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活動有內容繁簡、範圍大小、時間長短的分別,但都需要有計劃地進行。沒有計劃,效果不好,不利於提高觀察的能力。觀察有計劃,是指在觀察活動開始之前,先定好觀察的目的。多少米,怎麼淘,放多少水,大火燒多長時間,小火燜多長時間。先是觀察父母怎樣做,然後自己一邊學著幫,一邊觀察。學會了做飯,也提高了觀察力。
有的父母支持、鼓勵孩子自己種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觀察其變化,有的還寫觀察日記,不斷給以指導。這樣的觀察活動,既有興趣,又有豐富的內容,效果很好。古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會獲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觀察事物必須掌握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觀察方法有: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在自然狀態下觀察和實驗中觀察;長期觀察,短期觀察,定期觀察;正面觀察和側面觀察;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解剖(或分解)觀察,比較觀察;有記錄觀察和無記錄觀察,等等。觀察不同的對象,出於不同的目的,應事先考慮用什麼樣的觀察方法。有時候,需要幾種方法配合使用。觀察事物是為了認識事物,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而感知是有規律的,應該遵循規律去進行觀察。
強度律:觀察的對象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觀察得清晰、準確。因此,在觀察前,對有可能提高強度的事物,應採取措施提高其強度。比如,觀察人的肌肉,繃緊時看得最清楚;觀察蒸氣的特點,水壺裡的水要滿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差異律:被觀察的對象與背景反差越大,觀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設法增加觀察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異。比如,觀察一種昆蟲的形態、顏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紙上,效果就會好。
對比律:兩個顯著不同甚至對立的事物容易觀察,因而在觀察中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觀察效果好。比如,兩種不同的蘋果放在一起,比較形狀、顏色、大小,再通過品嘗比較味道。
活動律:運動中的對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運動中的情況與靜止狀態有所不同。因此,觀察某些事物,既觀察靜止的情況,又要看活動中的情況。比如,觀察一個人,就應將靜止狀態與活動狀態結合起來觀察。
組合律:把有關聯的事物組合起來觀察,既能把握整體情況,又能把握具體情況。比如觀察一間房屋的布置,觀察一個人的服飾就應該組合起來觀察。
協同律:觀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協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小編整理了幾個提高孩子觀察力的小遊戲,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家裡和孩子一起玩哦!提高孩子觀察力遊戲——明亮的眼睛。給幼兒看一些小物件,如1枚硬幣、1張郵票、1隻小球等,告訴他們這些東西將分別被藏在房間裡某個地方。接著讓幼兒離開房間,成人把這些物品藏在既較醒目又不太容易發現的地方。例如,把1枚硬幣藏在菸灰缸裡;把1根橡皮筋套在門把手上,把1隻小球放在紅色的床罩上等等。然後讓幼兒進房間來找。當幼兒發現某樣東西後,就可跑到成人身邊輕輕告訴成人,然後坐到位置上繼續觀察,在一定的時間裡哪個幼兒發現的東西多為優勝。
提高孩子觀察力遊戲——變得快。讓幼兒觀察房間裡的各種東西,然後在幼兒不注意時悄悄移動某樣東西或交換某些東西的位置。例如,把花瓶從櫥上移到桌上;把收錄機同座鐘的位置對換一下。看幼兒能否注意到這些變化。也可啟發幼兒:「房間裡有什麼地方看起來和以前不一樣?」
提高孩子觀察力遊戲——是什麼聲音?讓幼兒閉上眼睛,看其能否聽出成人在敲什麼,或在發出什麼聲音。可以做這樣一些動作:敲地板、牆或 桌子;敲冰箱、餅乾箱;用指甲輕擊鍋、碗、杯、瓶、匙等;用指甲輕刮砂紙、手紙或窗,用鉛筆寫字,用剪刀剪紙……提高孩子觀察力遊戲——我在吃什麼?蒙上幼兒的眼睛,成人在嘴裡咀嚼一些可以發出特殊聲響的食物,如胡蘿蔔、花生米、瓜子、核桃等,讓幼兒猜這是在吃什麼東西。猜對了,可以讓幼兒吃一小塊猜中的東西。提高孩子觀察力遊戲——表在哪裡?讓幼兒圍坐成一圈,圈中站一蒙住眼隋的幼兒。教師悄悄地把1隻秒表遞給圍坐著的一個幼兒,讓其開動秒表,發出「滴答」聲。要求蒙眼的幼兒根據秒表的聲音方向,猜出表在誰手裡。可以記錄每個幼兒猜對所需的時間,花時最少者為勝。
提高孩子觀察力遊戲——瞎子摸人。蒙上一個幼兒的眼睛,讓其扮瞎子,其餘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圍著「瞎子」慢慢轉動。「瞎子」若拍3下手,圓圈便要停止轉動。「瞎子」用手去拍圓圈,拍到誰,誰就到圓圈中來讓「信子」摸。「瞎子」摸不出是誰,便仍然做「瞎子」,被摸的幼兒回到原位置,圓圈繼續轉動,摸出是誰,誰就與"瞎子"交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