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對於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也是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的重要時間點。
這一天是央行關於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的最後期限。以支付寶、微信為首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帳戶全部撤銷,萬億規模的客戶備付金統一交存至人民銀行,並撤銷在商業銀行開立的相關帳戶。
那麼,備付金是什麼?備付金100%交存後,對你我有什麼影響?對行業有什麼影響?藉此,IT之家小編不妨和大家聊一聊。
一、備付金,來龍去脈
支付寶是國內第三方支付的標杆,其發展歷程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本文我們舉例儘可能以支付寶為主。
大家知道,支付寶最初只是阿里巴巴淘寶平臺的一項擔保交易服務,而後由這項服務發展而來。所謂擔保交易服務的邏輯是,消費者在淘寶上網購買東西,付款之後錢並不會立刻到賣家帳戶裡,而是先付給支付寶,支付寶提醒賣家發貨,當買家確認收貨後,錢才會從支付寶付給商家。
在網購發展的早期,擔保交易解決了買家和賣家之間的信任問題,為淘寶平臺的交易量推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備付金,它的官方解釋是:「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託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很拗口是吧,其實你可以理解為上述流程中停留在第三方支付機構以備轉給商家的錢,這個錢一般會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帳戶中停留數天。
不要小看這「停留數天」,每天數以億計消費者購物款停留數天,就是一筆不可想像的數目。就像一個很大的水池,每天有水流入同時也有水流出,但池子裡的水總能保持穩定。
另外來講,消費者在支付寶上的餘額、在微信錢包上的零錢等,也都算是備付金。這樣一說,你就知道這筆數目有多龐大了。
下面這張表展示了2017年6月到2018年11月支付機構備付金規模,根據央行的數據,2018年11月數據,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已經超過1.2萬億元。
IT之家這裡以2018年為例粗略算一筆帳,根據央行調查數據,按交易金額計,2018年支付寶和財付通的佔比分別為47%和45%,已相當接近,合計市場份額已經達到92%,如果以此估算,財付通和支付寶備付金水平應該各在5000億元左右。
支付機構通常會將這些備付金以協議存款的方式存在銀行,這種協議存款的利率一般很高,IT之家小編了解到,多的話可達到年化5%的水平,那麼5000億元存在銀行,什麼都不做,一年下來就有250億元左右的利息,這個數字哪怕對於第三方支付巨頭來說也已經很大了,所以有人說支付機構這叫「躺著賺錢」。類似共享單車的押金,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但其實支付機構是否「躺賺」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問題在於沉澱的備付金歸屬權並不屬於支付機構,而是歸屬於消費者或商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沒有權利動用備付金。第三方支付市場野蠻生長的時候,監管層對於備付金的監管整體上是比較松的,如此巨款躺在機構帳戶裡就難免產生風險,到目前,已經發生了多起支付機構挪用佔用備付金的案件,涉案金額動輒數億元,已經構成很嚴重的財產安全問題。
其實,備付金集中存管是遲早的事。早在2011年,央行就已經開始對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徵求意見;到2017年1月,央行通過一則公告明確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工作要求,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為20%左右。
2017年12月,央行又對外宣布,從2018年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集中交存比例。
不過到2018年4月,集中交存比例才調整到50%左右。
2018年6月30日前夕,央行官網掛出《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存管有關事宜的通知》文件,大意就是在2019年1月14日前,支付機構需要在法人所在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開立「備付金集中存管帳戶」,這次集中交存比例是100%。這也就是我們1月14日談論的事情。
二、對行業有什麼影響?
