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卞英豪
昨日,東方網·縱相新聞報導了一則神奇的新聞。
廣東湛江雷州一考生花錢「偽造」了一張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開心的父親一度打算在村中擺酒慶賀。此後,村幹部發現「通知書」中竟然還有錯別字,隨後叫停酒宴。今日有消息稱,這位備受壓力的考生選擇「離家出走」。
看似荒誕的社會新聞,因為「名校」、「惡搞」等元素刷屏全網。在網絡流傳過程中,還出現了「老父親的血壓都比他的分數高」等戲謔段子,更是讓此事無比吸睛。
然而,關於這則「熱」新聞,仍然還有諸多「冷」思考的空間。例如,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位偽造「通知書」的孩子?
顯然,對於這個孩子,必要的批評教育是絕不可少的。
任何時候,沽名釣譽、弄虛作假、欺上瞞下都是應當被竭力抵制的,甚至是要有所懲戒的。當前,能在一張國家認定的通知書上造假。未來走出象牙塔,遭遇到來自社會更多元的壓力和誘惑,那時,他的誠信能經得住考驗嗎?
這個答案猶未可知。但至少在發現存有問題時,及時的制止,嚴厲的教育,適度的處罰,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關於此事,網友的態度似乎也是大相逕庭。有觀點認為,孩子說的是「善意的謊言」;還有觀點認為,這般愚弄老人是「不孝之子」
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有些偏激。
「善意的謊言」一說。無論是出於惡搞的目的,還是為了讓父親開心的目的,從結果來看,謊言已對父親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善意」恐怕無從談起。從過程來看,與其要花3000元「偽造」通知書,用這些錢用心準備其他禮物給父親,這樣的「善意」難道不香嗎?
當然,苛責這位考生「大不孝」似乎也是一種暴力。此事在沒有曝光前,或許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如果沒有網傳內容的「戲劇性」,這甚至都談不上是一條新聞。
孩子是否違法,法律自有說法。孩子是否孝順,家人自有分寸。看客一笑置之即可。過度的調侃,乃至以訛傳訛,甚至人生攻擊,對這個孩子而言,非但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一種傷害。
另一方面,作為「吃瓜群眾」,我們也需要捫心自問:我們社會的價值理念是否正是孩子造假的「催化劑」。
近年來,「唯分數論」正在被逐漸淡化,但這樣的偏見要想在人們心中消弭,似乎還任重道遠。從這件事上,我們也不難發現,假的清華「錄取通知書」,換來的是煙花爆竹;比「血壓還低的分數」,換來的卻是冷嘲熱諷。
高分就一定是全村人的希望嗎?比「血壓還低」的分數,就是一文不值嗎?你我都明白,顯然不是。但具化到這件事上,孩子「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嘲諷聲不絕於耳。可是,低分的孩子一定是「癩蛤蟆」嗎?清華就一定是那塊「天鵝肉」嗎?
理性地來看,孩子有錯,但錯不至此;孩子當罰,但罰絕不是人身攻擊;孩子需要教育,但原因絕不是因為他「分數低」,標準也不是讓他「考清華」,而是要學會面對真實的自己。
此外,在這件事上,孩子的家庭也存有問題。
235分和679分的差距,似乎就是孩子和家長溝通的隔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分量。但很顯然,「血壓高」的父親並不能因為被騙,而掩蓋其對孩子學習情況的陌生。對孩子有信心是好事,但超常發揮400多分的信心,似乎是盲目的。
所以,不僅是孩子要學會面對現實,家長也應該認清現實,輿論也應該反思現實。給孩子一個機會,讓其在合適的舞臺上找回自己,而不是在冷嘲熱諷中迷失自己,在輿論的裹挾中放棄自己。
如果孩子果真離家出走,我們還是真誠地希望,聚光燈能夠「放過他」,讓他早日回家,讀該讀的書,走該走的路,大可不必過分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