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 圖源:臺媒
民進黨近來的風頭可以用「霸氣側漏」來形容。2017年12月,雖然並無實際證據,但新黨發言人王炳忠等人遭質疑涉入「間諜」案而被帶走調查,事後又說僅僅是以「證人」的身分協查而已;今年以來,雖然遭到了臺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但臺當局「吾意已決」,哪怕換掉了「教育部長」也一定要強行「拔管」;近日民進黨則是公開宣布啟動了徵召程序,為撫慰基層黨員之不滿將自提臺北市長選舉人選,一度傳出的「禮讓柯文哲」最終破局。
竟以立場定是非
以上3件事似乎並無直接關聯,但其背後卻表現出了民進黨非常明顯的行為特徵—— 「非我顏色,其心必異」,所以只能「除之而後快」。既然以立場定是非,那麼,公開呼喊的所謂 「自由、民主和進步」,當然可以統統讓路了。只不過民進黨「吃相非常不雅」,已引起臺灣民眾的警覺。
民進黨執政兩年來,臺灣經濟長期不振,社會對立卻日趨嚴重。5月7日,中天電視臺、中視電視臺共同推出的「無色覺醒」民調顯示,有56.6%的民眾渴望中立的政治立場,對於藍綠的支持者皆已不足兩成。所以,「無色覺醒」,這是臺灣民眾的「覺醒」,恰恰也是民進黨騙術的幻滅。若民進黨仍沉醉在「一統江湖」的美夢中,「裝睡的人叫不醒」,則民眾一定會用選票來教訓他!
因此,回過頭來看今年的九合一選舉,對臺灣各政黨的重要意義怎麼評估都不為過。某種意義上,此次選舉國民黨和民進黨哪一方也輸不起。國民黨2014年已經慘敗了,如果此次繼續敗,則在臺灣政壇的位置會徹底「小黨化」。所以國民黨必須爭,而且要錙珠必較地全面爭。而對民進黨而言壓力一點也不小。這次選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期中考」,因為2014年民進黨可謂是「大贏」,所以,這次如果是僅僅是「小輸」尚可交代,但如果是「大輸」,則蔡英文的黨主席之位保不住了。
但九合一選舉其實取決於「是誰在地長期耕耘」,所以懸念並沒有那麼大。以臺北市為例。柯文哲希望連任,雖然執政期間有些許小失誤,但整體上青年團體還是比較支持柯的。再加上柯在兩岸關係上的靈活轉圜——承認「兩岸一家親」和繼續舉辦雙城論壇,柯主政下的臺北世大運也被認為是加分項,所以,輿論普遍認為柯走出了比較成功的中間路線。即便近日民進黨以「禮讓與否」作要挾,柯仍一再強調「不會加入民進黨」,可見柯對連任仍然充滿自信。
忌憚柯中間路線
民進黨對於柯文哲的態度十分複雜。之所以一拖再拖到昨天才決定「自提人選」,是因為蔡英文十分忌憚柯文哲的中間路線,所以希望將柯文哲安頓在2018的臺北,而不去挑戰2020大選。但是民進黨基層似乎並不這麼想。一方面,大黨不提人選只是禮讓別人似乎是說不過去的,另一方面,一些人對於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的表態早就如鯁在喉了,忍無可忍不想再忍。
所以眼下民進黨自提人選是在向黨內基層妥協,這一方面說明了蔡英文隨著民調的降低,在民進黨內的發言權已經逐漸降低;另一方面,民進黨已經不太可能向大陸或者中間路線做出哪怕一丁點兒的妥協,民進黨內部的溫和派已經集體失聲,該黨正在徹底地完成 「深綠化」。
所以,一個知大陸、懂靈活、站中間的柯文哲最終是不會被民進黨接受的。這裡,我們已經隱隱嗅到了「show hand」的味道,只不過,民進黨的底牌是什麼?是美國「爸爸」的保護嗎?當前兩岸僵局絲毫未解,民進黨卻日益暴衝,或許,阿扁時代的兩岸情景重現,是民進黨逃不掉的宿命吧!
了解更多:
壓力大感觸多?柯文哲出席公辦都更開工典禮哽咽
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上廣播節目受訪後,不僅專訪言論藍綠不討好,周三民進黨選對會也做出「白綠分手」的決定,可謂蠟燭兩頭燒。他今天早上出席斯文裡三期公辦都更動工典禮,被發現一度哽咽,是否感觸良多?柯坦言,看起來風光動工,背後是超過100場說明會、府內無數場會議,「有時間的話,應該多做點事,但沒辦法,我們要花時間應付各式各樣的政治攻擊。」
作者 郭振家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來源:中時電子報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