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股市最大共識,是承認A股處於熊市。
很多人一度不想承認這個現實,做了很多無畏的抵抗,用牛市博反彈的策略去操作,浪費了不少子彈。
有了共識作為基礎,交流就有了方向。認識問題,才能應對問題。
股市每個階段,都對應不同的策略。
當我們談論熊市,我們在談論什麼?
首要任務,是談論我們現在處於哪個階段。接著,再說怎麼辦。
數據透視A股運行規律
熊市,最重要的是回歸常識。
牛市,常識是經常失效的,價值被各种放大。熊市其實是價值回歸、大浪淘沙浪淘盡沙灘上一片狼藉的過程。
2017年春節,我寫了《辭舊迎新|股市十年未有之大變局》,開門見山這樣寫
股市的很多玩法,這些年很多行之有效的玩法,好像逐漸不那麼靈光了。
股市十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發生。
《股市十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4個觀點:高送轉失靈、類坐莊模式失效、大擴容等待從量變到質變、重新定義國家隊。
這簡直是一封預言信——之後,高送轉炒作風格在政策引導下遭受極大打擊,炒概念的類坐莊模式失效,IPO大擴容導致資金分散,大量個股邊緣化,這4個觀點的邏輯,也是2017年A股的演變邏輯。
2018年1月1日,我寫了《A股史上最大分裂:牛熊共治》,當很多人認為2017年是價值投資的牛市時,該文旗幟鮮明提出:A股其實是熊市變種,這一年大盤上漲,但剔除滬深300的因素(更具體來說是上證50的推動),整個A股市場市值是縮水的、總體下跌。文章明確提出2018年新視角:後股改時代十來年形成的格局正瓦解。這是舊秩序解構、新秩序待立的混沌時光。
一年前的今天,在2018年1月1日,我寫下
很多機構投資者認為2017年是價值投資的勝利年。
我深不以為然。
所謂價值投資只是機構在少數藍籌股抱團取暖。
提出股市每次抱團取暖,最終都是曲終人散。
原因很簡單,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當時我進一步解釋說:
要是大盤股行情持續下去,最終會怎麼樣,大家想過嗎?
持續下去,就會成為超越2007年滬指6124點的大牛市。
A股從來沒有長期上漲的牛市,牛短熊長。
資金面不寬裕格局下的抱團,最後都會演變成誰先走誰贏。
《A股史上最大分裂:牛熊共治》其實說的就是大熊市的問題——特別是當人們把大熊市的反彈當作牛市的時候。
2019年1月1日,我寫下這篇《當我們談論熊市,我們在談論什麼》,原本取名《股市2018年總結和2019年展望》,從熊市演變來聊聊股市生存之道,看看2019年。
熊市:命是怎麼丟的
「如果你不能承受股價下跌50%,那麼你就不適合做股票投資。」這是巴菲特一句廣為流傳的語錄。
但是,我們都知道,跌50%,意味著要漲100%才能回本……這也就意味著,帳戶基本就呆在拼命「回本」的路上了,要爬起來並走向盈利就太難了。
所以我想,巴菲特的意思,是你所選的股票在跌50%以後還能持有直到它有一天漲回去,是指對選股的高要求和對股價波動的高承受能力——關鍵在於,沒有高超的選股能力,也就沒有高承受力——數據的價值,也在於此。
熊市後期最殘酷
熊市特徵就是行情重心不斷走低,雖有反彈,但每一波反彈很難超過前一波高點,每次反彈都引發一些人更多資金套在裡面。
熊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熊市初期,就是上漲市道末期的黑化,所以當行情下跌並且再也漲不回以前的高點時,大部分人仍然認為這種下跌只是上升過程中的回調。
熊市中期,仍然有獲利盤,但套牢盤極大增加了,這一階段博弈最為激烈,不太傻的資金意識到狀況了,一些在個股上控盤的資金更警惕,比的是誰跑得快,容易觸發「恐慌性拋售」。熊市中期最大的誘惑,是一般會有一輪中期反彈——或者說下跌幅度過大之後的報復性反彈,由於牛市的夢還在,這種反彈行情將使大量的人站崗(這是一年前《A股史上最大分裂:牛熊共治》的邏輯基礎)。
熊市後期,中期反彈結束後的不斷殺跌,新低又新低,市場信心已經喪失,人們都認識到熊市是真的來了——是的,普遍認識到的熊市,其實到了熊市後期。熊市後期是最折磨人的,不光是股票帳戶的虧損,還在於很難看到希望,殺跌、低位是主流詞彙。
熊市末期最要命又最有命
四階段分法,則可以分出一個「熊市末期」。
我向來使用四階段分析法。熊市末期這個階段對熊市策略而言是關鍵點(按理是熊市初期最重要,初期逃頂,後面一切都好辦了,但絕大部分人做不到),熊市後期抄底的人死得最快。
舉例,一個逃頂的朋友,在一隻股票跌了80%後去重倉抄底,結果熊市末期跌到90%,只多跌了10%——但是對他而言,抄底的損失是50%,極其恐怖!
