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研發量子通信技術無人機,每秒產生240萬對糾纏的光粒子

2020-12-10 電子發燒友

南京大學研發量子通信技術無人機,每秒產生240萬對糾纏的光粒子

茶馬星球視野 發表於 2020-03-22 18:21:01

(文章來源:茶馬星球視野)
       中國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已經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支配備量子通信技術的無人機艦隊,因此無人機之間以及無人機和人類之間就可以共享信息。

中國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本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雜誌上的研究稱,他們製造的無人機能夠產生成對的「糾纏」的光粒子,這些粒子能夠以0或1的量子態攜帶比如電荷或極化的信息。根據量子物理定律,幹擾糾纏在一起的一對粒子中的一個會影響另一個,而它們之間的距離並不重要。這意味著這些粒子攜帶的信息,如果被攔截就會發生信息改變並且通知接收者或發送者。

量子通信設備,或稱量子節點,通常是在實驗室裡建立起來的,設備龐大而複雜,包括雷射泵、分束晶體、反射鏡和超靈敏探測器。但是朱士寧院士以及他在南京大學固體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同事們,已經成功地顯著縮小了量子節點的尺寸,並把它裝進了一架重達35公斤的無人機裡。該設計中其中三分之一的重量的來自電池。

目前南大研究團隊已經製造和部署了10架無人機。隨著未來的升級,這些無人機將能夠連接到量子衛星或地面量子通信網絡,並提供安全數據傳輸的終極解決方案。研究人員介紹說,每架無人機每秒可以產生240萬對相互糾纏的光粒子。

現有的軍用無人機通信加密採用數學方法保護。谷歌去年宣布了一個量子計算機原型,它可以在200秒內完成一個計算任務,如果採用傳統經典的最快超級計算機則需要大約1萬年的時間。但是谷歌的量子計算原型機目前還不能用於解碼信息,但人們相信,這項技術最終會產生一個密碼破譯者,可以在數秒內計算出由基於數字的算法保護的密碼。因此無人機可能會被劫持,轉而攻擊它們的基地,而已知的保護它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量子通信。

但是量子通信涉及許多挑戰。例如粒子發射裝置必須與接收端位於一條直線上,粒子發射的原理是使用一個晶體將一束雷射分成兩束,使粒子糾纏在一起。與衛星和地面站相比,無人機是不穩定的平臺,容易受到不可預測情況的影響。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一陣風就能讓他們設計製造的無人機搖擺一臂之遙。為了讓機載無人機的糾纏粒子發射器和地面上的接收器相互指向對方,朱士寧院士和同事們使用成對的信標光束來協調它們的位置。他們將誤差範圍縮小到約1.3微米,這個誤差極其微小,比人類頭髮寬度的50分之一還小。

配置在無人機腹部的一個中等大小的攝像頭也可以作為接收器,從地面站或其他無人機上收集糾纏的光粒子,並將信息傳遞給網絡中的其他方。在實驗過程中,有效通信的範圍被限制在200米左右,但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可以使用更大的無人機攝像頭將範圍擴大到2公裡。他們的研究論文稱,作為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兩種高空軍用無人機,中國的「彩虹四號」和美國的「捕食者」系列所使用的軍用級攝像機監測範圍可達200公裡。

實驗中的另一個挑戰來自無人機的8對旋轉葉片,它們產生的振動可能會影響量子設備的精度。研究人員使用特殊設計的橡膠吸收器來消除振動影響。在該技術應用於戰場或其他現實生活之前,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一個問題是光子接收效率低。儘管無人機可以產生大量的糾纏光子,但在另一端每秒只能接收到10個粒子,這限制了可攜帶的信息量。

