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是一本有趣的書。它在我國古典神魔小說中佔有一席之地。
當然,如果從文學的角度衡量,它不能說多麼的成功。它的文筆比起名列神魔小說榜首的《西遊記》來,要差了很大一個檔次。
它的故事大多數是乾巴巴的,而且套路化非常嚴重。比如破十絕陣,一個個的。先進一個炮灰,再派一個厲害神仙去破。
這件事,搞得評點者鍾惺都吐槽了,說有那個麻煩,就讓後面那個去破,不就省得前面的那個送命了嗎?
所以,這還是編故事不會編。而且,《西遊記》探討的人性之自由、身心之修煉等深刻話題,甚至再次一等的《鏡花緣》探討的社會問題,《封神演義》也幾乎沒有。無非就是神仙鬥鬥法,天上地下折騰一回,就得了。
但是。這只是我們從課堂上學到的文學知識得出的結論。如果比較《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這兩本書對現代網絡文學的影響,還真的不一定能比出高低來。
因為《西遊記》的原型是很難複製的,非常明確:就是唐代玄奘法師去印度求法。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個骨架上添加新東西。無論怎麼改,都離不開「取經」這個最終目的。
哪怕稍微改一改,故事的結構就破壞了。你不能讓豬八戒死在半路上,也不能讓唐僧取不來經。
所以,《西遊記》火了之後,明代的出版商覺得這個ip真的好,就也跟風出了《東遊記》《南遊記》和《北遊記》(跟今天各種西遊題材的大電影一樣),但明顯沒法套用《西遊記》的套路,而是各自講各自的故事。
因為東、西、北都沒有真經可取。東遊記講的是八仙過海,南遊記講的是華光天王的故事,北遊記講的是真武大帝。
如果說「真經」是修行圓滿的隱喻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也沒有第二個能與之相抗衡的同等的隱喻。
但是《封神演義》則不同,「武王伐紂」,甚至可以說只是一個由頭。《封神演義》的作者只是借著這個由頭,創造了一個宏大的闡截鬥爭的「世界觀」。
雖然他的文學才能(或者說他的精力)沒有很好地支撐起這樣的結構。但也不必惋惜。因為這個設定實在是太天才了。天才到什麼程度呢?歷史上,任何一本小說,都沒有人這麼設計過。
而且,這種模式,復用性太好了!因為這是先在人間分正邪,然後在神界分正邪,等於是四派勢力大亂鬥。可以變出P(4,2),一共12種關係來。
這給講故事帶來的可能性真是太大了!
這種四派勢力大亂鬥的模式,可以套用在任何歷史大事甚至架空世界上。儘管這個設定還有各種各樣的bug,比如作者似乎本來想設定「三教」,但他自己好像也沒有講清楚第三教是誰。
還有八部正神到底是哪八部?除了上四部「雷火瘟鬥」之外,下四部怎麼就亂七八糟了?
但是這都無關大局。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開源性、可復用性上來說,《封神演義》是超過了《西遊記》的。今天的網絡小說從《封神演義》裡獲得的營養,我認為是比《西遊記》多的。
所以,下面就要介紹我這本新書:《三千六百年封神紀》!
這本書的邏輯是這樣的:
《封神演義》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商朝,但是,《封神演義》這本書,反倒寫於明末。
所以,作者並不在乎出場的神仙是不是商朝就有了。而是把三千多年來出現的神仙全都一勺燴了。
比如說:懼留孫的原型拘留孫,文殊、普賢、慈航(即觀音)三大士,都是漢代之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才漸漸廣為人知。
陳塘關總兵李靖,原型是唐代人,就是名將李靖。
燃燈道人也就是燃燈佛,也是中古之後傳進來的。
哪吒要到唐代才跟著毗沙門天王(後來和李靖混淆)火起來。
換句話說,《封神演義》這部書,是以商代的史實和從商代到明末三千六百年間積累的各種神話資源共同組成的。
我一直想像:明末許仲琳(或其他的可能的作者)的書桌上,擺著一個巨大的茶碗,碗裡有一撮茶葉——這就是商周之際的那點真實歷史。
然後,他用這隻大碗,承接著不同時代落下來的幻想的水滴。最後他端給我們的,是一碗混合在一起衝開的濃茶。
既然這碗裡本來有些茶葉,而且這些水滴是在不同時期落下來的,我就想這樣做:
先分乾濕,把史實和幻想分開來;
再分時代,從茶樹上長出第一片葉子開始,一直到最後一顆水滴落下,讓大家更清楚地知道這杯茶是怎麼經歷了三千六百年而誕生的。
所以這本小書分上下兩冊。上冊(我和編輯老師喜歡管它叫「陽本」)基本上是史實,或者是見於正史記載的內容。從商族的起源「玄鳥生商」開始寫起,然後按時間順序,寫到文王創業、姜尚輔周、武王伐紂,一直到分封列國。這些內容,《封神演義》裡或多或少都所涉及。當成一本商周易代的通俗簡史看,也是可以的。注意的是,這不是學術書,所以想從中獲得先秦史研究史料的就不要下單了。
然而,史實雖然結束了,但幻想的部分才剛剛開始。
下冊(我們喜歡叫它「陰本」)的編排,是按照《封神演義》裡神仙的實際出現的年代為順序的。因為神仙們並不是從天地未分時就有的,他們要麼是人類的幻想,要麼就是對歷史人物的神化,如果把他們當做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的話,他們總也有一個「生日」。
插圖非常精美
比如就拿闡截二教的三位教主來說,掌教大師兄老子,是春秋時的歷史人物;二師兄元始天尊,是道教徒的創造,實際上是南北朝時期才確立地位的;而通天教主,是《封神演義》根據明代的一些民間信仰創造出來的。三位在書裡並稱師尊,實際上老大比老三足足大了兩千多歲!差的輩分太大了!
所以,在「陰本」裡,我儘量去還原《封神演義》神仙的「生日」。如果是對歷史人物的神化,那就直接沿用歷史人物的誕生時間或死亡時間。
如果是想像的神仙,那就儘量查出他最早出現的年代(佛教按最早被引入中國的年代算),如果仍然查不出來,那就選取這位神仙信仰的開始流行的年代。
這樣一來,一部《封神演義》涉及到的元素,就被打散,而重新安置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了。
感謝先秦史博士謝能宗先生,作為本書的學術顧問,他提供了豐贍而耐心的指導。感謝華東師範大學王進鋒副教授,百忙之中撥冗為小書作了審訂。
最後考考大家,最後五張圖都畫的是誰?
最後公布下上期獲獎名單:
耀中
佳寶
力比多(中間是個牛頭圖標)青邪
黑臉波特
請以上朋友把聯繫方式發至後臺。
第40、50位,我當時也回復了,但是久不玩公號,忘了留言是五天一清的,所以留言找不到了。但您是肯定收到了回復,請將您的聯繫方式也發到後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