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你都了解過嗎?網友評論太有才了

2020-12-23 百聞IT速報

熱點事件每天有,段子手在民間~每次爆出些熱點事件後,網友評論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下引發了不少網友討論的【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你都了解過嗎~】,這條新聞短短1小時內已經收到了1613條評論,有人表示質疑,有人贊同,有人甚至還在評論區激烈討論了起來,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吧~

黑洞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很恐怖的天體,雖然黑洞的體積很小,它的直徑只有幾千米,但是引力非常大,它可以吸走靠近它的一切天體。我們完全不能去看清黑洞,更不了解黑洞上的任何情況。白矮星可能大家很少了解,白矮星上的溫度極高。太陽表面溫度大約是6000度,而白矮星的溫度大約是10000度。甚至有的白矮星只有太陽的千萬分之一這麼大。中子星,也可以叫脈衝星,但是有區別的是中子星就是脈衝星,脈衝星不一定是中子星。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很高,比白矮星的溫度高很多,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1000萬攝氏度,內部溫度超過6億攝氏度。密度也比白矮星大,在中子星上,每一立方釐米的物質可以達到10億噸。其實,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都是死去的恆星。恆星瀕臨死亡時,其內部的原子會互相擠壓,所以才使得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的密度變得很大。

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網友的精彩評論,快來看一看~

點評「黑洞」的:

@Jrri : 黑洞應該是一種緻密的物質。連光都可以捕獲的物質。

@深海幽藍 : 黑洞就是磁場

不只這些,該話題還吸引了更多大神,下面大家感受下熱烈的氛圍!

第一回合:

@天天也很帥 : 愚蠢的人類啊 這是我的中子戰星[得瑟]

@暖心寶寶 : 清醒點,大爆炸理論的前提是相信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的,不服自己去查,還有,拒研究,每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才是星系形成的原因,巧了銀河系就有一個 太陽系這種一個太陽引力就夠的別說了

@西奧梅 : 杜鵑座內在波江座的水委一和南天極的中點上有著名的小麥哲倫星雲,它是和大麥哲倫星雲 劍魚座 一起由麥哲倫發現的。它也是我們銀河系的伴星系,直徑22000光年,距離太陽系19萬光年。銀河系和大小麥哲倫星雲一起組成了一個三重星系。這裡所說的「杜鵑」,指的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種嘴巴巨大、羽毛豔麗的鳥,1603年,德國天文學家巴耶爾為了紀念這種鳥的發現而命名了這個星座。

第二回合:

@掙脫那枷鎖 : 說不定我們就生活在黑洞之中。

@布倫南 : 星球也是有生命的!

@穿著校服猖狂世界 : 用世俗的思維來理解宇宙?挺可笑哦

@彬彬有禮 : 霍金的猜想到底是什麼

每次看網友回復,小編都深深的折服!@你,想說點什麼呢?說說吧!

