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中真實的NASA科技

2020-12-20 果殼網

(Gwen N/編譯)一直以來,火星都在人類的想像和文化中佔據著中心位置。古人訝異於它的紅色,以及年復一年循著周期跌宕起伏的亮度。早期的望遠鏡觀測讓一些人猜想這顆星球被運河所覆蓋,而這些運河則是火星居民用於交通和貿易的通道。在《世界大戰》一書中,作者H.G. 威爾斯(H.G.Wells)設定了一個將會企圖徵服地球的火星文明。在1938年,奧森·威爾士(Orson Welles)將威爾斯的小說改編為廣播劇,並驚嚇到了一群以為自己正在聽真實新聞的聽眾。

相較而言,火星和人類之間的真實故事就沒有那麼浪漫,但其迷人之處並不減損分毫。望遠鏡的觀測將天上的明亮紅點變成了模糊而斑駁的碟形,使人們產生了火星上有運河存在的白日幻想。就在50年前,一架經過火星的太空飛行器拍下了它的第一張照片,顯示火星擁有模糊的大氣層。現在,經過數十年的火星探索,人們發現火星曾經存在過開放水域——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

1965年,水手四號拍到了人類首張近距離火星照片。圖片來源:NASA

即使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對於火星的痴迷也並未消退。一個熱愛寫作本身,並樂於把自己的科幻小說發上博客的前程式設計師安迪·威爾(Andy Weir),將一位NASA太空人擱淺在火星的故事寫成了連載。這個故事大受歡迎,最終,安迪·威爾將它改編為一部成功的小說——《火星救援》,其同名電影在2015年十月上映。

《火星救援》把關於火星的想像和事實結合在了一起,將故事建立在NASA和其他組織為探索火星所做的共同努力上,並把時間推移至2030年——那時,NASA的太空人會定期登上火星,並在火星表面上生活一段時間,進行探索工作。儘管小說的故事發生在20年後,NASA實際上已經擁有了電影中出現的許多技術。

居住艙(Habitat)

在火星上,沃特尼(Watney)花了大量的時間呆在居住艙裡,他遠離家園時的家。未來登陸火星的太空人也將需要這樣的一個家,要不然,太空人們就得穿著太空服、躺在塵土裡度過他們的火星時間。

在《火星救援》中,一個人造的居住艙(Hab)對幫助人類探索火星是非常重要的。圖片來源:Twentieth Century Fox

NASA的人類探索研究模擬器(HERA)是一個模擬外太空居住艙的獨立空間。這個兩層樓的空間由生活區、工作區、衛生艙和一個模擬氣閘組成。在其中,測試對象們需要執行操作任務,完成負載目標,並共同生存14天(很快將計劃增加至60天),在孤立環境中模擬未來的任務。太空人近期也在利用這一設施模擬國際空間站的任務。這些模擬提供了人為因素、行為健康以及處理應對方面的寶貴數據,有利於加深NASA對未來如何執行外太空探索任務的理解。

工作人員在位於NASA詹森航天中心的HERA執行任務。圖片來源:NASA

太空農場(Plant Farm)

目前,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可以從貨物補給飛船獲得足夠的食物,有些飛船還是商業公司提供的。但在火星,人們無法依靠地球補給獲得食物——即使是用最快的方式運送,也要花上至少九個月。如果人們想要在火星上生存,他們就需要持續的食物來源。因此,他們將需要自己來種植作物。

《火星救援》中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種植土豆。圖片來源:Twentieth Century Fox

