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巨頭接連併購,獨立目的地活動技術服務商還有出路嗎?

2020-12-24 執惠

4月19日,Booking宣布收購位於丹佛的目的地活動技術服務商Fareharbor,有消息人士透露收購價格為3億美元。僅僅一天後,TripAdvisor宣布併購位於冰島的目的地活動技術服務商Bokun。旅遊界兩大巨頭接連出手,整個目的地活動技術服務商行業為之震動。

Booking作為酒店預訂行業的大,擁有巨大訪問,且用戶粘性高。近年來,Booking開始從一個單純的酒店預訂平臺向綜合性旅遊預訂平臺轉型,接連併購B2B服務商,包括酒店數字營銷服務商Buuteeq和Hotel Ninjas、酒店收益管理服務商PriceMatch、租車分銷服務商TravelJigsaw,以及數據分析服務商Evature和Qlika。Booking併購這些B2B服務商之後,將其技術融入自己的預訂平臺,一方面夯實B端的供應鏈(商),另一方面提升C端的用戶體驗。提供給B端供應鏈的技術服務本身也是一個營收點,例如收購Buuteeq後改造推出的PMS系統Booking Suite,採用月租費或者訂單傭的模式。而在C端,做好技術儲備,隨時推出多酒店之外的產品,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

實際上,2016Booking已經在40個城市推出了目的地活動預訂。此次收購Fareharbor,不但儲備技術,而且收穫Fareharbor的供應商,在此基礎上推出與酒店關聯的目的地活動水到渠成。

Fareharbor的供應商突然被天上掉下Booking這麼一個大流餡餅砸中,想必也很高興。這項收購可以說是真正的多贏,沒有輸家。

TripAdvisor作為旅遊UGC點評網站老大,最近幾轉型順,股價跌跌不休,管理層面臨投資人巨大壓。在酒店即時預訂instant booking變現不順的形式下,非酒店營收持續高速增長卻成為亮點。2017,TripAdvisor非酒店營收板塊,包括景點、度假租賃、餐廳營收增長24%達到3.6億美元,其中歸屬於景點的目的地活動 tours & activities貢獻頗多。目的地活動平臺GetYourGuide和Klook接連巨額融資,也提醒目的地活動領域的長期向好趨勢。Skift的最新報告指出,整個目的地活動市場容量到2020年預計會增長到1830億美元。

TripAdvisor雖然早在2014年以2億美元併購了目的地活動平臺Viator,但直至一後才推出供應商管理後臺Extranet,在此之前依靠城市代理商管理產品。供應商管後臺的推出,極大地推動Viator產品的展,至今上架產品已超過10萬個。

3月底,TripAdvisor為了進一步敦促供應商small local operator上架更多產品,隱藏了供應商的聯絡信息如網站、郵箱、電話等,將預訂流引導到Viator上去,引起全球眾多供應商反彈。

供應商的反彈,源於TripAdvisor/Viator的簡單、粗,沒有為供應商提供多的增值服務。而現在併購Bokun,為供應商提供近乎免費的預訂技術服務,TripAdvisor/Viator將重新贏得供應商的支持。

TripAdvisor/Viator剛剛宣布併購消息,便祭出殺手鐧,使用Bokun系統,前三個月免費,三個月後費用為訂單交額的0.1%。相比行業內通行的交易額5-6%,或者100美元的月租費,這簡直就是白菜價!此招一出,也讓Booking花費3億美元併購Fareharbor的價值銳減。估計Booking併購Fareharbor時打的如意算盤跟Booking Suite一樣,收購後挾流優勢向供應商收取訂單佣金或者月租費(Booking Suite收取酒店10%的交易額傭或者150美元的月租費),3億的併購成本也能賺回來不少。

這邊TripAdvisor/Viator直接免費,Booking是否再向供應商收取技術服務費就很尷尬。如果跟BookingSuite一樣收取費用,將面臨TripAdvisor/Viator的強大競爭壓,收費的話3億美元的併購成本就很貴。

有消息人士指出,TripAdvisor/Viator曾出價2億美元和Fareharbor談判未果。TripAdvisor/Viator這個免費政策直接給Booking挖了一個大坑,Fareharbor年營收5000萬美元的價值眼看就要付諸東流。在策略方面,Booking真得向TripAdvisor/Viator和中國同行學習,大氣一些,如果同時能給目的地活動供應商和酒店供應商提供免費技術支持,也就是Fareharbor和Booking Suite同時免費,則因為其強大的酒店供應商網絡,又可以扳回一局。當然,獨立的酒店技術服務商PMS創業公司會因此而倒下一大片。

Booking和TripAdvisor不斷深度整合供應鏈,其價值不僅僅在於提升當前的營收,更長遠的價值是用戶數據分析,據此判斷旅遊業的發展趨勢,以維護其在旅遊業的霸主地位。實際上這兩家巨頭還是略微保守,如果中國同行有這個實和流,恐怕早都開始涉入金融圈了。

