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院士專家熱議一流數學人才培養:「不要論文」只是...

2020-12-17 中國科學院

  丘成桐曾說:「奧數培養不出一流數學家。」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出一流的數學人才?近日,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舉行20周年院慶人才培養論壇,來自數學領域的數十位院士、專家圍繞數學人才培養的話題展開研討。

  「這裡是數學的樂園」,數學院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數學學科學位對發表論文數不做具體要求的規定,引導學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原創性大、涉及面廣泛的大問題,避免急功近利。

  數學院研究員戴彧虹介紹說,在每年數學院院長特別獎獲得者中,都有研究工作十分優秀而沒有正式發表論文的學生。

  在這裡,不注重論文篇數,也不單純看引用率,國際同行的意見成為學術委員會討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越來越多的數學院人信奉中科院院士楊樂說過的一句話:「100篇一般性的論文,也不如1篇真正能有較大貢獻的論文。」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範劍青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數學科學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學科,導師應該指引學生提升科學鑑賞能力,知道什麼文章是好文章、什麼問題是好問題,如果對這一點都不了解的話,很難做好數學研究。

  然而,目前能夠像數學院那樣做到「不看論文、不看帽子,只看學術潛力」的單位,還是極少數。

  記者了解到,在大學裡,老師普遍擔心如果沒有論文要求,學生就不做學問了,所以老師要利用發論文「逼」學生做研究。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陳大嶽表示,北大正在向數學院的這個方向靠攏,但「不要論文」還做不到。有老師認為,沒有論文要求,很可能會有「放水」的嫌疑。因此,在沒有論文的情況下,北大要求導師到學位委員會面籤,替學生背書。

  「我們要讓年輕人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了解數學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發揮的作用,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數學領域。」中科院院士、數學院院長席南華說。

  此外,搞學術要排除紛擾,要能坐下來,一是自己能夠坐下來,二是有這個環境能夠坐下來。

  「我們用文化、視野、成果來薰陶年輕人,而不是單純喊口號、講道理,這樣更易紮根於年輕人的思維。」中國工程院院士崔俊芝說,「當然,適當的督促還是必要的,就像人工智慧一樣,讓它漫無邊際地學習很難有效果,有監督地進行學習會更好。」

  他同時指出,數學研究不能一個項目接一個項目地去做,「今天換一個題目,明天又換一個題目,可不行」,要成為一項事業,靠事業培養人才,用成就事業的方法成就人才。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1-07 第4版 綜合)

