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冷行業從來不乏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中國如此,國際上更是推陳出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2017年美國、英國、德國等正在研發哪些高尖製冷新技術。
美國
據了解,美國能源部(DOE)與製冷相關的項目預算高達1 580萬美元,DOE所屬建築技術辦公室(BTO)正對13個項目進行投資,其中6個項目涉及暖通空調行業,包括新型製冷劑、新型換熱器、新型壓縮機、氨-水吸收式循環的燃氣吸收式熱泵系統、結合離子液體除溼的電化學壓縮技術等技術。
新技術研究一:降低A2L類混合製冷劑可燃性的配方和添加劑材料。
美國正在開發新一代製冷劑,具體研究情況目前尚未知,但前期已經測試過很多製冷劑材料。比如HFO R1234yf的最早測試樣本中含有CF3I,該物質是一種滅火劑,可使得製冷劑無可燃性。但後來考慮到CF3I可能造成不規則的心跳以及其具有較低的ODP值,從而否定了它。
新技術研究二:新一代低充灌量空氣-製冷劑換熱器
這項新技術研究由美國馬裡蘭大學主導開發,目前正在研究階段。在2016年普渡大學年會期間,來自馬裡蘭大學的科研團隊介紹了利用新型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小流量通道的空氣側管路實驗,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甚至完全取消肋片。
新技術研究三:屋頂式高效壓縮機空調系統
這項新型技術由美國聯合技術公司(UTC)研發中心開發並實驗。該系統使用一種可持續化的、無毒、不可燃和高效的製冷劑。當然,並沒有提供進一步的信息,但UTC的研發中心之前已經獲得過資金進行以水作為製冷劑的類似研究。
英國
雖然歐洲國家家用空調用的比較少,也缺乏大型國際空調製造企業,但是對於製冷這一塊研究也並非空白。
英國最新研究成果:發現可能影響臭氧層修復的R32原料
自從1989年《蒙特婁議定書》禁止最早導致臭氧層空洞的物質氫氟烴(CFCs)的使用以來,暖通空調與製冷行業便在尋找替代技術,其中就包括像HFCs這樣的化學品。
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地質科學家RyanHossaini博士發現,二氯甲烷(生產HFC-32所使用的原料)可能會延緩臭氧層修復進度。由於二氯甲烷使用量增加,特別是溶劑行業,這種物質可能會令臭氧層修復時間延緩30年。
「Hossaini還認為,其他可能也會影響臭氧層修復的氯源也存在。1,2-二氯乙烷,也被稱為R150,用來生產塑料聚合物,可能也會對臭氧層修復產生影響。」
德國
德國最新研究成果:水製冷劑空調
德國有一家叫efficientenergy的公司,用水(R718)作製冷劑來替代飽受詬病的氟利昂,並且製作出了名為eChiller的產品。
這款產品系統原理如下圖,主要由蒸發器、冷凝器和離心式壓縮機組成。
1. 蒸發器:水進入處於真空狀態的蒸發器,在蒸發器中有少部分的水蒸發,從其餘水中吸收了熱量,使得剩餘的水冷卻。
2. 離心壓縮機:蒸發後的水蒸氣被壓縮機壓縮到原體積的1/3左右,壓縮後水蒸氣的壓力和溫度都上升了。
3. 冷凝器:在冷凝器中, 被加熱的水蒸氣直接冷凝到循環冷卻水流中,其所含熱量釋放給了冷卻水。
其運行模式如下:
1. 自然冷卻
2. 自然冷卻
3.單級運行
4. 雙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