有的朋友可能沒反應過來,算一下:股票10元,熊市跌80%股價為2元,跌90%為1元,2元時抄底,跌到1元時虧50%。熊市後期的無量殺跌,近乎無解,因為要是能拉起來,就不會跌那麼慘了。
熊市的後面,是牛市。
怎麼熬到牛市
什麼是牛市?有很多定義。
在我看來,牛市的真正定義,是「一個有持續賺錢效應的市場」。
賺錢效應引發的良性循環意味著,你的股票有機會大幅上漲,即使現在沒漲,也總有機會輪到你。不光場內的人賺錢,股市之外的人看見了發財機會,也湧進來把資金往裡堆,堆高了之前拿著股票的那些籌碼。
牛市是泡沫發酵並持續膨脹的過程。
熊市,就是擠壓泡沫的過程,還會連帶擠壓各種有意義但暫時不夠現實的未來願景。
熊市最好的操作,是現金為王,離場等待機會。但很多人沒這個機會,已經套著了,除非割肉,沒法離場。
上兩輪熊市,熬到春天的人,一般是三種做法,一是不斷做波段,高拋低吸,攤低成本,減輕被套幅度;一是躺地裝死,等待幾年後牛市解套;三是換倉,把已持有的覺得下跌風險大的品種換成覺得低風險能過冬的品種。
我這十幾年見過上述三種模式的投資者無數,就結果論,大跌眼鏡的是,躺地裝死的人大面積結局最好——套幾年,牛市來了,解套了。保留部分底倉拿部分倉位做波段的,大部分死在熊市;調倉換股的,大部分死在熊市;原因是,熊市是一個大面積股價抵抗式下跌的過程,只有少數個股能在熊市有機會,從概率上說,大部分高拋低吸的現實結果是不斷割肉,換倉的結果是換一隻股票來割肉。
但是,從成就上說,見過的從熊市到牛市活過來、活得最好的一批人,是做波段、做調倉換股的,踩對了節奏,熊市和牛市一樣賺錢。
也見過很多牛市還虧錢的,選股就像掰了玉米又丟了西瓜,賺指數不賺錢。一個道理。
順送一個數據:數據寶統計了上證指數所有年份的12月漲跌幅與次年1月份漲跌幅的對比,28年來,收官月一共16次下跌,這16年的接下來次年1月份有8次是上漲的,2018年12月收跌,與2019年1月份是漲是跌,沒有大概率上的邏輯關係。
均值回歸與估值中樞
左側交易法,是在熊市末期抄底。
右側交易法,是在牛市初期抄底。
熊市末期、牛市初期,會有交叉重疊,對於有彈藥的人來說,在這輪熊市的局勢比之前幾輪熊市還複雜的情況下(2018年市場信心為什麼會崩潰,遠不僅僅是經濟因素,不可言說的原因咱們就不說了),判斷熊市末期太難,在牛市初期交易是上策。
上證指數、深證成指,繼續比標普500、道瓊工業指數的估值低,這其實是正常的,因為美股之前處於超級大牛市——牛市回調之後,估值仍然高,而且,看似近期道指跌得多,截至2018年12月30日道指全年跌幅為6.7%,比跌24%以上的上證指數、滬深300、深證成指都好太多。
更有價值的,是跟自身比,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滬深300指數各年估值,可用來看目前估值在整個估值中樞的位置。
數據寶統計了上證指數每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的估值,與2018年12月28日最新估值進行對比:
上表可以發現:上證指數的年底市盈率,目前是第二低,最低的是2013年。
市場走出來之後,才知道是熊市後期還是末期。
對比估值所處的歷史位置,主要是為了面對不可控風險下的預期空間,也就是說極端情況下殺跌到什麼程度你還能扛住——畢竟這個點位進去的人是抱著播種的想法去的。
熊市末期的最大價值在於,經過漫長的下跌,大量將來有機會爆發的潛力股完成了均值回歸,甚至嚴重低估,這時候播種,才能在熊市結束後取得豐碩的收穫。
熊市末期也許還沒到來,但挑選布局未來的品種正是這個時候,不斷觀察公司質量、前景和籌碼變動,等待良機。熊市做的所有功課,都會在將來兌現成果。就像腦子裡進的所有的水,都會在熊市甩幹。
(文章來源:數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