巨頭打架,受傷害最大的永遠不是巨頭,畢竟巨頭有強大的資金實力鏖戰,反而是那些在夾縫中成長的獨立目的活動地技術服務商面臨巨大挑戰。近年來,在目的地活動技術服務商這個賽道上,各路資本下注,隨著這兩起併購事件,戰役即將接近尾聲。

目的地活動技術服務商創業公司之間的競爭,在技術層面上差異不大,競爭主要還是來自於獲客能和流入口。如今兩大巨頭挾資本、流、技術的優勢大舉進攻,給獨立技術服務商還有多少空間呢?

Rezgo的CEO聽到這個消息後表示「情緒複雜」,一方面這樣的併購令人興奮,大玩家入場表示認可這個賽道的價值,另一方面獨立的創業型公司面臨實強大的巨頭的激競爭,這兩起併購賦予Fareharbor和Bokun極大的獲客優勢。TripAdvisor/Viator提供給Bokun的近乎免費的收費政策支持,使得剩下的玩家在價格競爭上難以招架。

獨立目的地活動技術服務商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早點委身巨頭賣個好價錢也許是個上策。接下來併購獨立目的地活動技術服務商的會是Expedia還是Airbnb呢?

*文作者李強,GreatWall Hiking CEO,執惠專家作者。

相關焦點

  • 淨利不足Booking四成,這家傳統旅遊集團挑戰OTA巨頭的底氣何在?
    歐洲旅遊巨頭途易集團今年完成兩大併購交易後在旅遊目的地市場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途易目前每年提供600萬個體驗產品、2500萬次中轉服務,並在全球49個國擁有9000人員工,已成為目的地活動市場的重要玩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目的地活動業務營收增速迅猛,2018財年較去年同期增長50%。
  • 【重磅】接連收購兩大商超連鎖巨頭,哆備寶實體布局速度驚人!
    【科技訊】6月29日消息,2017是實體業往上走的一年,聯手線上平臺巨頭讓實體產業轉型有規可循——線上巨頭們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對線下傳統零售整個供應鏈管理運維全方位的一個顛覆性的變革,因此也引發了收購實體熱潮 【科技訊】6月29日消息,2017是實體業往「上」走的一年,聯手線上平臺巨頭讓實體產業轉型有規可循
  • 比利時兩大化工巨頭接連對科創板企業舉起「專利...
    作者:黃鶯 國慶節前一周,科創板企業接連披露兩起涉外專利訴訟。 9月29日,吉林省中研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研股份」)的科創板上市申請被正式受理。在招股書中,中研股份披露了其與索爾維一起專利訴訟糾紛。
  • 跨界遊戲搗騰通訊 邦訊技術併購尋出路
    現在主營通訊和網際網路遊戲兩大業務的邦訊科技,2017年淨利潤大幅下滑820.53%,虧損1.42億元。來到2018年一季度,營收繼續下滑20.53%。如何轉型增收,成為擺在公司面前的難題。跨界遊戲終盼來盈利邦訊技術,2012年5月8日登陸創業板,目前主營通訊和網際網路遊戲兩大業務。
  • 中小企業被龍頭併購,值得開心嗎?
    有關產業資本的投資/併購邏輯,之前的一篇文章已經提到了部分《你們有淨利潤一千萬的公司嗎?我們想「高價」併購》。理論上來講,行業龍頭的加入,會給中小企業帶來什麼呢?資金支持這個是最沒有吸引力,市面上最不缺的就是資金,大把錢投不出去,當然你也要符合這些錢的投資標準。
  • 盤點2019醫療器械全球併購:巨頭押注骨科與機器人
    放眼全球,醫療器械巨頭無一不是歷經併購,逐步成為行業霸主的,正所謂「無併購、不巨頭」。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球發生152起併購案,本文將著重盤點醫療器械海外TOP 15併購案、國內TOP 3併購案。
  • 家電併購黃金時代落幕
    主要原因在於,我國家電產業的起步較晚,早期的收購更多屬於產業上下遊併購或同行同品類收購,尤其是後者居多,主要目的是為了完善自身技術及業務、拓展海外市場,這也使得我國家電巨頭一度上演了數年的海外併購大戰。
  • 「六大」出版巨頭或變「四大」,國際出版界再起併購波瀾?
    原創 王睿 出版人雜誌通常從每年5月開始,國際出版界就進入了併購頻繁的周期。不過縱觀2019年,市場顯得相對冷清,高等教育數位化轉型催生的兩宗大型併購案,其中之一也在2020年被迫擱淺。不過受到行業變化和疫情影響,出版併購似乎正在釋放新的信號。
  • 電商巨無霸的速成術:跨界併購 線上線下雙向延伸
