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跨越山海 築夢涼山:加拿大福慧教育基金會的愛心故事
中新社多倫多12月22日電 題:跨越山海 築夢涼山:加拿大福慧教育基金會的愛心故事
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2020年即將過去。對於加拿大福慧教育基金會的成員來說,卻不免有些遺憾。16年前,生活在多倫多的這群老友,與萬裡之外中國四川涼山州結緣。受疫情影響,他們今年無法赴涼山探訪受助孩童,每年一度在多倫多舉辦的籌款晚宴也不得不中斷。
捐資助學,「把下一代教育好」
福慧教育基金會主席關保衛自上世紀90年代末便已投身對中國內地捐資助學的慈善活動。他堅信中國的未來有賴於「把下一代教育好」。
資料圖片為加拿大福慧教育基金會主席關保衛在多倫多向記者展示基金會義工為涼山受助學生精心製作的加拿大紅楓葉書籤。 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2004年,他在多倫多與好友成立福慧教育基金會。2006年,他們決定在涼山布拖縣的學校設立孤兒班,將其命名為「福星班」。
關保衛希望孩子們吃飽穿暖,更希望通過教育「讓他們的夢想成真」。福慧資助的班級逐步擴展到了涼山多個山鄉。
「女孩子是改變一個社區最大的推動力。」關保衛說,「她可以改變她的家庭、丈夫,好好地教育下一代。」
2009年,「女子班」開班時僅收到43名學生,次年增至228人,第三年532人,第五年已逾千人。
福慧團隊還結合涼山的實際情況,著重培養幼師、護理工、機械工、焊工等。對於能進入高中甚至大學的孩子,則為其提供獎助學金。
自福慧「進入」涼山以來,已累計資助約18000名學生。關保衛說,其中女孩約佔70%。相連萬裡的這座「愛心絲路」,正悄然改變著千萬名山村女孩的人生和千萬戶家庭的命運。
關注「軟體」,傳遞「愛和希望」
福慧關注學校「軟體」,注重讓孩子們能有好的老師來照顧,在成長的各方面得到幫助,並感受到愛和希望。
福慧每年會安排一些學生去西昌、北京、上海等地,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會要求大點的孩子定期去老人院做慈善工作,或幫學弟學妹補課。愛心和責任心的延續是福慧所看重的。
在網絡通訊工具流行的當下,福慧仍設有書信組,與受助孩子們保持溝通。僅在2015年,書信組就給受助學生回信近4000封。福慧基金會會長黃綺銖說,一些考入大學的學生逆境生存、克服困難的經驗,對學弟學妹很有幫助。
資料圖片為加拿大福慧教育基金會會長黃綺銖在多倫多向記者介紹基金會在四川涼山地區助學情況。 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已退休的黃綺銖通過微信與孩子們保持著密切聯絡,幾乎成了「全職媽媽」。兩年多前她因病化療期間,在病榻上仍為籌款錄製視頻。
疫情讓黃綺銖無法兌現涼山相聚的承諾。但令她寬慰的是,沒有聽到一個孩子染病的消息。
近幾年,福慧每年資助投入都約達1300萬元人民幣。涼山助學累計經費估計已達八九千萬元人民幣。但基金會行政費用幾乎為零,辦公室由團隊成員無償提供,成員每年兩次赴華探訪均為個人自費。
黃綺銖說,福慧將每分每毫都用在教育上、用在孩子身上。
擇善固執,「施比受更有福」
十多年來,福慧的理事和義工們也看到了中國的巨大改變。
令關保衛開心的是,涼山新學校蓋得越來越好,硬體「比加拿大的水準更高」。加之當地政府的配合、其他慈善團體的加入,福慧不再「孤單」。
2018年初,福慧在中國成功獲得境外非政府組織(NGO)登記證書。如今,福慧在中國內地的幫扶和服務工作還涉及廣西、廣東、上海等地。
自2015年以來,福慧也開始將這一成功慈善模式擴展回加拿大,資助偏遠和貧困的加拿大原住民社區青少年。
福慧的工作受到了加拿大前總理保羅·馬丁的關注。自2017年起,福慧與馬丁家族基金會成為合作夥伴。目前,福慧已在加拿大不同省份的6所原住民學校重建圖書館。關保衛說,希望加拿大主流社會能看到華人作出的有益貢獻。
關保衛的會計師事務所,一半都用作福慧教育基金會的場地。這裡掛著一幅字曰:滿腹經綸扶弱勢,畢生心血注涼山。
是什麼讓這群人多年來「擇善固執」?「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深深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關保衛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