備付金100%集中存管,最直接受到影響的是支付機構,然後才會慢慢擴展到我們普通消費者,所以我們先從行業角度來講。
而討論對行業的影響,我們還不得不結合央行對支付機構「斷直連」來講。所謂斷直連,意思就是切斷以往支付機構和銀行直連的模式,怎麼切斷?很簡單,在支付機構和銀行之間加入一個網聯。
以前的三方模式是這樣的:資金從商戶發起,上送至支付機構,支付機構可以直接連接到發卡行,發卡行進行扣款操作後,直接通過支付機構和收單機構根據比例進行分潤後,將資金分配至商戶。
▲斷直連前的三方模式
在這個模式中,原來作為傳統清算機構的銀聯就比較尷尬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和銀行直連,等於把支付、清算功能合體了,然後就沒自己什麼事兒了……
其實我們之前用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快捷支付,就是這個流程。快捷支付是支付寶當年為了提高支付成功率而想出來的方法,可以說是支付寶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發明之一。
但這個模式其實是有風險的,支付機構發來的交易信息,銀行看不到,資金的流向和用途,銀行也不知道,所以持卡人資金出現風險,銀行往往一臉懵逼,安全性更多繫於支付機構一身(所以支付寶花了那麼大力氣做風控)。
上面這些問題還是比較基礎的,在第三方支付後來野蠻生長過程中,還滋生了更多隱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聚合支付的問題。
我們看現在支付寶微信遍布街頭巷尾,這麼普及,當初在線下推廣的時候也是花了很大力氣的。線下推廣不同於線上,總得需要龐大的商戶拓展團隊呀,支付寶們自己搞不定,所以得藉助外部力量,這外部力量,就是「聚合支付」,往往也就是所謂的收單機構。他們所做的事情就是通過H5、App或微信公眾號等接入微信支付寶,和商戶商談,收手續費,然後融合營銷資源,收增值費等。
用戶的支付環節直接在聚合支付平臺做的頁面上跳轉,洩露用戶隱私信息是一方面,他們還能得到支付寶微信巨大的流量用以導流到一些其他金融機構如P2P等,他們從中賺錢漁利。
▲斷直連前的利益鏈
甚至,一些銀行從支付巨頭那裡拿到接口,下放到下遊其他銀行或其他聚合支付或收單機構,越界承擔轉接清算職能。例如之前有媒體報導的民生銀行廈門清算中心等。
這些亂象其實監管部門都看在眼裡,所以在央行的「斷直連」計劃裡,規定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必須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也就是大家必須都通過網聯進行清算,並受到央行的監管,並且還要對支付接口集中管理,不得違規開放交易接口等。
▲斷直連後的模式
在這裡,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支付機構和銀行走得這麼近?IT之家小編表示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支付機構有備付金啊,這麼大的一筆存款哪家商業銀行不想要?支付機構也很了解銀行的心情,所以備付金也就成了他們和銀行議價的籌碼,議什麼呢?各種優惠政策,還有手續費。資金在銀行裡劃轉,代扣、代付都是要手續費的,但由於支付機構手握大把備付金,就可以和銀行商談降低手續費費率,銀行望著大把的備付金,這點小條件豈不是小菜一碟?甚至有傳言稱還有銀行免費率的,只要能拉到備付金作為存款。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比較大的支付機構,手握大把備付金,拿到銀行很低的費率後,還會開放給其他持牌的小型支付機構接入,那些小的支付機構因為備付金少,拿不到很低的費率,自然也就願意接入,形成第三方支付機構互接的違規利益鏈,我們知道,支付流程越長,風險也就越高。
而當備付金100%集中由央行存管後,自然會對支付機構以及整個行動支付行業產生很大的影響,具體如下:
第一、本來躺著就有的巨額備付金利息,沒了,等於少了一大筆收入,對於一些中小支付機構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的。
第二、支付機構總體資金轉移成本降低。原來支付機構的備付金一般存在多個銀行,資金維護成本還是比較高的,現在備付金集中託管後,資金維護成本自然下降。
第三、支付機構面臨較高的銀行費率,運營成本上漲。這很好理解,原來你有大額備付金,銀行才願意給你低費率,現在沒有了,銀行還不把費率漲起來?
