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民進黨中常會通過決議,2016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的黨內初選提名工作較以往提前近1個月。儘管蔡英文稱此項安排是黨內多數決議,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民進黨有足夠時間備戰,但還是引來一些非議,不僅蘇貞昌公開質疑時程「為何這麼趕」,島內輿論也稱這是蔡的「滅蘇計劃」。對此,筆者認為不排除蔡的這些算計,但更認為蔡的主要目的是想儘早確定自己2016參選人身份,以便早日完成赴美「面試」。具體理由如下:
一、蔡英文並不擔心黨內有人可與她爭奪2016參選資格
首先,蔡早已確立自身綠營「共主」的地位。2012年「大選」失敗後,蔡英文雖敗選卻並未沉寂,而是依靠「小英基金會」四處活動,始終保持很大的媒體曝光度和社會影響力。2014年民進黨主席改選時,蔡英九在幾乎沒有對手的情況下輕鬆贏得選戰,自此已是名正言順的綠營新「共主」。其次,民進黨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的狂勝,總共22席縣市長,民進黨不僅一舉拿下13席,並助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的柯文哲拿下被視為藍營鐵票區的臺北市,綠營執政縣市人口超過75%,這為蔡英文角逐2016提供了雄厚的社會資本,使其在民調中已經領先其他各路可能參選2016年的黨內外人選。
正是在這種氣勢帶動下,綠營內部早就認為蔡是民進黨2016提名人的不二人選。反觀蘇貞昌,一無執政地盤,二無黨務機器,即使再寬限時日,也未必是蔡的對手。對此,蔡有充分自信。因此,蔡宣布提前完成黨內初選,主要目的並非「防蘇」,而是有更遠的考慮,即儘早以民進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的身份赴美訪問。
二、蔡英文遲未訪美是一直對美當年「放冷箭」念念不忘
按民進黨的慣例,黨主席在上任之初都會到美國走一趟,以便對美「交心」,並通過會見美國官員來拉提聲勢。但蔡英文自2011年9月以來,即便是2014年5月再次出任黨主席,始終沒有訪美行程。其中原因,既有舊痛,也有新隱。
首先,蔡一直對2012年「大選」時的「慘痛經歷」耿耿於懷。2011年9 月,當時正致力2012年「大選」的蔡為尋求美方認可,曾與美國白宮副國安顧問麥唐羅夫(Denis McDonough)等官員舉行會談。不料,時任國安顧問的唐尼隆(Tom Donilon)會後對英國《金融時報》透露蔡不適合處理兩岸關係的消息。此後接連3個月,美連續派3位官員訪臺,宣稱臺灣為美國「免籤計劃」候選地區,國務卿希拉蕊甚至稱臺為美「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這被蔡解讀為,美國背後「放冷箭」,刻意拉抬馬英九選情,因而長期對美不諒解。
其次,蔡擔心美國公開表明立場反讓她被動。美國雖然未必願意兩岸重歸統一,但始終擔心兩岸重回高度緊張對峙的局面,因而一再強調兩岸應加強交流。更讓民進黨難承受的是,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公開表態稱,非常歡迎且讚賞馬當局推動兩岸關係的進展。前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更表示,根據慣例,美國會就臺灣2016「大選」表達意見,而島內輿論將此清晰解讀為「美國絕不支持不認同『九二共識』的政黨」。因此,直到「九合一」選舉前,蔡不可也不能到美國去。萬一美國再當面逼民進黨不要阻撓兩岸交流,反會讓她灰頭土臉,甚至衝擊民進黨「九合一」選情。
三、蔡英文到底能對美國講什麼?
一方面,蔡英文為了2016年「大選」,不得不前往美國。另一方面,隨著蔡在「九合一」選後聲勢看漲,美國為提前做預案,也必須加強與蔡英文的溝通。根據臺媒披露的最新動態,雖然美國官方還沒明確表態,但對美國政策有重大影響力的一些智庫人士都在2014年底當面向民進黨施壓,明確要求其說服外界「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島內輿論更歸納出,美國政學界對臺灣2016年「大選」的「華府共識」是,美國無意主動介入臺灣選舉,不過,若有人的立場危及美國國家利益,就算被指控介入選舉,美也不會悶不吭聲。
然而,從蔡任黨主席以來的一系列舉動看,她既沒有接受「九二共識」的跡象,也無推動兩岸服貿等儘早生效的意願,至於其最新所提「三有利三堅持」,不僅被輿論解讀為「空心菜」,更被指是「兩國論」的翻版。因此,島內有媒體問,蔡到美國到底能談什麼,是蘇貞昌時期所提的「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還是提出「臺灣共識2.0版」?這又怎能逃避美方質疑?
總之,蔡此次提前「總統」選舉黨內初選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訪美。儘管具體日期尚未最終確定,但正在全力準備。至於到時談什麼可以讓美國接受,預定於3月召開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一定還會討論。問題是,從目前形勢看,民進黨「中委會」能幫蔡拿出更高明的主意嗎?當然,也不排除,屆時即使美國不滿意,蔡也有足夠時間在島內消毒,或淡化處理。(作者:黨朝勝,系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