周武王的追隨者大多來自陝西
伐紂得勝,大業有成
眾將士領受封地,落葉歸根
許多姓氏肇端於此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
作為周、秦、漢、唐四代帝都
陝西也是百官雲集之處
錢、尹等「以官為氏」的姓氏
也都誕生於此地
「張王李趙劉,天下遍地有」
「陳林半天下,黃蔡滿街走」
雖然歷史上姓氏基本發源於中原腹地
但如今卻已遍布大江南北
它們跟隨著古代移民遷徙的腳步
在異鄉紮下了深根,長成大樹
蔭蔽著一方水土,一代族人
陳是位列全國前五名的巨姓
陳姓出自媯姓
主要發源地在始祖媯滿的封地陳國
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但細觀陳姓的地理分布
卻發現源於北方的它如今集聚在東南
尤其在廣東、福建、浙江三省瓜瓞連綿
歷史上一次次的遷徙
正是陳姓家族壯大的緣由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中原士族相隨西晉殘室南逃
而這當中也有一支避居江南的陳姓家族
他們在南朝歷代為官
至陳達的十一世後人陳霸先
竟受梁敬帝的禪讓
登基成為一代帝王,建立大陳
雖然陳朝只歷五帝,建國僅33年
但陳姓還是得以在南國開枝散葉
西晉永嘉之亂後漢人的南遷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期
姓氏在土地上的大挪移
不獨陳氏一家如此
可以說,移民之路就是姓氏的遷徙之路
「北有洪洞大槐樹,南有韶關珠璣巷」
唐代安史之亂,宋朝靖康之亂
皆是家族遷徙、姓氏遠播的裡程碑
山西臨汾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
明朝建都北京後,曾多次組織從山西至華北的強制性移民,移民囊括了北方一百多個常見姓氏。而遷徙的出發點就在洪洞縣的廣濟寺,寺旁高大的古槐樹成為眾多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廣東南雄珠璣巷,是宋元時期北方移民遷徙嶺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眾多姓氏念念不忘的發祥地,據統計,嶺南一帶把珠璣巷列為尋根祖地的移民家族多達797支。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期 攝影 / 曾志
數典不忘祖,落葉要歸根
姓氏,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
在近些年尋根文化興起的浪潮中
對尋根謁祖之路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試想倘若中國人沒有姓氏
我們又該怎樣找尋自己的先祖呢
海峽彼岸的臺灣學生來到福建漳州,參觀「閩臺族譜對接館」時,發現了一幅「歷史遷臺漳籍百家姓」。陳、林、黃不但是中國大陸南方的大姓,也是遷臺大姓。
圖自《中華遺產》2013年12期 攝影 / 祝敏松
30多年前,菲律賓女政治家阿基諾夫人
發現自己曾祖父的墓碑上寫有
「同邑皇清顯考十九世尚志許公封碑」
於是她回到祖籍福建
並在漳州鴻漸村許氏的族譜上
找到了曾祖父的姓名
我既是菲律賓國家元首
在某種意義上說
也是這個村莊的女兒
除此之外,姓氏還有著生物學上的意義
中國人的姓氏通常按照父系傳承
即以父傳子的垂直方式傳遞下去
這一點恰恰與遺傳學中
Y染色體的傳遞方式高度一致
通過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方法
我們得以研究
姓氏分布與人類遺傳特徵間的平行關係
無論對疾病研究,還是對民族起源
都有著無可估量的意義
根據公安部2019全國姓名報告
百家姓總人數佔全國戶籍人數的85.9%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
大姓愈發龐大,小姓漸趨式微
在表單的另一頭
一些稀有姓氏正面臨消亡的困境
「稀」、「有」、「姓」、「氏」這四個字也分別是四個稀有姓氏。
人們改換自己的姓氏
基於各種各樣的理由
有的因字罕見,如羋(mǐ)
有的因音特殊,如姥(mǔ)
有的複姓為了求簡而改為單姓
如西門豹後人改姓西,鍾離氏改姓鍾
這些歷史悠久而支脈單純的小姓
在電子化、程序化的當代面臨生存危機
唐代的科舉考試
主考官通例在錄取新進士時
從眾多舉子中揀選出一兩名稀有姓氏
掛於名榜之末尾
以此彰顯朝廷選用人才不拘一格
今時今日,我們也熱切地希望
這些稀有姓氏能夠獲得大眾的關注
以長久地存續下去
因為姓氏不只是姓氏
更代表著一個家族、一段歷史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無論豪族大姓,還是小姓小宗
我們都不應該輕看自己的姓氏
這條與我們命運交織的細線
將成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斷的紐帶
因為它,人不再是一座孤島
而在歷史長河中找到了錨點與歸宿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到哪裡去
姓氏,早已給出了答案
參考文獻:
《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期
《姓氏》 撰文/陳燁 《中華遺產》2013年12期
《稀有姓氏的死與生》 撰文/唐水 《中華遺產》2009年11期
《姓氏解碼》 撰文/顧森 《博物》2013年02期
更多內容
點擊下方按鈕
暢讀《中國國家地理》
「奇妙姓氏」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