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教育在線·掌上高考「榜樣力量——2020年度教育盛典」評選獲獎名單揭曉,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榮獲「2020年度全國網絡搜索熱度百強高職院校「榮譽稱號。
據悉,本次評選設本科、高職、高中、中職四大類共16個獎項。活動經過前期徵集、專家會審、綜合評審等階段,最終評選出各類指標下的優質院校,旨在對立足教育本質,不斷創新突破,為實現中國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積聚創新力量的榜樣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推廣,以「榜樣力量」探索教育發展先進事跡,分享教育改革有益經驗,共同為助推中國教育夢提供教育引擎、思想支撐、精神動力。
「2020年度全國網絡搜索熱度百強高校」榜單,根據中國教育在線全國高校招生資料庫,高招智能問答系統,以及第三方搜尋引擎平臺的搜索熱度、搜索頻次、頁面訪問量、瀏覽量等查詢數據,以及來自網絡、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權威主流媒體公開數據等信息分別加權賦分統計得出。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簡介:
師資情況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現有教職工271人。師資隊伍中有25%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64%的專任教師具有碩士學位;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人,副高級56人。現有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個,北京市專業創新團隊4個。國家級優秀教師獲得者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獲得者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獲得者9人,北京市職教名師獲得者1人,北京市專業帶頭人6人,北京市青年骨幹教師30人。雙師素質專任教師的比例 96.39%,雙師型專業教師比例保持較高水平。
優勢專業或特色專業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設有勞動經濟管理系、民生福祉系、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系、思想政治基礎教育部和貫通培養基礎教學部三系兩部,開設有普通高職專業14個。學院專業建設特色鮮明,成效顯著。勞動經濟管理系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是國家骨幹校重點建設專業,是北京市特色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國家骨幹校重點建設專業、北京市級示範專業。民生福祉系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是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主持單位,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教育部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示範點;財務管理專業是長線熱門專業;酒店管理專業是與海航酒店集團合作共建專業。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系的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專業是國家骨幹校重點建設專業、全國交通運輸類特色師範專業,為首都交通運輸行業培養了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致力於保障城市地下管線安全運行,為城市地下管網的安全運行和維護輸送高質量的緊缺人力,培養具備先進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現代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
學院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批准,聯手全國知名的北京十一學校,共同承辦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貫通培養項目發揮北京十一學校市屬重點高中示範校的教育優勢,引進北京十一學校的管理機制、課程體系、培養模式,以兼容並蓄的辦學精神、自由開放的課程選擇,強化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職業素養和身心素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努力打造北京貫通培養項目領航校。貫通培養基礎教學部現有專兼職教師51人,負責人、院長特別助理由北京十一學校選派。高級教師4人,博士3人,來自北大、清華、中科院、北師大等名校的碩士27人。學院同時建立了由北京十一學校選派優秀教師、海澱區優秀專家組成的教師成長指導團隊。學院專業教育階段擁有一批北京市教學名師、優秀教師和青年骨幹教師。
辦學特色和培養特點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行政主管部門為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教育主管部門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學院於 1985 年成立,2006 年改制為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2009 年成為北京市級示範高職建設院校,2011 年成為國家骨幹高職建設院校,2014 年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國家骨幹校建設驗收並獲得 「優秀」,2015 年學院牽頭組建了北京人力資源服務職業教育集團,2016 年成為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點院校,同年經北京市教委、市民政局和市人力社保局批准,成立北京市養老人才教育培訓學院,承擔全市養老人才的培養和培訓任務,同時獲得了留學生招生資質。2017 年學院成為教育部現代學徒制建設試點院校。2018 年學院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招收了來自馬來西亞的第一批留學生,並派出兩批學生分別赴澳大利亞和英國交流訪學。學院同時開展繼續教育、技能培訓與鑑定等多種類型教育服務,是全國同時擁有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的高等職業院校之一。2018 年,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密契合北京「四個中心」戰略定位,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一體化」戰 略,承接雄安新區和 2022 北京冬奧會的人才需求。學院秉承「質量為本、創新為魂」的辦學理念和「明理篤行、惟精惟一」的辦學宗旨,圍繞「精心、精緻、精品」的辦學方針,堅持「面向首都、依託行業、適應市場、服務民生」的辦學定位,立足北京人力社保行業執行,全面推進現代化職教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依託高等職業教育這一主體,憑藉學歷教育和社會兩翼,著力打造人力社保、城市運營安全和現代服務三大重點專業群的「一體兩翼、三足鼎力」的發展戰略格局。