  丘成桐曾說:「奧數培養不出一流數學家。」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出一流的數學人才?近日,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舉行20周年院慶人才培養論壇,來自數學領域的數十位院士、專家圍繞數學人才培養的話題展開研討。
  「這裡是數學的樂園」,數學院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數學學科學位對發表論文數不做具體要求的規定,引導學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原創性大、涉及面廣泛的大問題,避免急功近利。
  數學院研究員戴彧虹介紹說,在每年數學院院長特別獎獲得者中,都有研究工作十分優秀而沒有正式發表論文的學生。
  在這裡,不注重論文篇數,也不單純看引用率,國際同行的意見成為學術委員會討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越來越多的數學院人信奉中科院院士楊樂說過的一句話:「100篇一般性的論文,也不如1篇真正能有較大貢獻的論文。」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範劍青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數學科學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學科,導師應該指引學生提升科學鑑賞能力,知道什麼文章是好文章、什麼問題是好問題,如果對這一點都不了解的話,很難做好數學研究。
  然而,目前能夠像數學院那樣做到「不看論文、不看帽子,只看學術潛力」的單位,還是極少數。
  記者了解到,在大學裡,老師普遍擔心如果沒有論文要求,學生就不做學問了,所以老師要利用發論文「逼」學生做研究。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陳大嶽表示,北大正在向數學院的這個方向靠攏,但「不要論文」還做不到。有老師認為,沒有論文要求,很可能會有「放水」的嫌疑。因此,在沒有論文的情況下,北大要求導師到學位委員會面籤,替學生背書。
  「我們要讓年輕人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了解數學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發揮的作用,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數學領域。」中科院院士、數學院院長席南華說。
  此外,搞學術要排除紛擾,要能坐下來,一是自己能夠坐下來,二是有這個環境能夠坐下來。
  「我們用文化、視野、成果來薰陶年輕人,而不是單純喊口號、講道理,這樣更易紮根於年輕人的思維。」中國工程院院士崔俊芝說,「當然,適當的督促還是必要的,就像人工智慧一樣,讓它漫無邊際地學習很難有效果,有監督地進行學習會更好。」
  他同時指出,數學研究不能一個項目接一個項目地去做,「今天換一個題目,明天又換一個題目,可不行」,要成為一項事業,靠事業培養人才,用成就事業的方法成就人才。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1-0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
    大氣所所長朱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大氣所作為從事大氣科學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國家隊,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大氣科學研究基地為目標,積極為我國防災減災、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等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創新貢獻。」  大氣科學「國家隊」  從大氣所建立至今,已經有了八十多年的歷史。
  • [中國科學報]科大英才班:拔尖人才培養新探索
    完整而嚴格的科研訓練是培養拔尖人才必不可少的條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科研院所的聯合,使得學生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加系統化、規範化和制度化。據介紹,近年來,中國科大與中科院16個分院(研究院)、14個研究所籤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共建了20個院系和學科專業、17個聯合實驗室,常年有200多名研究所專家來校開設講座或講授課程,每年有近900名學生到研究所開展大學生研究計劃、畢業論文或專業實習。
  • 2019,中國從數學大國向數學強國邁進—新聞—科學網
    全社會對數學的重視程度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度,數學發展的春天來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告訴《中國科學報》。 認識提升成果卓著 數學實力往往影響國家實力,這一認識在過去一年裡越發深入人心。回顧2019年,我國數學界發生了很多「大事」。
  • 2019,中國從數學大國向數學強國邁進
    全社會對數學的重視程度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度,數學發展的春天來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告訴《中國科學報》。  認識提升成果卓著  數學實力往往影響國家實力,這一認識在過去一年裡越發深入人心。回顧2019年,我國數學界發生了很多「大事」。
  • 【中國科學報】數系天地 卓越未來
    >  2017年9月,9位國際著名科學家對數學中心進行了評估,一致認為數學中心是「世界一流數學與數學科學中心之一」「帶動中國其他數學機構發展的火車頭」。  數學院還先後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山東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聯合創辦「華羅庚班」,從培養興趣和數學思維入手,探索數學學科高端人才培養新模式。  從本科四年級開始,「華羅庚班」的學生到數學院學習高年級專業課程,由數學中心導師們「手把手」指導選課,完成畢業設計和本科論文,優秀學生還有機會到國外頂尖大學交流訪問。
  • 中國能否獨立培養一流人才?| 袁嵐峰
    例如對中國氫彈研發做出首要貢獻的于敏院士,他就從來沒有出過國,被來訪的日本科學家代表團稱為「國產土專家一號」。又如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錢驥院士,也完全是在國內受的教育。如果別的發展中國家想學中國,別的經驗還好學,看到「用好現有的世界一流專家」這一條就得傻眼。
  • 數學大師丘成桐:基礎教育不紮實,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
    基礎教育不紮實,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如果不重視基礎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國內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數學大師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開門見山道出了他的隱憂。作為目前華人數學界的領袖人物,丘成桐先生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深厚,而且十分關注國內數學人才的培養。他所在的哈佛大學,近年來頻繁接觸國內大學及大學生,對於兩國高等院校的差距,丘先生當然最有發言權。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我們線蟲RALF的論文入選其中,並被亮點點評、重點推薦。和世界頂級大佬們同一期發表論文是一種榮幸!」  早在2008年《分子植物》創刊之際,於峰就知道了這本期刊,並向同行推薦。不過,現在的他不會了。  「因為現在根本不需要我推薦,植物科學研究領域肯定都知道這本刊物。它在國際上有極高的認可度和影響力。」於峰告訴《中國科學報》。
