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部署,漳平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努力創建臺灣農民創業園。2008年2月,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升格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其核心區永福鎮,其山地氣候與臺灣文山、南投的農業生產條件相近,被臺商譽為「大陸阿里山」。近年來,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以打造「大陸阿里山」品牌、建設「一平臺、三基地」(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平臺,高山生態農業、新農村建設示範、鄉村旅遊觀光休閒三大基地)為載體,全面推進創業園區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2010年,創業園區新引進臺資農業企業10家,目前進駐臺資企業54家,總投資4.9億元,其中高山茶企業43家,常住臺商460多人。特色農業產業已形成規模,核心區永福鎮「茶、花、菜」三大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11萬畝,其中茶葉4.8萬畝,名優花卉1.8萬畝,反季節蔬菜4.2萬畝,實現產值4.8億元。
一、主要成效
(一)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近年來,建設了農村路網、茶山連接道路180公裡,特別是總長25公裡、總投資8000多萬元的671縣道改造工程竣工,極大地改善了園區連接廈、漳、泉等城市的交通狀況;投入3000多萬元新建了110千伏變電站,基本滿足園區用電需求;多方爭取項目、籌措上億元資金,實施了園區防洪堤、水庫除險加固、農業基地水利噴灌、標準化渠道、土地平整、人飲工程等項目,大大改善了園區和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目前,308省道、園區用水等工程已在施工,新一輪的基礎設施改善工作正在掀起。
(二) 現代農業初具規模
加強基地建設,已建成4萬畝高山綠色烏龍茶生產示範區、1.5萬畝花卉栽培示範區、3萬畝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示範區、5000畝臺灣低溫果樹種植示範區、500畝農產品加工示範區。注重科技帶動,建立了廈門大學教學實踐基地、福建農林大學產學研基地,建設了7個「一村一品」產業示範村、8個科技示範村、124戶科技示範戶、6個漳平市花卉產業化科技示範基地。強化服務支撐,成立了永福鎮三農服務中心,投資200多萬元建立了農業檢驗監測中心。積極培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三生」農業,開發觀光休閒農業產業,促進「一產」帶「三產」,提升園區農業產業層次。
(三) 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通過創業園建設,推動新農村建設。如漳平市永福鎮西山村,是龍巖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也是中國杜鵑花之鄉重要區域。全村種植花卉面積1356畝,其中杜鵑花佔90%以上,溫控式花圃15000平方米,年產值25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79元,正著力打造「華夏杜鵑第一村」。西山村通過土地有序流轉1800畝,建成著名的「十裡花街」。目前,西山村建有農家樂鄉村旅遊線路、永福民俗館、杜鵑花公園、森林公園、沿江公園、人口文化苑等景點,在參加評選「漳平最美的村莊」中名列榜首。永福鎮列入漳平市鄉鎮機構改革試點,成立「五辦三中心」,組建城市管理永福監察中隊;成立永福鎮農村會計服務中心,在全鎮實行「村財鎮管」,規範村務管理;成立農村公路養護工區,籌集28萬元實施14條123公裡鄉村主幹線養護。加強集鎮垃圾清潔隊伍建設,開展「清潔家園」活動,逐步改善了永福鎮村面貌。
(四) 品牌運作取得新突破
2008年以來,園區爭創省著名商標1個(永福杜鵑花――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1個(臺品牌永福高山茶)、龍巖市知名商標1個,綠色食品標誌1個。有8家企業列入龍巖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茶葉企業通過QS認證,15家規模以上企業。在2008年北京第五屆中國國際茶博會、2009年5月第六屆上海國際茶博會和歷屆海峽兩岸茶博會(泉州、武夷山)和各種花博會上,獲得茶葉、花卉國家級金獎13個,優質獎項30多個。2010年,永福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福建產茶明星鄉鎮」、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合作基地成員單位等稱號;廈門大學、福建農林大、省茶科所在園區建立了實踐、研究、技術推廣基地;目前正著力創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等品牌。同時,通過品牌創建、品牌打造,不斷提高「大陸阿里山」的知名度。拍攝了《高山情緣》(央視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播出)、高清數字電影《大陸阿里山》,策劃、製作了漳平市城市形象歌曲及MTV《大陸阿里山》,大大提升了「大陸阿里山」的品牌形象。央視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福建電視臺,臺灣東森電視臺、《蘋果日報》、《新聞大舞臺》等,多次宣傳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目前,正著手準備創業園區茶葉企業捆綁上市,進一步開闢融資新渠道,擴大「永福高山茶」品牌影響力。
(五) 兩岸交流進一步擴大
目前,在創業園中心區域――永福鎮投資的臺灣農業企業50多家,涉及股東360多人,種植高山茶、花卉、水果4萬多畝,引起臺灣農業特別是茶業界的特別關注。因為「永福鎮是臺農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鄉鎮」,是目前「大陸最大的臺式烏龍茶生產加工基地」。近年來,臺灣茶協會、臺灣南投縣鹿谷鄉農會、臺灣鹿谷鄉凍頂烏龍茶產銷專業合作社、南投縣凍頂茶業發展協會等臺灣相關農業組織經常到創業園參訪,臺灣社團組織如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農經學會、臺灣東吳大學等也到創業園考察,推進了兩岸交流合作平臺的構建。同時,永福鎮與臺灣南投縣鹿谷鄉結對子,建立了深化合作與交流的機制。
(六) 經濟社會發展和諧推進
通過創業園建設,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和諧。一是臺灣農業先進的技術、管理、經營理念影響了當地的農民。現在永福群眾種植茶葉面積不斷擴大,茶園採用了自動噴灌,制茶也用上了臺灣的設備。引進了臺灣產銷班模式,組建了當地茶葉花卉、蔬菜等7家產銷專業合作社。二是為當地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就業崗位,特別是老人、婦女在家門口也可以打工增收。據統計,2009年臺資農業企業一年支付的勞動工資達 8000多萬元。三是依託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字號」爭取了更多的項目和資金用於改善當地水、路、電等基礎設施條件。四是增進了臺農和當地群眾的感情。大部分臺灣農民已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建立了的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