相關焦點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本文完全是借題發揮,基於網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黑洞的密度無限大,那麼黑洞會是什么元素組成的?塌縮的鐵會形成新元素嗎?其實這個問題表述不是很準確。黑洞密度無限大只是指黑洞中心的奇點。現在人們認識黑洞一般把黑洞史瓦西半徑包括在內。
  • 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剩下的只是一個扭曲的空間,它可以捕獲任何離它太近的東西,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理論上來說,不存在所謂的「需要的最小質量」。如果你能把一大塊物質擠壓得足夠小,它最終會達到坍縮點。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當你擠壓物質時,物質會往回推。物質的推動和重力的拉動之間形成平衡,使行星和較小的恆星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
  • 白矮星與中子星可以發育成黑洞嗎?其發育過程是什麼樣的?請看……
    「黑洞」宇宙中最為強大的自然天體,宇宙中所有天體都是以成為黑洞為目標的。在所有的自然天體中小行星和行星是最為失敗的,因為它們連恆星都不是就更不要說發育成黑洞了,所以這些行星的最終命運一般就是成為恆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強大天體的養料。
  • 如果太陽系是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為什麼附近沒有中子星或黑洞?
    你可能會想,組成太陽的大部分都是氫和氦,為何會說太陽是一顆富含金屬的恆星呢? 一顆質量是太陽質量8倍-10倍以上的恆星,在死亡以後,其核心就會坍縮稱為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這取決於恆星核心在死亡時的質量,當質量在3倍太陽質量的時候,中子簡併壓就難以抵抗引力的壓縮
  • 當黑洞遇上中子星,強者遭遇強者,這場戰爭將如何演繹?
    太陽本身只是一顆黃矮星,在恆星家族中只是位數中等,即使是在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也只能坍縮成為一顆白矮星,而如果是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有機會變為子星,甚至黑洞。中子星和黑洞是宇宙中已知的兩種最強大的天體。什麼是中子星?中子星顧名思義,就是一顆完全由中子所構成的宇宙天體。
  • 太陽係為什麼沒有上一代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中子星或黑洞?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兩個部分來分析:恆星末期的超新星爆發後就一定能留下中子星和黑洞嗎?那太陽系的超新星遺留物去哪了?質量在太陽8倍或10倍以上的恆星爆發以後會在原始恆星的位置留下了一個坍塌的核心,要麼是黑洞,要麼是中子星。另一種情況就是,質量較小的恆星死亡時比較溫柔,核心不會像這樣猛烈的坍塌;它們會釋放更小的能量吹散外層的氫殼,形成一個行星狀星雲,隨著時間的推移星雲會逐漸消失,在恆星的核心會留下一顆非常長壽的白矮星。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幫助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這是通過波卡洪塔斯縣綠岸望遠鏡發現的一項突破。這顆名為J0740+6620的中子星是一顆脈衝星,質量是太陽的2.17倍,形成一個直徑僅為20-30公裡(約15英裡)的球體。這種測量接近單個物體在不將自身壓成黑洞的情況下變得這麼巨大和高密度的極限。這顆中子星是在距地球約4600光年的地方被探測到。
  • 一顆足球大小的中子星物質落在地球上,人類會滅絕嗎?
    比如:黑洞。而如果要挑選殘暴程度僅次於黑洞存在的天體,那一定就是中子星了。在宇宙中,中子星也是特別好惹的存在。如果地球遭遇了中子星,那肯定就會被中子星所吞噬。那如果是一顆足球大小的中子星呢?地球還會被吞噬嗎?中子星是什麼?
  • 黑洞吞噬中子星會發生什麼?直徑僅22公裡的緻密中子星會解體嗎?
    因為太陽質量不夠大,所以不會變成中子星,最終的結局只能是一顆白矮星。每顆恆星都像太陽一樣發光發熱,然而它們內部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總有一天會走向生命的終點。恆星死後不再發光發熱,根據質量的大小,最終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三者之一。
  • 吃一勺中子星會怎麼樣?就像吃掉了10億顆氫彈
    看過如此恐怖的數據後,肯定會問,中子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達到這種程度?中子星的由來中子星和白矮星一樣,都是恆星演化來的。前面說到白矮星的形成是由中小質量的恆星末期變成紅巨星時,內部的氦聚變成碳核後形成的白矮星內核。
  • 為啥會有中子星,它有多可怕,指甲蓋大一塊按地球密度有多大?