現實世界中,NASA太空人謝爾·林德格倫( Kjell Lindgren)正在國際空間站收割「素生」(Veggie)項目中種植的生菜。圖片來源:NASA

在《火星救援》中,沃特尼將他的居住艙變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農場,而土豆則成為了火星上的第一項主要農產品。而現在,在地球的近地軌道附近,生菜是最為充足的作物。在國際空間站有一套可應用的新鮮食品生產系統:「Veggie」。使用紅、藍和綠色光,Veggie項目能使植物長在「枕頭」上——含有介質和肥料,表層能進行毛細作用的小袋子,並能被太空人收穫。在2014年,太空人通過這個系統成功種植了「Outredgeous」紅色長葉萵苣,並在最近第一次品嘗了這種宇宙蔬菜。這是太空種植上重大的一步,同時,NASA也希望進一步擴展作物的數量和種類,以滿足未來登陸火星的太空人的營養需求。

紅光照射下的「Outredgeous」紅色長葉萵苣,即將成為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們的美餐。圖片來源:NASA

水回收(Water Recovery)

火星表層上沒有任何湖泊、河水或者海洋,如果從地球上運水過去則要花上九個月以上的時間。火星上的太空人必須創建出自己的供水系統。因為戰神3號上的水回收裝置,宇宙飛船上的全體成員在火星上沒有浪費一滴水,而沃特尼則需要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來保證自己在這顆紅色的星球上不至脫水,並且生存下來。

在國際空間站上,沒有一滴汗水、眼淚甚至尿液會被浪費。環境控制和維生系統會回收並循環使用從各種地方採集來的水:尿液、洗手水、口腔清潔時使用的水等等。通過水回收系統(WRS),水被回收、過濾,並重新被投入使用。一個太空人曾這麼說過:「昨天的咖啡就是今天的咖啡。」

在太空中,液體的確會造成一些棘手的問題。水回收系統等相關系統必須考慮到,在微重力空間中液體的表現是非常不同的。比如,水回收系統處理尿液時必須使用離心機來進行蒸餾,因為在太空中,液體和氣體並不會像在地球上那樣分離。

NASA沒有停止過研發水回收新技術的腳步。目前,有研究正在試圖提升一次性多用過濾網(用於過濾無機汙染物,以及不揮發的有機汙染物)的性能,使之成為水回收系統中更具永久性的部件。滷水回收過程則會從尿液蒸餾的「底料」中回收每一滴水。在未來的探索任務中,太空人對來自地球的水和零部件補給的依賴將會減少。

這項科技也被引進給了地球上的一些偏遠地區,或者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地區,來為他們提供清潔的飲水。

氧氣生成(Oxygen Generation)

水,食物,庇護所:它們是在地球生存的三項基本要素。然而,還有一個第四要素往往被我們忽視,因為在地球上,這種要素總是可以免費獲取——那就是氧氣。在火星上,沃特尼可沒法跑出門外,呼吸一口新鮮空氣。要想活下來,他無論去哪兒都必須隨身攜帶自己的氧氣補給。但首先,他得製造出自己的補給。在他的居住艙中,他用的是「氧合機」——一種用來自火星升空載具(MAV)的燃料製造機富集的二氧化碳來製造氧氣的工具。

在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們擁有氧氣生成系統,它對空間站內的空氣進行再處理,高效、可持續地為太空人們不間斷提供可呼吸的空氣。這種裝置通過電解過程,將水分子中的氫原子和氧原子分離。其中,氧氣被釋放到空氣中,而氫氣則會被丟棄到宇宙中,或者被送入薩巴捷系統——一種從空間站大氣的副產品中提取水的系統。

火星太空衣(Mars Spacesuit)

火星表面對於人類來說可並不怎麼適宜。那裡大氣溫度非常低,也幾乎沒有可以呼吸的空氣。在居住艙外的火星表面採集樣本、維護設施時,太空人要想活下來,太空衣是必不可少的。

演員馬特·達蒙(Matt Damon)飾演的NASA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圖片來源: Giles Keyte

NASA號召公眾為Z-2模型太空衣的三種外觀設計投票。圖片來源:NASA

在他度過的那些火星日(sol,也就是火星上的日出日落一周期)中,馬克·沃特尼經常穿著太空衣工作,他最後還需要在火星上長途旅行。因此他的太空衣應當是靈活、舒適而可靠的。