第四、倒逼支付機構進行良心的業務創新。沒有了巨額備付金後,躺著賺錢的日子的確一去不回了,這就要求支付機構能夠有更好的業務創新能力才能生存下來,好在野蠻生長的時代,很多第三方支付機構積累了大批用戶,這是他們的寶貴資產,另外,IT之家小編認為,消費者業務的市場格局已經基本定了,但企業端還有空間,可以往這方向發展創新。
第五、支付機構和銀行的合作將更深更強。雖然備付金的集中存管短期會讓兩家的關係變淡,但長遠來看,支付機構的業務創新還是離不開和銀行的合作啊,而且隨著創新場景和模式越來越多,合作只會越來越緊密。
第六、對於商戶來說,線下POS商戶T+0、D+0將受打擊。正常銀聯正是採用的都是T+1的結算,即資金在清算機構沉澱1個工作日,到第二個工作日完成結算。對於商戶來說,T+0、D+0會有更高的手續費,在以往實現T+0、D+0,都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為向商戶推廣業務而進行墊付的,現在支付機構自身難保,繼續T+0、D+0自然也就很困難了。
第七:第三方支付行業將深度洗牌。這是可以預見的,莽荒時代形成的利益鏈被顛覆,對於業務單一,特別是以預付卡業務為主的中小支付企業來說,很致命。且不說未來創新能力足不足,你能做的創新,為什麼微信支付寶不能做?所以IT之家小編覺得很多中小企業可能熬不過這個寒冬。
三、對你我有什麼影響?
其實備付金集中存管對於普通消費者倒並不會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但要說沒有影響也是不可能的。首先自然就是你存在支付寶餘額、微信零錢裡的資產更安全了,即便發生風險,因為有跡可循,追回的可能也會增大。這是最重要的。
這裡IT之家小編要多說一句,備付金集中存管,和你放在支付寶餘額寶裡的錢其實沒有關係,餘額寶本質上是你用閒散資金購買的基金產品,不屬於備付金的範疇。
你也不必擔心支付寶、微信支付這兩個巨頭傷筋動骨影響自己的資產。以支付寶為例,當時做餘額寶這個產品,初衷之一就是希望通過餘額寶來降低自己的備付金水平,可見作為巨頭,對於備付金未來必被集中存管這一趨勢是有判斷的,自然也是有準備的。
從長期來講,支付機構備付金「上交」後,面臨各種壓力,成本遲早還是會轉嫁給消費者的,所以未來,你在第三方支付產品中看到的優惠、紅包等這些「小利益」相應的定然會減少。但這個影響,IT之家小編估計也不會很大,畢竟操作空間有限,除非違法犯罪。
總結:行業裂變,銀聯網聯雙寡頭格局初現
綜合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斷直連」,以及這次要求備付金集中存管,等於一方面是給第三方支付機構斷掉和銀行之間利益連接的通路,另一方面拿掉支付機構和銀行談條件的籌碼,目的是正本清源,讓整個支付市場的玩家各幹其事,各司其職,不要越界,越界即違規,也是從根上斬斷了一些不良支付機構知法犯法的途徑。
第三方支付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寬鬆的監管政策讓大家野蠻生長了很久,同時也是讓市場培育成長。如今這個市場中,財付通、支付寶雙寡頭的格局已定,再往上,發展空間已經很有限,本質上,只有內部裂變才能激發新的創新。而IT之家小編認為,行業制度完善,監管到位,才是倒逼內部裂變的驅動力。
因此,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央行加快對第三方支付市場監管趨緊的步伐,也是吹響市場進入下半場的號角,是大勢所趨。雖然短期來說會很痛,真的痛,在很多玩家而言甚至是砒霜,但對於行業發展,對於消費者利益來說,卻是蜜糖。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支付機構紛紛站隊銀聯、網聯的現象,在這系列監管收緊政策中,銀聯仍然作為重要的支付清算機構存在,並且隨著支付機構備付金的上交,也迎來了自己的機會。下半場,我們將看到以銀聯和網聯為主體的行業變局,IT之家小編和大家一起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