    常有人對中子星物質密度沒有一個直觀了解,因此抱著質疑的態度。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剖析一下一塊指甲蓋大的中子星物質,按地球物質密度看看有多大,並根據這條線索,讓各位對中子星的來歷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所謂指甲蓋大,就定義為1立方釐米。我們通過密度換算就知道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 白矮星表面溫度有多高,亮度從何而來?
    白矮星也好,中子星也罷,它們本質上都是恆星燃料耗盡後的殘骸,所以在想像中,它們應該代表著黑暗與寒冷,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它們依然有著光和熱,而且比原本的恆星還要熱。而目前在宇宙中,通過觀測已知的白矮星,表面溫度全部超過了10萬攝氏度,而中子星的溫度就更高了,根據現有的數據限制,目前已知的所有中子星表面的溫度都可以達到數十萬攝氏度,更有甚者,有些中子星表面的溫度竟然可以達到數十億攝氏度,這遠遠超過了恆星的表面溫度。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恆星的殘骸,可為什麼二者表面的溫度卻比恆星高了這麼多呢?
  • 夸克星存在嗎?藏在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神秘天體,它究竟是什麼?
    長期關注小編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除了環境問題外,經常出現在小編文章裡的這些名詞大家不會陌生:黑洞,中子星,白矮星,類星體,超新星爆發等一些列。除了這些以外,宇宙中理論上應該還存在這樣一種天體,它也是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殘骸,它就是——夸克星。
  • 白矮星和中子星內部的哪種力抵消了自身引力的壓縮
    中子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大的質量產生的引力非常大,那麼究竟是什麼力能抵抗住這麼大的引力,而不使之繼續坍縮呢?像太陽這樣的恆星質量很大,它會產生很大的引力,並使自身有向裡縮的趨勢。但太陽內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核聚變,使它產生高溫高壓。正是太陽的高壓力抵消引力的影響,使太陽不會產生坍縮。當恆星內部的壓力不足以支撐住引力的時候,恆星會向內縮小,而這種縮小又會加劇核聚變的發生,使之溫度更高壓力更高,知道能和引力抗衡。但是當恆星的核燃料耗盡時,它已無法核聚變產生高溫高壓了,此時這顆恆星就有可能坍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 硬核科普—解密中子星的內部結構
    文章介紹了脈衝星和中子星的概念,並重點闡述了中子星內部結構的不同模型,以及如何通過最大質量和潮汐形變量等觀測來檢驗這些模型。未來發現更多的雙中子星併合或中子星黑洞併合事件,有望最終揭開中子星內部結構之謎。
  • 地球周圍是否存在黑洞和中子星?研究表明太陽系10秒差距內不存在
    有研究表明,在太陽系周圍的10秒差距內不存在黑洞和中子星,但是這裡的黑洞不包括還處於猜想階段的太初黑洞。天文學家利用天文望遠鏡探尋太陽系周圍的情況,得到的結論是:在太陽系周圍的10秒差距(32.6光年)內,一共有533個恆星系統(包括單恆星系統和聚星系統,共計大約800顆恆星),均沒有中子星和黑洞存在的蹤跡。
  • 為什麼太陽沒有資格成為質量最小的黑洞?
    現在科學家給出了兩個可能:質量最小的黑洞,或者是一顆大質量中子星!我們知道黑洞是引力坍縮的極限,如果把足夠大的質量壓縮到足夠小的體積裡,那麼它自身的重量就會把質量擠到一個極限。外圍剩下的只是一個扭曲的空間,它可以捕獲任何離它太近的東西,甚至是光。
  • 俄專家發現,白矮星內充滿奶油般的量子液體
    趣味探索訊 在浩瀚宇宙中,每一個天體都有著自己宿命,不可能永久存在,太陽和地球亦是如此,太陽已經普照了地球45.7億年,那麼60億年後將耗盡最後燃料,進入超新星爆發階段,熾熱外核快速膨脹,內核則相反地坍塌成一個既不是黑洞也不是中子星的天體,天文學家將它稱為「白矮星」。
  • 在最大中子星和最小黑洞之間存在質量間隙,天文學家發現神秘物體
    當質量最巨大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在自身引力下坍塌並最終形成黑洞;當質量稍小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留下一顆緻密的恆星殘餘物,它就是中子星。最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已經知道,最大的中子星的質量不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而已知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是5倍太陽質量。
  • 如果光都無法逃離黑洞,那我們如何看到它?還拍了照片?
    這是因為引力可以壓縮原子本身,只有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量子簡併壓力才能阻止這顆假設的白矮星進一步探索。如果有足夠的質量提供更大的引力就會迫使電子進入原子核,把所有的質子和電子融合成中子,創造出密度更大的物質,即中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