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併而成。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中國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簡稱「川大」,坐落於四川省會成都,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強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會員、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成員、自主劃線高校,是國家布局在中國西部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
截至2020年2月,學校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佔地面積7050畝,建築面積269.4萬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3.7萬餘人,研究生2.8萬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近4500人。截至2019年底,專任教師4527人。
川大有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口腔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本概況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1991年在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科基礎上組建,是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建設的7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和確定的七個試點實驗室之一。1995年4月通過國家驗收,1996年2月正式向國內外開放,1997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連續四次通過國家評估,取得良好成績。實驗室的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僖教授是我國高分子材料科學奠基人之一。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17人組成,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教授。實驗室研究方向明確,在高分子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化方面有鮮明特色,擁有一支朝氣蓬勃、結構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隊伍,承擔國家重要科研任務,取得顯著科研成果,並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取得卓越成績,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現已成為我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規模最大的科研和教學基地之一。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與目標
經過長期積累,實驗室形成了5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1) 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技術和新原理的研究;
(2) 聚合物成型理論和技術研究;
(3) 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4) 廢棄高分子材料再生利用與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5) 油田開發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貢獻主要代表性成果
1)高性能聚合物/超細無機粉體複合材料製備的關鍵技術:發明了高性能聚合物/超細無機粉體複合材料的形態控制技術與新方法,在四川綿陽長鑫集團用於機頂盒和電視機後殼,在新疆天業公司應用於滴灌帶、低壓輸水軟管,吹塑薄膜等產品,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發明了難阻燃的數種高分子材料無滷阻燃新技術:本項目採用微納米複合、有機/無機雜化、多功能協效劑復配、表面包覆增容、等多種方法解決了材料阻燃性和加工性、力學性、熱性能等綜合性能難以兼顧的瓶頸問題,為難阻燃的高分子材料提供無滷阻燃新技術。其中,典型高分子材料的無滷阻燃關鍵技術及其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聚乙烯管無滷阻燃抗靜電新技術,已在四川森普管材股份有限公司應用,已生產4000 餘噸無滷阻燃抗靜電PE 管。
3)新一代高性能苯乙烯類彈性體成套技術:項目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在聚合物微觀結構控制,茂金屬加氫基礎研究和關鍵設備工程化等方面聯合攻關,建立了SEBS微觀結構與性能關係,通過結構調控實現了SEBS性能和用途的多元化,研製了國際上最大的萬噸級SEBS前驅體聚合釜及加氫釜,形成了成套SEBS製備技術,實現了我國SEBS合成工藝和產品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從精到強的跨越式發展。項目開發的產品已通過美國FDA食品包裝材料、美國藥典USP VI等標準的檢測,實現了向歐美等地區批量出口。SEBS工業生產裝置至今已連續運行近7年,累計產銷量11.8萬噸,新增利稅8.5億元,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新型直立式聚丙烯醫用輸液袋製造技術與產業化:與四川科倫藥業集團合作,研製了新型改性醫用聚丙烯粒料,自主構建了輸液包裝數值仿真設計技術,創建了可立袋安全性評估及控制技術,並首創安全高效的「注胚-吹袋-洗袋-灌裝-封口」五位一體連續生產技術,研製出國內外首家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直立式聚丙烯輸液袋及其包裝的輸液產品(簡稱「可立袋」),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5)針對中國石油聚乙烯、聚丙烯大裝置,突破國外專利技術限制,建立專有聚合技術,開發高附加值專用樹脂。近年來開發的部分國家急需的系列高性能專用料,7類,效益達132億。蘭化T38F BOPP膜料,生產27萬噸,產值24億元;蘭化2210H電纜料:生產4.4萬噸,產值3.9億元;蘭化SP179保險槓料,生產9.2萬噸,產值8.4億元;大慶煉化PA14D管材料,生產 6萬噸,產值7.4億元;吉林石化GC100s管材料,生產20萬噸,產值19億元;巴陵石化YH-602 SEBS熱塑性彈性體,生產10萬噸,產值30億元;雲天化M90, M270等多個系列POM專用料,生產30萬噸,產值39億元。目前正在與四川石化合作開發新型的聚烯烴材料。
6)提出通過原位聚合、剪切取向、溶液組裝等方法構築均勻分散、1維取向、2維或3維網絡結構的新方法和新原理。採用超聲輻照膠乳混合及原位還原和靜態硫化方法在天然橡膠基體中構築三維石墨烯導電網絡,導電率比傳統方法高5個數量級;該技術與成都創威新材料公司籤訂了專利轉讓協議,轉讓經費1000萬元。
7)高性能聚氯乙烯化學建材的力化學製備和層疊複合技術及其工業應用:項目研發了PVC發泡層和非發泡層交替結構的新材料,利用層狀結構對噪聲的多級反射與吸收作用,製備了高隔聲低密度PVC複合材料,已在成都實現產業化,在國際上首次自主設計建成了年產100萬平米的高性能隔聲降噪材料生產線。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成果推廣應用已生產銷售PVC多功能改性劑8000餘噸、化學建材59.06萬噸、隔聲材料11.94萬平方米,新增產值超過57億元,實現利稅4.45億元。
8)創建了可控交聯溼法加硼凝膠紡絲製備高強耐磨耐熱水維綸新技術,提出採用含硼等化合物控制大分子間氫鍵締合速度和狀態,減少PVA大分子纏結現象的研究思路,解決了高強維綸不耐熱水的世界性難題,總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已在多家纖維企業應用,高強維綸混紡面料已作為陸海空、武警夏/冬季作訓服面料。總產值超過20億元,利稅5億多元,推動了相關行業技術進步。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20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6人,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
我國高校第一個高分子材料專業(1953年創建,創始人徐僖院士)
我國高校第一個高分子研究所(1964年創建)
授權高分子材料碩士點、博士點(1981年)
國家級重點學科高分子材料(1988年)
材料學(2002年,2007年)
材料加工與工程(2007年)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國家級重點學科(2007年)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年)
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第一期、第二期)
985工程」科技創新Ⅰ類平臺:高分子與特種功能材料(2004年)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一批設崗學科中唯一的高分子材料學科
教育部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單位
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第一個擁有博士點、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重點
實驗室和博士後流動站四位一體的科研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以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加工為特色的我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
程領域規模最大的科研和教學基地之一
在校本科生約1500餘人,碩博研究生500餘人,是國內高分子材料學科最大規模的人才培養基地之一。