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元傑 (湘潭縣分水中心學校)
陳鵬年(1663~1723)字北溟,又字滄州,湖南湘潭人,清代官吏、學者。康熙三十年進士。歷官浙江西安知縣、江南山陽知縣、江寧知府、蘇州知府、河道總督,卒於任。曾被康熙譽為「中國第一能臣」,其為官清廉,有「陳青天」之稱。雍正元年,因積勞成疾,卒於任所。年61歲。雍正帝聞訊,十分痛惜,並稱:鵬年「積勞成疾,歿於公所,聞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懸馨。此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臣。」卒諡恪勤,入祀河南、江寧名宦祠。靈柩初厝南北壩尾,宮弁、役夫、居民數萬人相率繞棺。雍正四年歸葬湘潭縣環山東霧山麓,今湘潭縣分水鄉。其為官為人與處世堪為當時楷模,為統治者稱道,為老百姓所敬仰,為為官者效仿,政德雙馨併名留青史,其原因是他一生遵循「清、慎、勤」的為人為官處世之道。筆者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走訪了他的十代和十一代後人,在族譜當中未能夠發現明確的家規家訓,但透過具體的事例,詩詞言語與朝廷世人的高度評價,歸納了他的家規家訓和治家之道,既是挖掘整理和提煉我縣古名人家風家訓家規故事,也對後人,尤其是對當下公職人員如何處理治家與為官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清:嚴束家人,清廉不貪。
陳鵬年康熙三十五年任浙江西安(今衢縣)知縣時,焚香發誓:從今天開始作官從政,如有不容於天理,不合乎人心的事,天誅地滅!又書清、慎、勤三字貼於室內自勵。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陳鵬年調任淮安府山陽知縣。據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十二載:在任力革弊政,黜耗羨,束胥吏,勸農桑,戒奢侈,止爭鬥,成效顯著,百姓書「官清民安」四字張貼於門上。據傳,雖為官於北方,仍喜食辣椒與大米粥,夏季喜食調鹽搗大蒜,生活崇尚簡潔樸素。
升任江蘇江寧知府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有「陳青天」之稱,前後七年在京修書,因經濟拮据無錢租房,只得朝夕以殿廬為家,借住在武英殿旁的側屋,即為朝臣候朝及值宿之所。第一次返京修書前是在江寧知府職上,曾告誡家人,「勿為一物一錢折節」,對家人收受別人禮物「勃然作色」「辭色甚厲」(後人語)。
康熙六十年,管理河工、漕運屢進治河方略,果斷處理應急事件,深受朝廷嘉許,康熙贊其「擔當識量,誠不愧古大臣矣」。雍正繼位後,實授河道總督。為從一品大員,是為肥缺。陳鵬年卻經常食宿河堤,與卒役一起堵口疏流,不避寒暑,甚至常常廢寢忘食,以致積勞成疾。同僚評價他沒有私自挪用朝廷一兩銀子。
陳鵬年61歲時死於任上,按照今天的說法是在職死亡。但是,他死時家裡是什麼情況呢?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懸罄。「此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臣。」朝廷賜帑金(銀)二千以為殮葬,諡其「恪勤」,祀賢良祠,賜其母封誥,令照一品官例蔭一子。靈柩初厝南北壩尾,數萬人繞棺,莫不含淚拭袖。雖然名聲沒有海瑞大,但的確是清朝少有的清廉之官,也是我們湘潭縣歷史上的好榜樣。兩個兒子,樹芝、樹萱,幼承家教,上令隨鵬年校書內廷。樹芝官至平越知府,樹萱官至戶部侍郎。
慎:處事謹慎,求聞己過。
新到一地上任,家人及隨從四五人,輕車簡從,不像有的官員上任的時候前呼後擁護,有海瑞之風。陳鵬年當官時不媚求上司,處事低調不張揚。交往之人,為品行高潔之士。(此是其和海瑞不同處,海瑞是不交結,個人當孤獨的勇士;陳鵬年是擇其善者而友之),此點對他兒子的影響較大。如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不僅才華橫溢,人品也是出了名的好。當然,太子要殺江寧太守陳鵬年時,曾拔刀相助替他求情。江蘇巡撫張伯行,雅重鵬年,事無巨細,倚以裁決,是為至交好友。
陳鵬年少年讀書時起,品行端正,是當時鄉裡少有的好兒郎,也是得自於其父對她的良好家教。當官以後,除愛好山水出遊和讀書寫詩作畫外,愛靜思靜坐,處事低調謹慎。據族譜,對兩個兒子每日的要求尤其嚴格,連到外面的店鋪買點東西都要在規定時間趕回來。
陳鵬年在當官期間和下層的衙役等關係較好,比較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感受,有時候和他們推心置腹談話,要求他們指出自己在工作上的不合宜之處,以利改進。不說問過則喜,但作為一個高級官員能夠做到經常去基層群眾中求問過,委實不易。
勤:勤於政務,心繫百姓。
陳鵬年不僅是個窮官,更是一個勤官。
1703年,陳鵬年調到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擔任知縣上任後幾個月,夜以繼日處理積案,走訪四鄉,便使境內安定。老百姓寫上「官清民安」匾字,送到縣衙。後來,他要調任海州(今江蘇省東海縣)知州,挽留他的百姓擠滿了道路,使他寸步難行。從此,他的名聲開始傳播開來。康熙皇帝南巡路過江寧時,駐蹕於織造府,有一天他看到江寧織造的幼子在庭前玩耍,就想逗逗這個還不懂事的小孩子,問他說:「兒知江寧有好官乎?」沒想到小孩子應聲而答:「知有陳鵬年。」連小孩子都知道他是個好官。
在任蘇州知府的兩年裡,陳鵬年大力改善民生,增加就業,勸課農桑,疏浚河道,嚴禁各地方政府向老百姓攤派,如有違反嚴懲不貸,對於黃賭毒更是予以嚴厲打擊,一時間蘇州「澆風為之一變」,深得上司誇讚。
