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高中生弒母案發生了,為什麼要說「又」呢?因為上個月才剛剛發生了一起。
兩起事件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高三學生,都是全職的陪讀媽媽。從啥時候起,全職陪讀媽媽成高危職業了呢?
弒母一定是偶然發生的,但是母子間的衝突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的問題,父母一定責任重大,至少也要承擔一半的責任,甚至更多。
我並不是要給那兩個孩子洗白,而是說給青春期的孩子陪讀,絕對是個技術活,一般人很難做好。
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的狀態。
高三,正是荷爾蒙分泌的旺盛期,擱在古代都可以成家立業了。可是現在,幾十號人天天關在一間逼仄的教室裡,不分晝夜地學習、刷題。
那一間小小的教室,仿佛一個高壓鍋,每天源源不斷地產生壓力。
教室背後寫著類似「拼搏一年,幸福一生」,「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的標語,前面的黑板上不但有高考倒計時提示,還有「提高一分幹掉一操場」之類的話。這是來自環境的壓力。
所有的老師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地搶佔課時,加時加量。但凡學生有半點鬆懈,老師的臉色立馬變得跟容嬤嬤一樣,看得人膽戰心驚。考試失利,還要被班主任找去談心。這是來自老師的壓力。
每次考試都要排名,名次全都一目了然。孩子們自己也知道什麼名次能上什麼樣的大學。
一個班的同學,都卯著勁兒比賽,偷偷惦記著別人的成績,暗中盤算著:玩得好的某某,以他的排名可以上985,暗戀的女孩,以她的排名211沒有問題,班裡老嘲笑我的那傢伙,估計剛夠一本線……
朝夕相處的同學,既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這是來自同伴的壓力。
每個高三的學生,學習強度都遠遠超過了996,大部分學生每天學習的時長都超過12小時。
不像打工人還有摸魚的時間,沒事可以看一眼手機,聊個微信,順便帶薪拉個屎。高三的孩子可是實打實地學滿12-15小時,沒有一刻休息。我知道的高中生,說自己上廁所都要背單詞,不然就不能安心拉屎。
這是他們自己給自己的壓力。
再看陪讀媽媽是個什麼狀態
我之前曾討論過全職媽媽的生活狀態,全職的陪讀媽媽跟一般的全職媽媽還不一樣。
首先,陪讀媽媽的注意力基本上都在孩子的成績上,她們會變得無比焦慮,時不時情緒就要爆發一次。
之所以選擇全職陪讀,無非是希望孩子能考一個好點的學校。母子倆共享一個目標,卻只有一個人能使上勁兒,這會讓陪讀媽媽比一般人更加焦慮。她們很容易產生無力感和失控感。
如果這個媽媽有班上,有事做,就可以分散一點精力,不至於時時刻刻被焦慮侵蝕,可是全職陪讀媽媽沒有其它事情可以分散精力,日夜不間斷的焦慮必須尋找一個出口,否則時間長了她會抑鬱。
焦慮的出口往往首先是情緒的爆發,而情緒只要一爆發,就必然爆發在孩子身上,因為她沒有別的選擇。
所以陪讀媽媽的常態是這樣的:忍耐,忍耐,忍耐,忍耐,告訴自己:孩子高三壓力很大,我要控制情緒,不要給他施加壓力,忍耐,忍不住,爆發,把前面所有忍住的情緒一次性傾瀉給孩子……
周而復始。
其次,人都需要有價值感,需要自己的付出受到肯定,證明這是有意義的。
普通人證明自己價值最直接的方式是拿工資,人民幣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而陪讀媽媽就只能看孩子的成績。而往往即便孩子成績在提升,媽媽也不會對自己十分滿意。
為什麼?因為她要的不僅僅是孩子成績提高,而是孩子在她的陪伴/幫助下,成績得到了提高。
所以往往很多陪讀媽媽會做一些多餘動作來證明這一點。
她們會無時不刻地監督孩子有沒有玩手機,有沒有走神。她們完全不知道,孩子累死累活學了一整天,可能才放鬆一下就被媽媽抓到有多抓狂。
她們會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的身體。孩子熬夜熬得晚了,有的陪讀媽媽會跟孩子「同甘共苦」,孩子學到幾點,她就熬到幾點;有的陪讀媽媽則會時不時地催促:身體要緊呀,你快點睡覺吧!
