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聖經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因「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
世間的事,有變與不變,變的是時代和形態,不變的是人性與規律。基督徒相信上帝的主權和他的旨意不變。而他的主權和旨意如何在時代變遷中運行和彰顯?在觀察年年歲歲的變與不變之時,也會給予我們很多新的眼光。
2017年尾聲之際,基督時報根據點擊率、熱搜詞、分享率和重要性等綜合因素,評選出2017年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包括事件、熱點和話題):
1.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
2.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公布
3.兩位中國宣教士在巴基斯坦被IS殺害
4.基督徒自媒體亂象與打假
5.直面基督徒女性家暴現象
6.90後基督徒的牧養挑戰
7.基層牧者與傳道人關懷
8.基督徒名人公共事件再引發基督徒內部熱烈爭議
9.川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引熱議
10.大興火災、虐童與江歌案等公共話題引熱評
————————————————————————————————————————————
1.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
2017年是宗教改革運動500周年。全球各地新教教會隆重紀念,華人教會及中國內地家庭教會亦舉行或參與了多場紀念宗教改革的特會。
今年,華人教會界舉行了多場活動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包括5月在香港舉行的「宗教改革500周年與福音」特會,10月底在曼谷舉行的「中國教會學者牧者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研討會——新教神學、福音信仰與中國教會」、11月在雅加達舉行的「宗教改革與歷史動向——2017年雅加達-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研討大會」等。這些大會各邀請了來自各地的多位世界基督教傑出領袖擔任講員。中國內地多位家庭教會牧者領袖和同工參與了,其中以改革宗教會居多。
500年前的宗教改革對於今日中國教會有何現實意義?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仁智見仁、智者見智。對此,多位牧者亦在今年發表不同角度的觀點。
2.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公布
9月7日,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簡稱「條例」)公布,將於2018年2月1日執行。這是繼2005年3月1日實行的《宗教事務條例》後十多年來第一次修訂。
《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提出「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提出加強對宗教財產的監督管理、規範網際網路宗教信息服務等。
有家庭教會牧者評論說,和2005年實施的版本相比,此次有很多改動,值得關注。其中35條最受注目:「信教公民有進行經常性集體宗教活動需要,尚不具備條件申請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由信教公民代表向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徵求所在地宗教團體和鄉級人民政府意見後,可以為其指定臨時活動地點。」這會直接影響到各地一些家庭教會未來的登記問題。
3.兩位中國宣教士在巴基斯坦被IS殺害
6月,IS組織的新聞社稱該組織殺死了5月24日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綁架的兩名中國公民,兩人是當地一所私立語言學校教學老師。後巴基斯坦官方確認了兩人遇害,他們是用ARK信息技術公司職員商務籤證進入巴國的「傳教士」。該學校由一韓國基督徒創辦,位於俾路支省的奎達真納鎮地區,對外宣稱語言學校,有較多的宗教色彩。
兩人中國名字為孟思麗(女,1991年出生,湖北鄂州人)和李欣恆(男,1993年出生,湖南衡陽人)。有中國基督徒消息,兩人曾2016年在溫州一宣教學院學習,後通過韓國一差會到奎達真納鎮,在該差會開設的中文學校工作,一邊從事中文教育,一邊學習當地的烏爾都語,了解巴國的風俗民情,預備傳揚福音。
11月2日,李欣恆與孟麗思的骨灰由中國政府運回北京後交到他們家人的手中,11月4日追思禮拜在武漢舉行。
作為一個並不局限於教會的公共事件,社會媒體進行了廣泛報導,強調關注中國公民在境外的人身安全。基督徒群體對此事極大關注,「懷念殉道者」、「激起宣教心」成為很多基督徒微信公眾號的主旋律。但有評論指出,事後並未看到幾篇認真反思宣教的文章,只是一味高舉「殉道」等反而對以後的宣教事業很不利。也有觀察者表示,伴隨著中國國際化腳步和中國教會對於普世宣教的參與,未來關於與此相關的政教關係、與公眾的對話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4.基督徒自媒體亂象與打假
2015年底,微信公眾號已突破1000萬規模。2016年更多以個人為主體的公眾號繼續大批湧入,其中不乏基督徒。時代背景孕育和激發了一個基督徒自媒體人群體的形成。2016年可被看作是「基督徒自媒體時代元年」。
2017年,基督徒自媒體呈現出活力和亂象。一方面,微信打賞和流量廣告可以給基督徒自媒體人包括基層牧者、傳道人等提供一種物質激勵和一條新的自養出路,但其帶來的巨大經濟誘惑,也滋生出許多以基督教為名義吸引流量和打賞的人。
因此,許多毒雞湯、假見證、謠言的微信文章在今年層出不窮,比如「高考出現福音作文」、「又有高官信主」、「《天耀中華》是福音歌曲」、「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信主了」、「中國大城市高樓出現福音信息」等。