現在,NASA正在研究可用於火星探索的太空衣技術。從穿越火星地貌到採集巖石樣本,設計工程師需要考慮到太空人在火星上所需執行的一切任務。

Z-2和Prototype eXploration太空衣是NASA設計的新型太空衣樣本,它們運用了新技術解決了一些獨特的問題,日後,這些技術將會被用於首批登上火星的太空人們所穿的太空衣上。它們分別用於解決不同的技術缺口——也就是太空衣完成火星任務所缺失的功能。太空衣設計工程師在硬複合材料和纖維間進行權衡,尋找耐用性和靈活性的平衡。

行走在火星中的一大挑戰是火星上的塵土。在火星表面行走後,火星的紅色土壤如果被帶入了宇宙飛船內,會對太空人和艙內設施造成影響。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新太空衣的背後加上了太空衣接口(suitport)的設計,這樣,太空人們就可以從艙內快速跳進太空衣,將太空衣留在艙外,從而使室內保持清潔。

直接從艙內跳進室外太空衣的接口設計。圖片來源:Wikipedia

火星車(Rover)

當人們降落到火星上之後,他們至少要在火星上呆上一年時間,以等待火星和地球運行到回程距離最近的位置。這一點給了太空人們大量的時間進行實驗、探索周圍環境,然而,他們不會願意把探索範圍限制在步行可及的區域內。因此,太空人需要使用穩健、可靠、功能多樣的火星車,前往更遙遠的地方。

在《火星救援》中,沃特尼開著他的火星車跑了好幾趟,他甚至還對他的火星車進行了一些不怎么正統的改裝,好讓自己生存下來。

電影中的火星車。圖片來源:Giles Keyte

NASA的多任務太空探索車(MMSEV)。圖片來源:NASA

今天,在地球上,NASA正在使用多任務太空探索車(MMSEV),為可能遇到的一切情況做準備。MMSEV已被用於NASA的模擬任務項目,以幫助解決NASA已經知曉的問題,發掘尚未發現的問題。這項技術的用途十分廣泛,可被用於支持未來探索小行星、火星、火星的衛星及其他類型的任務。目前,MMSEV已經為解決諸如行駛距離、快速進出和輻射保護等問題發揮了作用。為了保證探測器的機動性,一些版本的探測器裝備了6個轉向輪。這樣,即使有一個爆胎,只要向上收起出了問題的輪胎,火星車依舊可以正常運作。

離子引擎(Ion Propulsion)

《火星救援》中,在往返火星的旅途中,戰神3號上的太空人們在赫爾墨斯號宇宙飛船上生活了幾個月的時間,使用離子引擎這種有效的推進方式,穿越了將近5億千米的空間。離子引擎的工作方式是向氬氣或者氙氣通電,以大約每小時35萬公裡的高速釋放出離子。宇宙飛船受到的力像微風一般輕柔,但通過年復一年的持續加速,飛船最終可以達到驚人的速度。離子推進還允許飛船多次改變它的軌道,然後脫離軌道,奔向另一個遙遠的世界。

NASA設計的「新一代」(NEXT)離子引擎。圖片來源:NASA

這項技術使NASA今天的太空飛行器,比如曙光號探測器,得以儘可能地減少燃料的消耗,並能夠完成一些瘋狂的軌道變換。曙光號目前已經完成了超過五年的持續加速,累計速度變化達到了每小時40000千米,超過了任何只靠自身推進系統推進的宇宙飛船。一路上,它完成了人類對矮行星灶神星以及小行星穀神星的第一次造訪。

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s)

火星上沒有加油站,沒有發電廠,同時也幾乎沒有風能。對這顆紅色星球上的載人任務來說,太陽能能幫上太空人們的大忙。《火星救援》中,赫爾墨斯號宇宙飛船使用了太陽能電池陣來發電,而馬克·沃特尼不得不採取一些非傳統的方式使用太陽能板,來維持自己的生存。

