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2017級文藝學專業研究生
2019年2月~2019年6月赴臺灣彰化師範大學交換學習
去臺灣交流學習是藏在我心底裡的一個夢,大三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去成,讀研後終於抓住了這個機會。2019年2月12日,懷著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我和小夥伴們到達了八卦山下的彰化師大,可能因為這和廣外相似的環境,我很快便適應了。在彰化師大訪學的這一百多天裡,我體驗了不一樣的課堂學習,接觸了不少的作家學者,結識了有愛的臺灣朋友,也領略了不少美麗的風景……因為途中所遇見的這些人事物,這段訪學之路處處充滿了驚喜。
蘇慧霜老師贈送其主編的《雲山新綠—阿里山詩集手札》
彰化師大的課程安排非常多元,且交換生在徵詢老師同意後,可以隨意選擇,完全不受學院或專業的束縛。我選修了臺文所和國文系的3門課程,分別是葉連鵬老師的「臺灣現代文學專題」,蘇慧霜老師的「臺灣文學專題研究」以及吳明德老師的「現代戲劇研究專題研究」;旁聽了國文系徐秀慧老師的「女性意識與女性文化」、黃儀冠老師的「電影文學」以及英文系研究所儲湘君老師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專題」。每個老師的教學風格都是獨具特色的,溫文儒雅的葉老師關注臺灣社會變遷與文學發展的關係,按時間脈絡梳理各類型文學的特色及作家作品;博古通今的蘇老師從阿里山文學專題講起,詩詞歌賦信手拈來,文人逸事娓娓道來,每一節課都是美的享受;風趣幽默的吳明德老師是個忠實的布袋戲迷,不僅邀請編劇老師們到課堂上演講,分析劇本寫作技巧等,還帶我們到布袋戲的拍攝現場,親眼目睹拍攝過程,親身體驗戲偶操作……雖然一個學期的學習時間很短,但老師們的引導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走出來,走出了原來的舒適圈,然後遇見了一個新的文學世界。
訪學期間我還剛好遇上了彰化師大國文系和臺文所共同舉辦的兩場學術活動:「第15屆國文經緯國文/臺文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和「第28屆詩學會議─『詩歌與海洋』學術研討會」。說實話,以前基本沒有參與過論文發表研討的會議,第一次看到研究生或老師們在大會上陳述自己的研究論文,評論人再對此進行詳細的點評和修改建議,我在佩服論文發表人的同時,也有點兒羨慕他們!臺灣學界時常會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議,並邀請知名的作家學者參與,因此我非常有幸地接觸到了鄭愁予、路寒袖、汪啟疆和廖鴻基等詩人學者。他們平易近人的態度,親切溫和的話語,讓我領略到大師們在文字之外的魅力。當然,除了校內的課堂學習和講座活動外,校外的學術活動同樣精彩萬分。4月份蔣勳老師在臺中教育大學的美學講座「東西神話中身體轉化的渴望」,對比分析中西方神話中存在的身體轉化現象,人和動物或其他相關意象,其背後的象徵意涵還真的是頗有學問吶。蔣勳老師的聲音也是真的非常好聽!去臺灣之前,其實就很希望能夠見一見白先勇老師,得知他5月份在臺北有講紅樓夢人物的專題講座後,便排除萬難趕去臺北聽講座了。82歲的白先勇老師看起來還是非常有活力,對《紅樓夢》裡面的情節內容真的是信手拈來,他滔滔不絕地站著講了三個小時,也就只是講「晴雯」和「襲人」兩個小人物,還一直感嘆時間太短了,根本講不完,真想聽白老師現場講一遍《紅樓夢》呢!
真正體驗臺灣文學文化後發現,臺灣在文化保存和傳承方面的確做得很好,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館、名人故居比比皆是,所以我們常常利用空閒時間去參觀學習。故宮博物館精緻的玉器讓我們流連忘返,忍不住多次趕往臺北去參觀;奇美博物館建築恢宏大氣,藏品獨特别致;苗慄客家文化館系統完整展現臺灣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還特意開設客語常用語教學;彰化原住民生活館再現原住民生活,真實有趣;恆春民謠館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恆春月琴,悠悠琴聲訴說著古城的山風和海洋;藏在五峰清泉部落的三毛故居,宛若世外桃源……臺灣的宗教廟宇文化氛圍也是異常濃厚的,隨處可見的廟宇,瀰漫在空氣中的香火氣,雖然四月份的「瘋媽祖」繞境活動沒有去親身體驗,但也算是真正見識到了臺灣人民對媽祖的狂熱了。
我總是嘗試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這美麗的寶島。走在彰化市的中山路上,我一邊看著馬路兩邊的房子店家,一邊小心謹慎地躲避飛馳而過的機車;我在不同的時間爬上八卦山,不僅僅是去看大佛,也是想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看學習生活的那座校園;走在鹿港的巷弄裡,我腦海中浮現作家們筆下的場景,會被從牆頭突然跳出來的貓嚇到尖叫,卻又會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巷口感嘆不已;陰天的傍晚,我蹲在在高美溼地的木棧道上,數著有多少只螃蟹從泥土裡鑽出來,看著它們打架;行走在臺北的街頭,耳邊常常夾雜著各種語言,讓我有種不知身在何處的錯覺;我翻山越嶺,到新竹五峰清泉部落拜訪三毛的故居;我抓住最後的假期,趕去阿里山神木腳下進行「森」呼吸;我走在花蓮的海岸邊上,吹著舒服的海風,聽著海浪的聲音,想跟廖鴻基老師去看看大海的精靈們的願望似乎也更加強烈了;見過了墾丁的藍天,也感受了恆春古城的暴雨,但似乎都沒有偶遇的小姐姐為我彈唱的月琴民謠讓我感動……「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確實如此啊,不管是循循善誘的老師們,還是街頭賣滷味的阿嫲,從他們身上,我領略到了許多在書本上或網絡上的無法看到的風採。我有時會想,如果我沒有去臺灣訪學,這一個學期我會在做什麼呢?也許和之前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差別吧,繼續在書堆裡尋找臺灣文學的樣貌,在別人的文字裡想像。但當我真的踏上那片土地,親眼目睹那美麗的高山海洋,親耳傾聽那悅耳的話語民謠,親身感受那淳樸的風土人情,我的世界似乎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我用心去感受那裡的一切。當我走過作者筆下的土地,看過他們書寫的場景,感受他們曾經吹過的風,甚至可以他們產生對話後,我似乎變得更加從容淡定,也更加包容和理解了。
感恩這段美妙的訪學旅程,感謝途中遇到的所有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