基督徒內部一些人士開始自覺發起淨化網絡的行動,多個公眾號專注於「打假」。
5.直面基督徒女性家暴現象
2001年,中國首部家暴題材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首次將家暴問題曝光於公共輿論。2015年12月,我國首部反家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通過並於2016年3月實行,成為中國反家暴法治化進程的裡程碑。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2015年的調查顯示,全國有1/4女性在婚姻關係中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暴力。家暴現象在中國教會裡也並不鮮見,但教會對家暴問題呈刻意忽視的態度,並對被家暴的姐妹一般教導「要忍耐」,「要沉默」「這種苦難是上帝給你的功課」等,也有說只要姐妹離婚就是犯下淫亂罪,有的直接以「地獄」來恫嚇被家暴中的姐妹,「絕對不能反抗、絕對不要提離婚,離婚是罪,這是要下地獄的」,甚至有一些牧師對遭遇家暴的姐妹講:「你的苦難是榮耀,你要忍耐到死,你的死是殉教」,也有被爆出姐妹活生生被家暴折磨至死的真實案例。
面對家暴問題的教條主義,一些基督徒自媒體人自覺通過撰寫反思與批判的文章發出強烈的反對教會內部家暴問題的呼籲,並在基督徒群體內引起相當程度的反響。
有基層牧者對於教會內部家暴現象持冷漠或遮掩的態度、以及特別針對以教條主義來要求姐妹忍耐順服甚至「殉道」的教導,評論說,這是「標準的假冒為善,冷漠自私,打著所謂敬畏上帝的幌子在變相殺人」,強調姐妹首先勇敢的對家暴說不,並呼籲說教會要站起來明確教導家暴是罪。
同時也有人建議說,有負擔的主內律師和輔導者能建立一個維權平臺,甚至可以開通全國性熱線,為受暴的姐妹們提供法律幫助服務和心靈關懷輔導。
6.90後基督徒的牧養挑戰
90後呈現的很多新趨勢,成為2017年不少社會媒體關注的熱點,但90後在教會內部仍是一個被忽視的群體。90後在教會內部被普遍認為是張揚的一代,思想較前衛,想法多元化,但內心的信仰資源缺失。教會如何牧養他們仍是一個挑戰。
基督時報採訪了多位90後喜歡怎樣的牧養模式和教會風格,結論是:如何調整牧養模式更好宣講福音,以及創建一個有愛的大家庭,這兩者是關鍵。「歸根結底,就兩件事,一是自由愉快的氛圍,二是美味有營養的講臺信息。」江南一位90後牧者說。
7.基層牧者與傳道人關懷
今年1月和3月兩篇文章在基督徒微信朋友圈先後被刷屏:《泣血的侍奉——一欲辭職基層傳道人的心聲》和《又一位年輕傳道人病逝 年僅33歲!看不到希望,離世時也不知真相!》,兩篇紀實性報導曝光了基層教會傳道人面臨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
一方面,許多基層傳道人受制於「越窮越屬靈」,「靠信心生活,不要靠工資生活」的教會傳統觀念,導致許多在農村教會服事的傳道人不得不一邊種地養家,一邊繼續服事。另一方面,當有傳道人為養家而打工或經商時,又不得不面對「傳道改行,家破人亡」之類論調的批評。這些言論讓傳道人不僅在經濟上受到掣肘,而且背負輿論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因此,有牧者分析說,這些背後是中國傳統教會不健康的聖俗二分觀念及受苦神學的影響。
教會如何供養傳道人,以及傳道人如何自立等,都是當下中國教會亟需關注的話題。
8.基督徒名人公共事件再引發基督徒內部熱烈爭議
9月23日,基督徒歌手黃國倫的鳥巢演唱會在基督徒圈子引起巨大波瀾。在演唱會之前,各地不少基督徒和牧者推薦支持黃國倫演唱會,強調這是一場在鳥巢的音樂布道會,亦有曝出有教會拿奉獻款給門徒買票支持現場去看。演出當晚,包括河北、安徽等地有教會自掏腰包安排大巴車組織信徒去現場。
據稱,有上萬名基督徒參加了演唱會,其中不少懷著對鳥巢音樂布道會的期待,演唱會開始前「哈利路亞」、「阿門」的聲音時不時出現在觀眾席上。結束後,因不少基督徒發現只是一場普通的演唱會,表示失望。有人表示演出中仍有不少福音因素,應當理解現實環境會有很多限制,但同時也有多位基督徒的反思觀點出來,認為基督徒名人情結值得反省。
12月底袁立與《演員的誕生》羅生門事件也再度因其公開的基督徒身份,引起基督徒刷屏和熱議。關於基督徒的名人情結,藉助名人明星提升教會影響力和基督徒公眾形象的利與弊,再度被關注。
9.川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首都引熱議
12月6日,川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對未來中東局勢造成重大影響。川普此舉激起全球各地基督徒不同角度的評論,亦成為中國基督徒關注的熱點。
不同神學背景的中國基督徒對此發表了態度多樣的評論。
許多靈恩派色彩的基督徒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為川普此舉歡呼,有人發出「壯哉」的肯定,也有人贊為「歷史性時刻」。同時,不少人把川普此舉與末世來臨、聖經預言、耶穌再來有關。
另外,持其他神學立場的基督徒觀點多樣:
有認為,以色列遷都反而更安全;
有認為,必須尊重歷史和目前的客觀現實;
有認為,川普此舉會加劇戰爭的可能性,需要為和平禱告:
有認為,認為這是政治在利用宗教,是美國從自己的政治需要出發,與信仰無關;
有認為,新約中談到耶路撒冷並非字義的耶路撒冷,而是意為教會,基督徒不宜對川普的決定過於興奮;
有認為,《聖經》中並沒有十足證據證明耶路撒冷與基督再來存在必然聯繫,以色列只是一個世俗國家,更多需要從國際關係角度去看,而非上主之國的角度。
10.大興火災、虐童與江歌案等公共話題引熱評
今年,多個社會事件引發刷屏成為公共話題,如北京大興火災、多起幼兒園虐童案、江歌案等。網絡與自媒體時代背景拓寬了基督徒對公共話題的話語空間。江歌案引發基督徒對饒恕、公義和行善等問題的討論。面對大興火災、幼兒園虐童案等,前者是民工群體的生存安全基本權利,後者是兒童的安全成長權利。
上述這些公共話題以及公眾對此的強烈反應,實際上是反映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陣痛和代價。如何面對中國目前正處於大規模城市化進程的時代特點,中國的基督徒應該如何來面對回應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