國際空間站上的太陽能電池板,背景中的星球是地球。圖片來源:NASA

在國際空間站,四套太陽能電池陣能夠產生84到124千瓦的電力——足夠向四十戶人家進行供電。空間站並不需要那麼多的能量,但如果出了差錯,冗餘能夠有助於降低風險。空間站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是非常可靠的,自首批太空人在2000年登陸至今,空間站一直安全地向太空人們提供著電力。

NASA的獵戶座飛船——一艘將會帶著人們到達前所未有距離的飛船——也將會使用太陽能電池陣列來執行日後的任務。在陽光下時,電池陣列能收集能源,為船上的鋰離子電池充電。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比如在月球背後運行時——仍然會有足夠的能量供獵戶座飛船運作。

NASA的新一代飛船獵戶座號。圖片來源:NASA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RTG)

40多年來,NASA已經安全地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RTGs),為包括阿波羅登月計劃在內的二十多個任務提供了電力。 「好奇號」火星車,以及即將升空的火星2020探測器等太空飛行器使用的則是經過改進的新一代發電裝置。

RTG是一種將鈽-238的自然放射性衰變的熱量轉化為可靠電力的「太空電池」。「好奇號」上的RTG產生的電力不超過110瓦特——僅僅略高於普通的燈泡所需的電力。

在《火星救援》中,太空人們把基於鈽的RTG能源埋在離他們的居住艙很遠的地方,以防核洩漏發生。就像電影中所說的一樣,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洩露,鈽-238本身就有幾層堅固而先進的材料,即使經歷了嚴重事故也不至於洩露。RTG主要發出阿爾法射線,它只能在空中移動幾釐米,也並不會穿透衣服或者人類皮膚。只有當它被分解成微粒或蒸發,並被吸入或攝入的時候才會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危害。這種同位素是以陶瓷形式製造的,特別地是,它不溶於液體,因此,被吸入和攝入的可能性實際上是微乎其微的。

在現實中,火星環境的自然輻射比RTG產生的輻射要大多了。從外太空落到火星上的電離輻射雨對人類的健康也更加有害。目前,NASA的火星任務也正在分析火星上的輻射環境,好讓任務規劃者為未來的太空人設計保護措施。

未來的探險家需要在到達火星之前,確保有可靠持久的能源保證他們的生存。電力系統可能包括由更有效的放射性同位素發電系統、太陽能、燃料電池和核裂變組成的一系列組合。

火星徵程

載人航天是個危險的行當。NASA計劃在21世紀30年代將人類送上火星,但在這之前,要保證太空人們安全地返回地球,還需要實現許多裡程碑式的進步。斯考特·凱裡(Scott Kelly),一位目前已經在國際空間站生活了一年的太空人,完美地總結道:「太空是艱險的。對航天的每一層面來說,誤差幅度都幾乎接近於零。然而,在走向火星的徵程中,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宇宙;我們學到和帶回的所有一切,最終都將惠及全人類。」(編輯:Stellasun)

更多關於火星科技的科學教程,請戳專區:

相關焦點

  • 免費宣傳全力吆喝 《火星救援》就是NASA的火星移民計劃?
    《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是第一個登上火星的人類,因為遭遇事故,馬克一個人被留在火星。面對飛船破損、補給不足、還有火星惡劣的環境,他要獨自設法存活下來,等待來自地球的救援。然而,新片《火星救援》大熱,最興奮的不是影迷也不是發行方,而是美國宇航局(NASA)!
  • NASA秘密準備登陸火星計劃,場面比《火星救援》還震撼!
    NASA秘密準備載人火星計劃,真實版的《火星救援》!場面震撼!美國宇航局正在研究和準備載人火星任務,以幫助了解長期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健康影響,以便為人類進行為期三年的火星之旅做好準備。火星載人計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人類研究計劃在幾個主題領域尋求研究建議。
  • 科技宅點讚IMAX版《火星救援》:不玩深沉很逗比
    科技宅點讚IMAX版《火星救援》:不玩深沉很逗比 時間:2015.11.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魯雪婷
  • nasa的洞察力「聽到」火星上奇特的聲音
    在火星上放上一隻耳朵,你就會得到一個聲音交響樂的獎勵。當然,你需要超人的聽覺,但是nasa的洞察力著陸器配備了一個非常特殊的「耳朵」。科學家們希望研究這些地震的地震波是如何穿過地球內部的,從而首次揭示火星的深層內部結構。但是在地震儀被inight的機械臂放下之後,火星似乎很害羞。直到今年4月,地震才產生了第一次轟鳴,而這次地震卻是頭一次。與科學小組從那時起所聽到的相比,它有一個令人驚訝的高頻地震信號。在迄今探測到的100多個事件中,約有21個被強烈認為是地震。
  • 《火星救援》為什麼像真的?作者、導演和NASA專家告訴你
    從小說到電影,《火星救援》被許多擁躉津津樂道的,正是其科學性。但這其實是一件很弔詭的事,因為在現實的2015年,尚未有一名地球人踏足過火星,而在故事設定的2029年是否真能上演營救太空人馬克沃特尼的戲碼,一切都是未知數。
  • 大學生熱評《火星救援》 高校颳起「火星風暴」
    面對12月電影成堆上映的市場環境,《火星救援》的排片從冠軍位置一下跌落到4~5位,但這並不影響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熱情,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裡,周六《火星救援》僅靠著單日約10%的排片,以票房約3900萬的好成績,拿到了單日票房冠軍,創造了新的紀錄。周日依然發力,再度獲得票房冠軍寶座。  逆襲歸功於這部影片紮實的好口碑!
  • 《火星救援》:幻想與現實間的美學創作
    一般來說,觀影過程中所體會到的真實感主要來自電影世界與客觀世界距離的消失。該片中,這種策略主要表現為真實化(反戲劇化)的情節模式。或許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問題需要我們去釐清。那就是科幻電影應該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給觀眾?
  • 論《火星救援》為何是那個年度最好的大片
    莫非都是為看《火星救援》而來?我琢磨著和朋友兌換團購影券。還好,趕上電影開場。來,此刻先給大家獻上韓文版《火星救援》宣傳海報一張,很酷對吧?那麼接下來,就來說說影片的內容。。說實話,我覺得影片特效是《火星救援》的一大亮點,影片一開頭整個視覺畫面就來到火星。沒錯!您沒有聽錯是火星,而不是地球哦!這完全顛覆了我對以往國外大片拖拖拉拉的敘事開場,在一番無趣的打鬥調侃後才正式切入主題。
  • 在惡劣的火星進行救援 《火星檔案》安卓版發布
    在惡劣的火星進行救援 《火星檔案》安卓版發布 來源:www.18183.com 作者:四毛 時間:2016-08-
  • 《火星救援》小說原著已在國內開賣 老掉牙火星為啥會好看?
    那是什麼理由讓我們今天又開始重新談火星這個話題?那當然是因為馬上要在國內上映的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了。令人意外的是,這樣一部以老掉牙的題材為核心的科幻電影,在一向苛刻的爛番茄網上,保持了上映一個月以後依然有93%的新鮮度,而IMDB維持在8.2分。電影還沒上,《火星救援》的小說原著已經在國內開賣。變得有些神作向的電影,其小說原著有些什麼魅力呢?
  • 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國元素亮了 - 上遊新聞