  • 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原標題: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強基計劃解讀:中科大數學科學學院,培養世界級數學精英人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和信息與計算科學強基班的培養目標是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探索數學重大問題,為國家培養具有突出數理基礎和創造性才能的從事「數學與應用數學」以及「信息與計算科學」研究人才。本學科自創辦時起就一直是新中國數學基礎學科的一支重要力量。作為中國科大重要創始學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牢記科大「勇於創新、敢於超越、力爭一流」的目標,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致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數學科研平臺,以一流的科學研究帶動一流創新人才的培養,全面實施數學基礎學科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一流的師資力量。
  • 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針對此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抄襲和造假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
  • 培養拔尖人才,建設一流學科 4位院士受聘西北工業大學相關院長
    獲首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和「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2014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周培源力學獎」等。研究成果獲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唐長紅,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首席技術專家,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飛機總體氣動、結構強度、系統綜合等領域研究。
  • 【中國科學報】「培養人才能力是國家真正競爭力」
    面對新時代,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廣州生物院面向人類健康與『健康中國』戰略,聚焦生命健康領域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和重要疾病機理,以建成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人才培養高地為目標,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作用。」
  • 中國距離數學強國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學術卓越,就是要凝聚一支真正實現重大創新和挑戰世界難題的隊伍,營造能夠誕生數學與系統科學國際最高獎(如菲爾茲獎等)的學術環境;人才卓越,重點在於穩定、培養、吸引人才,並聯合國內有關研究力量,建設數學科學研究的國際制高點。」高小山解釋說。 他們希望,未來在數學科學的重大難題、理論及應用前沿研究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形成根植於中國大地的新的學科方向和研究學派。
  • 丘成桐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要以為窮就什麼事也不能做
  • 席南華:我們志在培養頂尖人才,而非「一流大學」
    攝影/本刊記者 董結旭我們志在培養頂尖人才,而非「一流大學」——專訪中科院院士、國科大本科生培養委員會主任席南華「我們不是和別的學校爭什麼,也不是為了辦成國內另一所所謂的一流大學。我們只是探索培養出最高端的科技人才。」
  • 中國科學報:回歸高等教育的使命——從西北聯大看「雙一流」建設
    就在不久前,在由光明日報社、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大學等12家單位主辦的第五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從西北聯大的辦學史中尋求視角,給雙一流建設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聽。  重拾質樸的教育理念  把歷史的時鐘向前推79年,在西安的街上,總能夠碰到頭髮很長、夾著幾本書、目光炯炯的年輕人。
  • 創新培養體系:一流本科人才培養的「探路石」—新聞—科學網
    他們的本科人才培養又有著怎樣的秘訣? 第三種角色產生 這就要從學生培養目標說起了。 「對於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來講,系統能力、國際視野、創新意識一直以來都是學院的培養目標。」南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陳兵說。 圍繞這些目標,2014年,該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率先在南航通過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 吉林大學數學學院:實力強勁,我國重要的數學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天元數學中心和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簡介國家天元數學東北中心以包含4位院士在內的17位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專家學者組成的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由吉林大學引領22所東北高校數學學科共建。培養一批覆合型、高素質的數學後備人才和善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交叉型人才,力爭對中國數學,特別是對東北地區數學整體水平的提升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吉林應用數學中心是首批獲得支持建設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
  • 山師首個院士工作站獲批,將吸引更多國內外高端人才來山東
    近日,山東省科技廳下發通知,山東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依託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董勤喜教授申報的院士工作站獲批,這是學校首個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對於推動學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高水平科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院士領銜的高層次人才團隊開展科學研究搭建了創新服務平臺,有利於吸引更多國內外高端人才參與學校建設發展,為學校學科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