孩子不睡媽媽也不睡,這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令他們內心感到愧疚。而媽媽不停地催促孩子睡覺,又會令孩子感到無比煩躁,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學習。
陪讀媽媽們還會變著法兒地做各種味道寡淡的營養餐,督促/逼迫孩子必須得吃下去……
總之一句話,大多數陪讀媽媽並不知道怎麼跟孩子交流,孩子往往也沒空跟她交流,於是她只能用各種方法來刷存在感,以證明自己的價值。
《小歡喜》裡的陪讀媽媽宋倩就是這麼一個典型。她在女兒英子的房間特意裝了一塊玻璃,方便她隨時觀察女兒的學習狀態。英子不喜歡吃燕窩,宋倩卻總喜歡給她煮燕窩。
在宋倩眼裡,女兒成績好全靠自己無微不至地照顧。而事實上,英子本來成績很好,能考上北大清華,恰恰是媽媽的種種行為,讓她崩潰到想要跳海。
最後,陪讀媽媽還容易有強烈的犧牲感。
畢竟是辭了工作,全心全意陪讀,陪讀媽媽多多少少總有些不甘心。她們會覺得自己為孩子做了這麼大的犧牲,孩子如果成績還提不上去,就對不起自己的付出。個別媽媽是真的會一邊流眼淚一邊控訴孩子。
媽媽想用內疚感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高三成績起起伏伏都是正常的現象,即便是學霸也不能保證次次都發揮穩定。考試成績退步已經讓孩子心裡很難過了,還要應付母親的情緒和眼淚,實在逼得青春期的孩子忍不住爆發。
這兩次事件主角都是男生,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男生暴躁的時候,破壞力傾向於向外,所以他們攻擊母親。而很多女生包括一些性格內向的男生,他們的破壞力是向內攻擊自己的,比起傷害父母,他們更傾向於自殘。
想像一下,一個把自身價值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親,常常因為焦慮而情緒爆發,總是打著「為你好」,「關心你」的藉口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
而那個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在學校裡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回來之後不但不能放鬆,還要負責安慰焦慮的媽媽,疲於應付她們無微不至,卻略顯多餘的關心。
孩子會有情緒,媽媽也會有情緒。雙方都是對方唯一的情緒出口,你們可以想像那個場景,結果一定是災難性的。
如果以上三點全佔了,那這陪讀一定不如不陪。孩子要的本來就不多,只要一個能心無旁騖的學習環境就好了,至於吃什麼,什麼時候睡,孩子們都快成人了,還能不知道照顧自己麼。
要做有效的高三陪讀媽媽,先要學會「裝聾作啞」,控制自己想要和孩子親近交流,想關心對方的衝動。每天孩子回來的時候,給他一個抱抱,如果他還能接受的話,或者只是問候一句就好。
如果孩子有交流的欲望,媽媽就耐心地做一名聽眾吧!
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並不需要父母提什麼意見和建議。媽媽只需要注視孩子的眼睛,認真地聽他說完,中間點點頭表示理解和認同,就能做到滿分了。
媽媽可以給孩子做有營養的食物,但也要允許孩子不吃。《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媽媽逼著他喝牛奶那一幕,恐怕勾起了不少人的童年陰影。
對於孩子的成績,不要看得太重。陪讀媽媽要永遠記得,你焦慮,孩子比你更焦慮。任何給孩子增加壓力的言行都不會對提高孩子的成績真正有所幫助。
如果做不到這些,還是老老實實去上班,掙錢給娃補課吧!全職陪讀,往往傷人傷己,把自己的成功與否建立在另一個人是否努力上頭,終究會讓人感到失控的。
這些悲劇,原本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