中國目前是全球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2016年將世界上首顆也是唯一一顆量子衛星送入軌道。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陸基量子通信網絡是地球上最長、最複雜的通信網絡。而就在上月底,我國研究人員成功研製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和墨子衛星成功握手對接,它的體積非常小,甚至可以安裝在汽車頂部。中國的量子通信正走在世界前列!
      (責任編輯:fq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首次實現基於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有望實現更高質量的通信
    今天,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祝世寧院士團隊謝臻達、龔彥曉等在量子信息研究中取得突破,首次實現了基於無人機移動平臺的量子糾纏分發,該成果近日以 「Drone-based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 towards mobile quantum networks」為題,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 中國首次實現基於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 有望實現更高質量通信
    原標題:南京大學首次實現基於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有望實現更高質量的通信中國江蘇網1月20日訊 不藉助光纖網絡、不需要衛星,利用無人機,就可以實現量子糾纏的分發,不受地域、天氣限制,迅速建立網絡,實現更高質量的通信。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導讀據美國光學學會(OSA)官網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CQT)官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在立方星上演示了量子糾纏。這項研究朝著創造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 基於量子糾纏現象實現遠距離瞬間通信的晶片
    基於量子糾纏現象實現遠距離瞬間通信的晶片 霜葉 發表於 2019-12-28 09:48:05 布裡斯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一款晶片,能在電路中生成光粒子,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遠距離瞬間通信
  • 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首次實現遠距離瞬間通信
    布裡斯託大學研究人員稱,該技術在量子計算和網絡領域有著廣泛的用途。日前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和丹麥技術大學的科學家稱,他們利用量子糾纏現象,首次在兩個計算機晶片之間實現了信息的「瞬間傳輸」,此舉能夠催生更加安全的「量子網絡」,目前這項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了《自然物理學》期刊上。
  • 量子物理學家:量子糾纏比光快得多
    但是量子物理學家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有一種速度就超過了光速,答案就是量子糾纏。什麼是量子糾纏呢?量子糾纏的意思就是兩個相關聯的粒子,無論他們相距有多麼的遙遠,當撥動其中的一個粒子,另一個粒子會不可避免的瞬間作出相應的改變。打個比方:有兩個相關聯的粒子,如果把一個粒子放在地球上,另外一個粒子放在太陽上,甚至是宇宙的盡頭,如果在地球改變這個粒子的狀態,另外一個粒子幾乎就在同時作出回應。
  • 王建宇院士:「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
    2016年,我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是量子通信領域的重要應用之一。王建宇院士在報告中著重介紹了「墨子號」研製中的科技創新,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三大科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並介紹我國量子通信技術和其他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 今日Nature: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而近期,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的團隊實現了對這兩種互補狀態的可控量子疊加,證明實驗中的光處於一種」波-粒疊加狀態「。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嚴格的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下實現量子版本延遲選擇實驗。相關論文成果本周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上。
  • 第一次實現三光子糾纏,這對量子通信很有用!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科學家構建了一種量子力學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三個光子的顏色相互糾纏。
  • 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裡,找不到類似的現象假若對於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分別測量其物理性質,像位置、動量、自旋、偏振等,則會發現量子關聯現象。例如,假設一個零自旋粒子衰變為兩個以相反方向移動分離的粒子。
  • 利用量子糾纏能實現超光速通信嗎?
    雖然量子糾纏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但我們卻無法利用它來實現星際超光速通信。雖然用一個巨大的雷射陣列將一個質量很小、僅有微型晶片大小的宇宙飛船以20%光速發射到另一個星球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還不清楚像這樣一個動力不足的小設備如何能跨越巨大的星際空間與地球通信。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設想:或許可以用量子糾纏來通信?  那麼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呢?
  • 量子糾纏速度可超過光速的1萬倍,這與相對論不矛盾嗎?
    核物理學等一大批新興學科,而目前我們所依賴的計算機技術、晶片技術、通訊技術等眾多領域,都是得益於量子力學發展所帶來的重大變革和技術創新。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量子糾纏這個概念,從本質上來說,量子糾纏就是量子力學領域中的一種超遠距離狀態下的相互作用,用比較形象地語言來描述,那就是在微觀世界的量子系統中,會存在著相互處於糾纏狀態的一對粒子,即使它們被放置於非常非常遙遠的兩個地方,都能夠感應到對方的存在和變化。
  • 幽靈一般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重慶出版社) 近日,重慶出版集團推出了《量子糾纏》(修訂版),本書對量子糾纏的性質、特點、歷史及其應用做出了通俗易懂而又吸引人的闡釋
  •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發展及應用前沿報告2020
    進入二十一世紀,量子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第二次「量子革命」正在到來。量子信息科學是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等學科相結合而產生的新興交叉學科,目前其重點發展方向包括量子通信、量子測量和量子計算三個領域,分別以面向無條件安全的保密通信、超強的計算能力、精密探測突破了信息科學的經典極限,將為信息社會的演進提供強勁動力。
  • 糾纏的粒子為什麼可以超距感應?關於量子糾纏的物理史話
    事實上,早期所有糾纏實驗的初衷都是為了否認「量子糾纏」的存在,然而大自然並不太顧忌人類的感受,無情地嘲諷了人類的無知。現在物理學界已明確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微觀世界的現象,源於量子系統的不可分割性,即當幾個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後,粒子們所擁有的特性可能糾纏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各個粒子的性質再也無法被單獨描述,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一波量子技術「上天」的熱潮仍在持續。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一個新加坡團隊報告在立方星上實現了量子糾纏。主導該項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艾託爾·維拉爾(Aitor Villar)表示:「未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會成為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將量子信號傳輸給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他說道:「全球天基量子網絡實現的步伐正在加快,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可以激發下一波天基量子技術任務。」
  • 在鑽石中植入晶格缺陷,科學家攻克量子通信技術難關
    ▲一個由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已經製造出含有(晶格)缺陷的鑽石,這些缺陷能夠用於存儲和傳輸量子信息,從而助力打造未來的量子網際網路。這些缺陷能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以電子的形式獲取和存儲量子信息,並有效地將其與光子連結起來。
  • 量子糾纏是真實存在的嗎?15萬億個原子在190度高溫發生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關聯,無論它們相距多遠,一個粒子的行為會即刻影響其它粒子。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舉重運動員手中的槓鈴,兩端的槓鈴片總是同時舉起或落下;舞蹈演員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動作整齊劃一。
  • 中國科大首次利用糾纏測量實現量子定向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定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復旦大學朱黃俊和北京理工大學尚江偉合作,基於量子糾纏測量技術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量子定向。該研究成果於2月13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定向任務是指發送者Alice利用量子資源把空間中的某個任意方向發送給接收者Bob,它在定位導航等領域具有重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