學生深造渠道
1.高職畢業生經院內推薦選拔,參加北京市組織的專升本考試,成績合格後升入本科院校---北方工業大學(一本)繼續深造學習;2.可選擇北京工業大學就讀,成績合格後取得成人教育本科學歷;3.可選擇前往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繼續深造,並且可以為學生推薦到歐美、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知名大學深造;4.學院開展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項目,學生接受兩年北京市十一學校的優質高中教育後,再進行三年職業教育,前往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等高校就讀本科。
學生就業及發展
2020年我院畢業生共計975人,其中北京生源854人,佔我院畢業生總數的87.6%;京外生源121人,佔我院畢業生總數的12.4%。截止12月3日,已落實就業去向924人,就業率為94.77%,高於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81%近14個百分點。
2020年畢業生就業熱門行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類佔22.46%、公共管理和社會保障類佔14.9%、金融業類佔9.5%;98.6%的畢業生選擇在京就業;25.97%的畢業生在國有企業就職;畢業生轉正後稅前年薪平均為7.11萬元,五年內畢業生年薪呈小幅度穩步增長。
促進學生就業創業舉措
1.實施「一把手」工程,全員參與,確保就業工作全面落實到位。我院領導高度重視就業工作,一是將就業工作的職能整合,成立了招生就業處,使就業工作的職責更加清晰明確。 二是把畢業生就業工作做為「一把手」工程。畢業季期間,招生就業處在每次院黨委會上均要通報近期就業進展情況,同時提出問題及困難。學院黨委對全體黨員幹部發出 「黨建引領聚合力,精準幫扶促就業」的倡議,開展了一名黨員幫扶一名畢業生的活動,建立了「全院統籌、招就牽頭、各系推動、部門聯動、全員參與」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了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引領作用。
2.多渠道、多形式,為畢業生推送高質量的就業信息。 通過「勞職就業平臺」公眾號、畢業班級微信群、釘釘群等網絡手段,向學生及時推送高匹配度的就業信息,幫助畢業生不斷積蓄求職能量,提升求職創業技能,在疫情假期實現「延期開學不停學,就業服務不斷線」,為2020屆畢業生推送招聘信息300餘次,提供就業崗位數與畢業生人數的比例達到 4.87:1,重點專業達到7:1;舉辦線上招聘活動42場,提供就業崗位600餘個;開展線上面試及就業指導60餘次,800餘畢業生參與。為2021屆畢業生組織招聘宣講會、校園招聘會32場次,提供崗位520餘個,目前50%以上的2021屆畢業生已達成了初步就業意向。
3. 搭建就業指導平臺,為學生就業提供有力支持,開展就業指導和困難畢業生幫扶工作。一是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定期組織開展就業指導講座、加強畢業生就業心理指導。各教學系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系統全面的就業指導。各系書記及專業教師親自講授就業指導課。定期邀請企業人事部門的負責人和優秀畢業生、校友為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及經驗分享。二是面向全院學生開展心理諮詢工作,特別是針對即將就業的畢業生特別開展就業心理諮詢與疏導。聘請第三方專業公司,為畢業生提供人才測評、簡歷包裝、面試流程等系統、全面的就業指導,多維度解決就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舉辦了4次線上的就業指導講座,1100餘人次觀看了直播,還對有就業指導需求的困難畢業生提供一對一諮詢指導。
4.在保證就業率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及提高專業匹配度,將此作為提高就業工作質量的標準和重點。打造適應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訂單班」,與人民大會堂、北京自來水集團、熱力集團、燃氣集團、北京地鐵、京港地鐵、西城及海澱社保中心等單位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5.開展畢業生就業狀況調研。把摸清畢業生就業狀況的底數作為就業指導工作的出發點,通過深入走訪各系、定期統計畢業生就業情況、班主任深度督導談話等方式,了解畢業生思想現狀、就業狀態及問題。期間,開展了畢業生就業意向、就業能力、畢業半年後就業狀況等調查;協助市教委開展北京市高校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就業狀況網絡問卷調查等。六是學院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工作,相繼出臺了《就業創業工作意見》、《大學生創新與創業項目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為學生開設多種多樣的創新創業教育及培訓課程,普及創新創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學生工作部門成立了大學生創業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活動,營造創新創業 - 20 - 的氛圍。對於有創業意向的學生,結合其創業項目的具體情況,給予「一對一」的創業指導和政策解答,實現全程化指導和幫扶。
6.規範就業工作流程,簡化就業手續、加強信息化建設。 就業指導中心專人負責就業信息落實和追蹤。對日常就業信息和招聘會信息,分別通過「收集整理—對口發布—指導學生」—「召開招聘會—組織學生應聘—用人單位反饋—電話回訪」的工作流程,了解各系和企業的聯繫情況以及學生投遞簡歷、面試等就業中間環節,加強學生籤約的落實或後續推薦。
7.重點關注困難畢業生群體,提供精準服務。建立困難畢業生群體臺帳,對於家庭困難和就業困難的「雙困」畢業生,開展了「一幫一」甚至「多幫一」的重點扶持工作,從入學至畢業,對他們進行全程化的心理援助、經濟資助和就業指導服務。重點指導、重點服務、優先推薦,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就業中出現的問題,保證其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