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願中同一批次內填報的所有志願高校是按照考生實際填報順序依次檢索的。從A開始,如果A志願高校有缺額,就直接把考生檔案投給A高校,投完之後,不再檢索其他五所高校。A沒有缺額就檢索B,依次進行下去,直到有志願高校出現空額就會投檔。如果一個批次內檢索到最後一個志願高校仍然沒有缺額,那本批次就滑檔了。
我們舉例來說明。
安徽一本批次考生可以填報6所志願高校,無論投檔給其中的哪一所,其它五所的投檔通道均會同時關閉,而投檔成功的高校均顯示為考生的一志願,哪怕投檔的是考生的第六順位志願。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同一個批次類所有高校之間的關係是平行的,無主次高低之分。
但是檢索時卻有先後之分,這一點一定一定要注意!考生如果把位次低的學校排在第一順位,系統檢索時就會從它先開始,也基本上無疑問地會投給它。
想想看,你考了625分,全省排名10000多名,結果卻把20000名左右的學校填在第一順位,系統率先檢索到它,肯定還有許多缺額,那就直接把你投給了這所學校。以至於你明明考了10000名,考分有625分之多,系統可完全不操這份心了!
一些家長在錄取情況出來之後大惑不解:為什麼自己孩子明明成績比別人好,卻錄取在位次差得多的學校呢?
因為沒有注意排序啊!
廣東某考生,考了632分,卻誤將三本獨立學院當成是985高校,把它排在第一順位。我們可以想像到,這個省排7500名左右的考生投檔的時候,該獨立學院一個計劃名額都沒有投檔,因為它每年在廣東省的最低投檔位次都在130000名以後!
假設該校歷年的最高投檔位次是120000名,意思是全省排序排到第120000位的考生時,該生才第一個人率先填報了這所獨立學院,然後被投檔並錄取。
想想看,7500名的位次上了130000名之後的學校,考生這個虧吃得有多大!
當然,廣東這位考生最主要是混淆了兩所高校名稱才犯了這個彌天大錯。
不過,對於志願高校和志願專業隨便排序的考生實際上是屢見不鮮的。
隨便排序的原因是,誤以為系統會檢索考生所有的志願,根據考生的分數和位次,自動匹配位次最適合的志願高校。其實不然!
系統檢索考生志願時,是按照先後順序的,從第一順位開始依次往後。所以,考生填報志願一定要注意邏輯順序!
一般來說,主要有三種順序:
位次高的學校擺在前面,位次低的學校擺在後面,從高到低,依次排列。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各高校在某省份招生多年,其基本位次是沒有什麼太大變化的,位次高的通常對應著名氣大的學校。比如985頂級強校到211頂級強校,再到985中間學校和211中間學校和雙非強校,然後是末流985、211和省屬重點高校錯綜交叉,再後面就是非重點本科高校,等等。
現在多數考生填報志願時採用的「衝—穩—保—墊」順序就是如此。衝的學校在考生實際位次排名之上;穩的學校與考生實際位次相當;保的位次在實際位次之下10000名以內;點的位次一般不低於實際位次20000名。
有一些考生填報志願時是按照「特喜歡—喜歡—一般—不討厭」這樣的喜愛度來排序的。也就是對於高校和專業而言,討厭的一概是不報的。遴選出來的都是心理上可以接受的。特別想讀的大學和專業放在第一順位,按照意願強烈遞減進行排序。
這種排序法出現的結果,與位次法差別很大。考生的偏好與學校的檔次不可能一致,甲考生情有獨鐘的高校和專業,卻是乙考生不屑一顧的,這種情況實屬常見。
比如天津考生能上北大,卻選擇南開的化學專業;河南考生在上交讀書一個月就申請退學,復讀後考取北航,自己稱心如意,但在外人眼裡就很難理解。
這種排序法完全是考生內心的意願遵循,外人實在沒有資格置喙的。
這種排序法是對上述兩種進行綜合的一種方法,理論上來說,它兼顧了前兩者的優點,避免了其不足,應該是考生最應該採用的一種填報方式。
原因在於,考生個人的意願固然重要,約定俗成的觀念也應該參照。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追熱而丟了自己,也不能固執己見到剛愎自用的程度。
實際上,考生完全可以先按照高校的排名和專業熱度進行初篩,劃一個大的填報範圍出來,然後統籌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真實意願,取一個均衡值。
這種排序既滿足了考生的心理需求,也體現了院校與考分的匹配度,是相對來說更為合理的。
花了十多年時間來學習文化知識,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考試也考出了對得起自己的成績,卻在圓滿作結開啟下一段徵程的時候,因為粗心、散漫、懶惰或其它無釐頭的原因使得志願填報出現重大失誤,為山千仞,功虧一簣,多麼痛心和遺憾啊!
但願這樣的沉痛教訓越來越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