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梅小偵探、辨梅小能手、植物辨認……在廣東韶關梅嶺古驛道和粵贛古驛道連平段,一堂別開生面的「古道尋梅」自然教育課正在進行。在專業教師指導下,當地中小學生通過參與自然教育小遊戲學習自然知識,體驗古道文化之美。
自2020粵港澳自然教育季主題宣傳活動啟動以來,「古道尋梅」「自然筆記創作大賽」等自然教育活動已舉辦超過400場次,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相關活動將持續至2020年9月底。
本次自然教育季活動中,兩條古驛道依託獨特的文化與景觀優勢,採取「古驛道+自然教育」和「古驛道+文化體驗」等創新教育模式,向參觀者講述大自然的魅力。
在廣東韶關梅嶺古驛道自然教育徑上,學生將通過「初識梅之味」「古道覓梅蹤」和「一路梅花一路詩」3個小課堂,開啟「古道尋梅」文化之旅,體驗梅嶺古驛道獨特的「梅」文化。
而在粵贛古驛道連平段「關爺埂」,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吳永彬選擇以「青山古道」為題,通過植物辨認、拼貼筆記、客家文化體驗等遊戲,培養中小學生對自然的興趣。
圖為吳永彬(右二)正在粵贛古驛道連平段「關爺埂」自然教育徑給小學生上自然教育課。(中新社 姬東/攝)
今年年初,廣東省林業局啟動古驛道自然教育文化品牌建設項目,依託古驛道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元素打造兩條古驛道自然教育徑樣板,促進古驛道活化利用的同時,吸引更多中小學生前來體驗自然、接受教育。
在廣東韶關丹霞山,一場「自然筆記創作大賽」成為今年粵港澳自然教育季活動的焦點。來自粵港澳三地的近70支隊伍共250名參賽者相聚於此,用畫筆描繪丹霞山的自然之美。
本次大賽以自然觀察為起點,鼓勵參賽者採用手寫、手繪的形式,記錄和描繪對丹霞山奇特地貌和棲息物種的認知體驗。決賽當天,參賽者深入丹霞山,創作出《奇美丹霞山》《丹霞梧桐》《緣來丹霞》等近300個優秀自然筆記作品。
為配合今年粵港澳自然教育季活動,有著「自然學校」之稱的丹霞山地質公園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的需求設計了近200個自然教育相關課程,開展科普志願者訓練營、自然筆記大賽、觀鳥比賽等多場自然教育活動。
未來,丹霞山將根據園內特色景觀和生物多樣性,主推觀鳥、觀蝶、觀螢3條特色自然教育徑,同時設計更多相關趣味活動,引導更多中小學生走進森林,探索自然的奧秘。
在「古道探尋」「自然筆記創作大賽」等主推活動之外,2020粵港澳自然教育季還聯動50多個自然教育基地,開展包括廣州海珠溼地「自然教育夏令營」、佛山植物園「探索植物與昆蟲的奧秘」等數百場自然教育特色主題活動,進一步提高自然教育的普及率。
作為自然教育季的招牌,廣東車八嶺國家自然保護區「探秘車八嶺」自然研學活動已連續開展6期,今年更是吸引數百名中小學生前來體驗。與此同時,首屆「南粵新森活」微視大賽也於近日啟動,參賽者可通過線上方式創作與「森林」主題相關的作品,曬出自己身邊的最美森林,分享與森林的有趣故事。
本次活動還旨在加強粵港澳自然教育人才交流培訓,培育一批自然教育服務導師和志願者。截至目前,廣州、深圳等地已相繼開展自然教育導師培訓,培訓導師數量近千人。
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廣東將開發更多自然教育線路、產品和課程,推動更多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基地預約開放,持續推動粵港澳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
(原文2020年9月8日刊登於《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為金晨,南粵古驛道網採編整理。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