    如今,電商平臺間燒錢大戰、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走向尾聲,在競爭的下半場,巨頭電商平臺注重跨界的多元發展,以及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多渠道發展趨勢愈發明顯。補齊短板擴充體量一個大體量電商企業的模式成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很多新興的業務鏈條或商業模式,企業大多會優先選擇獨立運營,待初見成效後再與整體業務打通。
  • 解密​雅培、波士頓科學、飛利浦等心血管巨頭如何通過併購上位?
    近日,醫療器械巨頭美敦力公司宣布為收購心臟消融技術開發商Epix Therapeutics,總共投入了3.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億元),通過此次收購,美敦力將藉助Epix Therapeutics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完善心臟消融產品。無獨有偶,繼併購了全球第四大心臟支架生產商柏盛國際僅一年後,藍帆醫療再次加碼心臟領域器械市場。
  • 全球家電再掀整合風,土耳其家電巨頭併購日立
    撰文/藍科技如果說西門子代表著過去歐洲家電的輝煌,如今,土耳其家電巨頭Arcelik風頭正勁。或許,普通消費者對來自土耳其的Arcelik比較陌生,但談到旗下品牌,比如倍科(Beko)、博倫博格(Blomberg)等家電品牌,則會有很多人比較熟悉。
  • 下血本搶播客資源,巨頭的併購之路奏效了嗎?
    在過去的兩年裡,各大音樂流媒體巨頭大張旗鼓殺入播客領域。Spotify已經在播客領域花費了超過8億美元,這種揮霍的收購行為使Spotify的股價和市值在過去十個月裡翻了三倍。Spotify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截至9月底的三個月裡,全球22%的活躍用戶都在收聽播客內容,總計超過7000萬人。
  • 690億美金的世紀併購:美國藥品零售巨頭CVS的焦慮與啟示
    安泰將作為CVS的獨立業務部門運營,並繼續接受現任管理團隊領導。美國第一大零售藥店收購美國第三大商業醫療保險公司,這是近年來在醫療服務領域裡面最大的併購,這個交易如果能通過審核,那極有可能對美國現有的行業格局形成巨大的衝擊。
  • 技術服務商賽事進入下半場:蓋雅接入蘇寧智慧零售大腦
    一年一度的CES拉開帷幕,1月7日晚的一場「中國之夜」之約不僅將CES上的中國聲音發揮到極致,中國科技大佬的最新論道更是指明了中國科技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創新技術服務商藉助生態巨頭形成堅實護城河的下半場賽事已然到來。印證趨勢正確性的是創新合作的落地,緊隨中國之夜,1月8日,蘇寧重磅發布智慧零售大腦。
  • 蛇吞象併購殼牌資產 恆源石化首啟海外併購
    摘要 【蛇吞象併購殼牌資產 恆源石化首啟海外併購】山東地煉巨頭——恆源石化第一次啟動海外併購,併購的對象就是世界石油巨頭殼牌的海外資產,無疑,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高大上的事件。
  • 4月新經濟併購月報:疫情復甦後第一波紅利誰摘得? 巨頭布局穩中有進
    在麥德龍中國最新的董事會中,麥德龍集團將獲得十一人董事會中的兩席,在另外九個席位中,物美集團作為公司的大股東,已指定康德出任其中之一。未來麥德龍中國將繼續以「麥德龍」品牌保持獨立經營,多點成為麥德龍中國的技術合作夥伴。
  • 一年來併購活躍,聊天機器人都怎樣被收編?
    而收購方多數自身也為業務範圍更大的2B類技術解決方案服務商,少數為2C業務,且收購方一半以上為上市公司,其中4起收購方屬於FAANG巨頭。 科技巨頭收購動作不停歇 科技巨頭往往步伐領先,對話式AI方向收購事件,早在前幾年就有頻發發生,2016~2018年間,各大巨頭不乏相關動作。圍繞自身戰略,收購動作從來沒有停過,過去一年間,收購操作也仍在繼續中。
  • 會計專業,畢業後不進四大,還有哪些出路?
    其實,會計專業畢業的留學生,除了四大,你還有這些選擇:投行的主要業務是併購、私募股權、投資等,財務和法律技能是標配。會計是從事金融行業的基礎。順利進入投行後,如果你對其他業務感興趣,也可以拓展專業技能進行無縫銜接。畢竟,每一個投行的精英都是複合型人才。
  • 目的地旅遊活動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客制化高端旅遊名人、大老闆、土豪等級的通常不會選擇上述的旅遊模式,大部份都找熟識的旅行社來依照需求並低調來安排,像是搭乘頭等艙或私人飛機、住宿特等套房或包私人別墅、安排VIP導覽參觀或籌辦Party等特殊活動,總而言之就是吃好住好,滿足客戶所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