    25日,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塞巴斯蒂安·斯坦等聯袂出演的科幻片《火星救援》將在中國內地上映。20日,《火星救援》中國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上遊新聞作為重慶唯一受邀媒體參加,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以及好萊塢著名演員馬特·達蒙、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國女演員陳數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電影火星救援評價如何?
    《火星救援》的評價挺好,太空人馬克獨自被困火星,驚險刺激、有趣,是好科幻片。火星上發生強風暴,美國宇航隊伍匆忙撤離,馬克被誤認為喪生。大難不死的馬克艱難求生。自我療傷,拔出風暴中插進身體的天線,縫合傷口;食物不多,創造條件種土豆;找到多年前的火星探測車,從而和地球取得聯繫。
  • 馬特·達蒙火星救援之後不想再去太空旅行
    1《火星救援》不是馬特·達蒙第一次花很長時間在沙漠裡拍戲。2002年,他就在《痞子逛沙漠(Gerry)》裡這麼幹了。但是我們不打算推薦這部電影,除非你特別喜歡看兩個人在沙漠裡邊走邊絮叨100分鐘。順便提一句:這部片子裡和達蒙一起絮叨的是他好基友 Ben Affleck 的弟弟 Casey Affleck。
  • 《火星救援》的啟示:中國火星實驗第一人分享火星生活指南
    在等待外部救援的同時,沃特尼發揮自己植物學家的優勢,在火星上種土豆維持生命。太空另一端的地球上,一場國際太空救援隨即啟動,大家克服種種困難,冒著救援團隊可能船毀人亡的風險,把沃特尼救了回來……這就是正在熱映的大片《火星救援》講述的故事。「人類的太空探索活動充滿風險,而太空風險必將呼喚英雄。
  • 《火星救援》:火星救援怎能少得了中國
    《火星救援》絲毫不矯情絲毫不叛逆的宇宙大片,雖有好萊塢科幻大片眾多珠玉在前,但這部片子仍顯示出自己的魅力。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的戲份,真的是萌爆了,意外的驚喜是,影片還加入了中國航天局的戲份,可能是老外為了迎合大陸市場吧,不過中國也長臉了這次,種得出土豆,遍地任我行。
  • 《火星救援》今日上映 終極預告達蒙親揭4看點
    令人驚喜的是,《火星救援》的一眾主創,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主演馬特-達蒙、以及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國女演員陳數都出現在預告裡,邀請大家走進影院觀看這部年度口碑電影。  在視頻中,馬特-達蒙說:「在《火星救援》中,我扮演了一位滯留在火星上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有許多人問我,如何獨自一人在這樣一個寒冷的星球上生存,那裡沒有水也沒有氧氣。
  • 好萊塢年度大片《火星救援》原著小說引進出版
    撤離過程中,沃特尼遭遇意外,被孤身一人丟在了這片寸草不生的紅色荒漠中,剩餘的補給也遠不夠撐到救援可能抵達的那一天。  當然,沃特尼也不準備坐以待斃,憑藉著他的植物學家和機械工程師背景,他決定跟火星來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過家家遊戲。
  • 《火星救援》再曝中文特輯
    時光網訊 今日《火星救援》再度發布了一支中文特輯,特輯中,播客節目《Star Talk》的Neil DeGrasse Tyson給大家詳細講述了片中的火星探索計劃,Neil DeGrasse Tyson是一位以從事科學傳播聞名的美國天文學家,由他來介紹這一計劃是最合適的。
  • 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原標題: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這次中國元素沒打醬油。《火星救援》中,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救援馬克·瓦特尼(馬特·達蒙飾)的努力失敗、一籌莫展之際,中國航天局無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飛船得以成功補給,返回火星救回「呆萌」,「中國元素」起了關鍵作用。
  • 《火星救援》:如何戰勝一個你無法逾越的困難
    他躲進駐火星的航天基地療傷。下一次火星任務要等到四年後,而基地內的補給僅夠他維持31天。對技術宅來說,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真是相當好。就只說敘事手法,它也是讓我相當喜歡的——平鋪直敘不煽情,如果說《地心引力》是感情澎湃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火星救援》就像看技術報告,沒什麼文採,卻絕對不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