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可謂是我國五千年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伴隨著一代代帝王的興衰,預示了歷史的發展進程,而在這條歷史長河中,有著許多讓人難以忘懷的名字,例如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鬼谷子,劉伯溫,鬼谷子等。而這些歷代的算命大師中究竟誰更牛一點呢?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說一下諸葛亮,諸葛亮大家了解的就比較多了,都是通過三國一系列著作了解,但是可能讀者們並不知道諸葛亮的算命方式,諸葛亮有一種算命方式叫做稱骨算命法,這種算命方式正是出自《周易》。我們且觀諸葛亮平生的事跡,重用馬謖卻落得街亭失守,六出祁山等等,也可以說是失算頗多,所以諸葛亮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質疑。
然後是劉伯溫,在明朝建立之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朱元璋認識了這位少年英才——劉伯溫,也正是在軍師劉伯溫的指導下,朱元璋打下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從而建立了明朝政權,《燒餅歌》大家應該都聽過,《燒餅歌》作為另一個著名的預言文章,在民間也廣為流傳。他的作者據說是劉伯溫,關於起源的傳說,大致是這樣。說劉伯溫有一天去見朱元璋,朱元璋正在吃燒餅。聽到劉伯溫前來,他靈機一動,把半個燒餅藏在碗裡,用手遮住。他問劉伯溫: 「你知道我碗裡是什麼嗎? 」劉伯溫掐指一算,回答: 「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龍咬一缺。」朱元璋驚喜道: 「先生您果然能未卜先知啊。」
在整個關於《燒餅歌》的故事裡,最精彩的部分並不是對於千年局勢的預言,而是在預言過程當中說是為了保全朱元璋後代的姓名,劉伯溫送給了朱元璋一個錦囊,並對他說,這個錦囊盒子只有在後代萬分危急的時刻,才能打開,否則這個盒子就是一個普通的盒子。多年以後燕王朱棣從北京南下直到南京城,一籌莫展的朱允炆無限期待的打開了這個盒子,裡面是剃刀一把、佛珠一串、袈裟一件、和尚合法證明文件一張,靠這些東西,朱允炆保住了自己的一條性命。
之後是袁天罡,關於袁天罡與李淳風,多數都是從《推背圖》接觸的,都知道這是位大神仙,袁天綱(俗寫為"罡",547一635),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玄學家、天文學家。傳說他善"風鑑",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兇,累驗不爽。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隋時為資官令,唐武德年間為蜀郡火井縣縣令。貞觀六年,唐太宗聽聞其名聲,詔入朝收納為智囊。貞觀八年(634年),在其請求下,唐太宗復任他為火井縣縣令,以讓他返回家鄉,同年袁天罡卒亡。
關於鬼谷子,就更多了,掐指算命,八字算命,縱橫術,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本經陰符七術》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也作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經,歷代對它的註解都不在少數。《本經陰符七術》、《持樞》、《中經》,道藏編著《鬼谷子》下卷,有人稱為外篇。"本",是根本的意思;"本經",主要討論精神修養。"陰符",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化莫溯。《本經陰符七術》之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可以說很多的算命學說,都離不開鬼谷子的身影!
而說到算命,就離不開《周易》,《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筮佔之書,約成書於西周時期。起初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了便於佔算時檢索吉兇的結果。春秋時期,有人依附於它的卦爻形式藉以發揮哲學思想。戰國時期,一些儒家學者系統整理了一批解說《周易》的作品,並把它們編纂成書。到了"獨尊儒術"的漢代,《周易》被奉為儒家經典,成為經學家們研治的一項專門學問,這就是易學。《周易》經、傳、學始終穩居中國封建時代學術的核心地位,成為人們觀察宇宙人生,鍛鍊思維能力,建構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對於形成中國文化的特色,提升中國文化的內涵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國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長河裡,《周易》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遠的一部書,但它也是謎案最多的一部書。
周易都那麼牛,那它的作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