一生清廉的陳鵬年,最終死於治河的任上。1722年,陳鵬年奉命勘察山東、河南等地運河,後來康熙皇帝任命他署河道總督,專治南河(黃河下遊)。黃河在馬營口決口,他親自督工,住宿在河堤上,與卒役一起堵口疏流,日夜奮戰,不避寒暑,甚至廢寢忘食,黃河決口終於合龍,而陳鵬年因為操勞過度,一病不起。1723年,陳鵬年病死於黃河堤工所內。
恕:寬恕他人,書香養性。
陳鵬年的元配夫人姓石,她的伯伯曾被當時的湘潭知縣冤殺。其時,陳鵬年在西安(衢縣)知縣任上,遠水難救近火。家人遂心存芥蒂,後來他派人接老母親、夫人到他任職的官署居住。時常勸解夫人化解恩怨,時《湘潭縣城隍廟祭文》就是陳鵬年親筆寫的,顯然是受湘潭官員的託請。以德報怨,寬恕他人,不睚眥必報。
在蘇州知府任上反對加稅,遭兩江總督阿山陷害,差點丟了性命,一般來說,都是會結下生死大仇的。但後來官至從一品,亦有許多門生故友,為之抱打不平,但俱為其所阻。從這個實例也可看出陳鵬年是個不太把個人恩怨放在心上的人,待人常存寬恕之心。
陳鵬年博學長予文翰,在武英殿修書10餘年,參修、主修的書有《四朝全詩》、《方輿全書》、《月令輯要》等。著有《道榮堂文集》6卷(四庫存錄)、《滄洲詩集》(四庫存錄)、《喝月詞》5卷、《歷仕政略》4卷及《河工條約》1卷。另有《分類字錦》、《物類輯古略》等書。修纂有《西安縣誌》12卷,均傳世。
陳鵬年為官期間,日日讀書,博學多才。他的詩歌平和從容,多為關心百姓的疾苦和對家鄉的思念。如《京江即事》中寫道:「京江四月無雨澤,井泉竭盡秧苗枯」,以此表達對百姓疾苦的同情。為官四十載未曾返鄉 ,詩文寄託思鄉之情,《石村》一詩是這樣寫的:「世宅池頭地,先人號石村。青山在庭戶,白水繞蓬門。揖讓風猶古,詩書俗所敦。別來耆舊盡,他日見兒孫。」就這樣,陳鵬年將所有思鄉之情,寄托在詩行裡。
陳鵬年作為有清一代名臣,為朝廷高度評價,為百姓高度讚譽,譽為「青天」,可見其為官為人的成功,尤其是他的家規家訓對今人具借鑑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 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 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當代中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非常重視以家風家教為突破口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以此作為加強黨員幹部廉政教育的一個重要抓手。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每一位領導幹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八條明確要求:「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由此可見,黨員幹部的家風與作風黨風緊密相連,家風建設是黨員幹部的必修課。
中國傳統家規家訓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其中「廉潔」作為個人品行修養的重要內容,「廉政」作為從政人員的道德要求,二者在歷代家規家訓黨員幹部要有為民情懷,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發揚「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的精神,恪守為民之責,善謀為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
勤是為官為政之本。陳氏初為官,即手書「清、慎、勤」三字貼於書房以自勵,「清」即為官要清正,「慎」 即處事要謹慎不浮誇,「勤」即要勤奮為官,多體恤民情,關心民生。綜合這三字的行事原則,陳氏所要追求的就是一種清廉謹慎而又勤政的經世精神。在任職期間,陳鵬年是個實實在在的勤政之人,就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個愛幹事肯幹事的人,還是個能夠幹成事的人。治理黃河,作為一品大員,站在齊腰部深得水裡今天我們有些黨員幹部,未發達,事事可親力親為。一旦走上崗位,掌握實權,就事情做不動了,格也大了。身為人民公僕,真的需要學學我們湘潭名臣的勤奮精神。
廉是為官者的首要品德。廉生威,兩袖清風自能正氣凜然。陳鵬年在處理家人與公務上,一清二白,尤其厭惡家人幹政。故為官期間人多不識夫人和老太太之面,杜絕了家人收受賄賂的漏洞。不是政策性的而是自己主動要求這樣做的。所以才有在京城當編修而買不起房子,才有自己任上死時老母親八十多歲而家無餘錢,需朝廷撥2000兩銀子才能夠辦成喪事,才能夠在家庭裡營造廉潔的氛圍,才有兒子們的美好前程,才造福了多方民眾。在他任職蘇州知府的兩年時間裡,蘇州的「澆風為之一變」,後人紛紛為其立廟以表追思,如:蘇州城西善人橋的穹窿城隍廟、葑門外的蕩裡村內的陳公廟。隨著國家反腐力度的加大,不論是老虎還是蒼蠅都逃不出人民的法網,但是,不廉潔,生活腐化,對家人管理鬆弛,家人收受賄賂,則是這些案件的基本的共同劇情。
慎是公職人員交往準則。古人交往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親賢人,遠小人。作為公職人員,要力戒不良的嗜好,縱觀當下許多墮落幹部,很多的是被人從愛好上下的手。
陳鵬年為人正義正直,特別廉潔和勤奮,受到朝廷重用,百姓愛戴,青史留名,可以用「湘潭的海瑞」來形容。他的家規家訓,對家人的嚴厲要求,對今天我們黨員領導幹部都應該起著示範楷模作用,腐敗分子的的下場對那些心存僥倖的投機者和不作為應該是一記記猛醒的警鐘。
[責編:曹漾]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